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唇鹿调查与监测

2019-07-17 02:26达布西力特丁玉华色拥军窦志刚马志兵董凯
甘肃林业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鹿群盐池栖息地

达布西力特,丁玉华,色拥军,窦志刚,马志兵,董凯

(1.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肃北 736300;2.长江大学麋鹿健康与生境研究中心,湖北 荆州 434025;3.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 盐城 224136;4.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隶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动物[1],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IUCN红色名录VN物种[2],中国哺乳动物红色名录EN物种[3],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和甘肃的青藏高原区,为鹿科动物中分布海拔最高的物种。1883年Przewalski首次在甘肃省西部祁连山,现为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标本并被定名为白唇鹿[4]。

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盐池湾保护区”)建立于2006年,通过实施相关的有效保护措施,白唇鹿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但关于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笔者于2008年和2018年分别对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分布范围、栖息地生境、种群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监测。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盐池湾保护区位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南部的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西端,95°21′~97°10′E、38°26′~39°52′N,平均海拔 3 000 m,总面积13 600 km2。盐池湾保护区属温带亚湿润高寒气候区及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6.3 ℃,1月平均气温-7.9℃,极端最低温度-25.1 ℃,7月平均气温18.5℃,极端最高温度33.9 ℃。年均降水量86~280 mm,年均风力3.7级,最大风力10级,年均风速3.6 m/s。无霜期156 d,年日照时数3 111.5 h。区内主要生态系统有冰川、冻土、高山寒漠、高山草甸草原、湿地和干旱荒漠等;植物46科182属419种,盐生植物139种,牧草资源植物131种;有脊椎动物15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雪豹Panthera uncia、白唇鹿、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等11种,Ⅱ级保护动物有盘羊Argali sheep、棕熊Ursus arctos、西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等27种。

2 研究方法

按照环保部《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HJ710.3-2014)的观测技术要求,采用固定样线法和直接计数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于2008~2018年对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和分布范围监测。

野外调查过程中,采用Kowa(KOWA 10×42,日本生产)双筒望远镜观察和发现白唇鹿;GPS(HOLUX- GR-245,中国台湾深圳世洲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对发现白唇鹿个体(群体)进行定位,通过识别记录白唇鹿臀部白色斑块、嘴唇颜色、角型来区分个体,统计鹿群数量,并记录经、纬度和海拔;利用尼康单反照相机(NIKON D4S,日本生产)配600定焦镜头,记录白唇鹿影像资料和栖息地生境。采用Excel进行野外调查数据整理和汇总,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主要分布于疏勒南山、党河南山、大雪山和鱼儿红[5](图1),分布区总面积1 388 km2。其中疏勒南山主要分布在大井泉、黑刺沟、包尔沟、祖斯岭胡达木等区域,分布区面积246.0 km2;党河南山分布于马牙沟、笔架子沟、乌兰达坂沟、温度子沟、美丽布拉格沟、狗熊沟、石墙子沟等,分布区面积262.1 km2;大雪山包括扁巴沟至小黑沟、白石头沟、老虎沟,分布区面积296.9 km2;以及鱼儿红的柏树沟,面积约 583.0 km2。

3.2 栖息地生境

盐池湾白唇鹿分布海拔3 200~4 500 m之间,栖息地以高寒草甸和高山寒漠区为主,分布区面积1 388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10.21%。栖息地年气温为-21~15 ℃,栖息地生境多样化,有山间盆地、谷地、分水岭脊等;水源比较丰富,有党河、榆林河、踏实河、石油河等河流及附属高原湖泊湿地;植被类型以高寒荒漠草原为主(表1)。

图1 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表1 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栖息地植被与水源调查

3.3 白唇鹿种群数量

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8年白唇鹿种群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种群数量为337头,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17.27头(图2)。2008~2018年,作为监测重点的党河南山区,逐年监测结果表明白唇鹿数量呈连年上升趋势(图3)。

不同调查区白唇鹿种群存在显著差异,疏勒南山区2008年监测到100头,2018年增长为150头,年均增长4.56%;大雪山区2008年未发现,2018年为50头;党河南山区2008年17头,2018年增长为67头,年均增长4.56%;鱼儿红区2008年30头,2018年增长为70头,年均增长3.64%(图2)。疏勒南山区、党河南山区、鱼儿红区2008年种群数量虽然差异较大,但10年间年均增长数量相近,均为4头左右;大雪山区属新记录区域,值得今后长期监测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2018年白唇鹿的主要分布栖息地为疏勒南山区,占总数的37.79%;鱼儿红和党河南山种群数量相似。

图2 2008年、2018年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数量对照

图3 2008~2018年党河南山区白唇鹿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主要分布于4大区15个小区,总面积达1 388 km2。白唇鹿不同季节活动区域与生境、水源、植被、可食植物及气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区内白唇鹿种群数量由2008年的147头增加到2018年的337头,呈逐年增长趋势,并且新增加大雪山分布区。

1)自2006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白唇鹿栖息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种群数量表现出明显增加态势[6]。2018年调查统计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总数为337头,平均密度(容纳量)0.24头/km2,比2008年平均密度增加0.14头/km2,种群数量增长了1.3倍,但其密度较1999年的0.28头/km2降低[7],说明随着调查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查范围的逐渐扩大,获得白唇鹿更大的有效分布面积,导致密度减小而数量增加。

2)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的数量变化与种群形成的孤岛状、发情期少数发情雌鹿拒绝交配及自然屏障阻碍鹿群间基因交流等因子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党河南山白唇鹿种群种数量由2008年的17头,逐年增长到2018年的67头,年均增长率仅有4.55%,种群发展的速度仍然比较缓慢。笔者分析其原因:一是基础鹿群只有17头(♂3,♀10,幼4),群体较小,繁殖速度低;二是自然屏障阻隔,鹿群迁移和交流距离较远,如祖斯岭胡达木的鹿群到包尔沟直线距离达53 km,鹿群间的遗传信息交流受阻,鹿群长年呈孤岛状生存,不便于种群间的合群及个体间的交流;三是雌鹿哺乳期常表现发情拒绝交配行为,可能存在近亲繁殖现象,导致适龄雌鹿怀孕率较低;四是鹿群发情交配期,若遇10月、11月大雪封山,难以聚集雌雄混合群,造成一些雌鹿发情失去交配机会。

3)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分布与自然屏障的相关性。白唇鹿是中国特有种,分布在海拔3 200~4 500 m的高寒地带[8-9],是生活在中国最北端的高寒鹿类动物。2012年12月2日调查发现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分布海拔最低点为3 700 m(美丽布拉格),海拔最高点为4 313 m(乌兰达坂),垂直高差为613 m。白唇鹿分布垂直高差与季节性温度变化相关联,随着气温变化和季节性更替,气温越高鹿群活动区域的海拔越高,反之则越低,白唇鹿生活的环境温度与海拔呈正相关。同时,白唇鹿栖息地生境选择表现出喜欢在生长较矮小的植被草甸和灌木林间活动[10](如早熟禾、针茅、苔草、金露梅、青山生柳等),这种对环境的选择性可能与采食植物种类有关,而且在这些环境中活动,视野比较开阔,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表现。

4)加强科学管理,实施有效保护。怎样全面掌握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分布区域及数量变化,如何实施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技术管理和科学保护,这是摆在保护区管理者面前的新命题。根据一区一法的要求,针对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保护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野外调查观察到的白唇鹿对环境的选择性,制定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办法,实施依法保护、科学管理[11]。建议每2年进行1次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数量调查,开展白唇鹿多学科的研究,为对白唇鹿技术管理与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挖出、弘扬白唇鹿文化,运用平面、立体、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宣传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白唇鹿的科普知识传播,继续探索自然教育新路径,以此不断提高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公众的保护意识。建立“乡村+共建、共管、共享”的社区共管新模式,把保护所获得的生态成果与当地社区共同分享。充分运用高智能设备、新科技手段、大数据资源,促使盐池湾保护区白唇鹿得到有效保护、科学发展。

猜你喜欢
鹿群盐池栖息地
盐池湾野生白唇鹿种群的发展趋势调查
映像畜牧业
BEAN SCENES
残酷的默契
抵达栖息地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盐池”初探
鹿群赛跑
调色盘
圆斑鹿的等待
圆斑鹿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