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蓉, 孙菁靖
(江西理工大学 外语外贸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队伍不断壮大,2000年研究生录取人数仅为8.5万人,至2016年已扩大到51.7万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将2020年在校研究生规模实现200万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1]。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因研究生心理韧性不足造成的恶性事件时而发生,如研究生寝室投毒案、研究生自杀案等,这些都是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导致的危机问题[2]。由于年龄差异、学习环境、知识层面等因素影响,研究生和本科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截然不同[3]。因此,有必要将研究生与本科生区别开来,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独立的调查研究,这为应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效措施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广泛推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本次调查以某理工大学2016、2017级在校研究生为样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1 151份,回收有效问卷939份,回收率为81.58%。
样本人口学变量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样本人口学变量分布情况表
2.2.1 测评工具
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该量表在国内外广泛使用,具有良好的区分效果,可以有效地将健康人群与心理疾病患者区分[4-6]。SCL-90量表共有90道题,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及其他项这10个因子,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能较全面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7-9]。
2.2.2 测评过程
从2017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利用大学生心理测试系统(普及版)组织2016、2017级在校研究生进行网络测试。
2.2.3 统计方法
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及单样本t检验。
此次量表筛选将单因子分x划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轻度为2≤x<3,中度为3≤x<4,重度为x≥4。经调查统计,不同标准的各项因子人数及所占比重见表2。
表2 研究生SCL-90各因子筛查结果
由统计结果可看出,总体上研究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8.34%。其中,任一心理问题达到轻度标准的人数为102人,占总人数的33.23%;达到中度标准的人数为45人,占总人数的4.79%;达到重度标准的人数为3人,占总人数的0.32%。从各项因子检出率来看,存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症状的学生人数占比较高,轻度以上检出率分别为28.33%、18.64%和12.78%。
为明确不同年级研究生之间心理问题的差异,将该校2016、2017级研究生的样本数据进行对比,分别见表3和表4。
表3 2016级和2017级研究生检出率结果比较
表4 2016级和2017级 SCL-90(因子分≥3)测试结果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2016级研究生总得分≥200,以及因子分≥3检出的学生比率均比2017级的高;在单项因子分≥3上,2016级研究生的问题检出率也相对较大,尤其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和焦虑这四项。可见,高年级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
将本次SCL-90测评结果与国内相关常模进行比较,结果见表5。
表5 与国内相关常模比较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相比,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和偏执这5项因子平均分显著低于常模值(P<0.01),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均分显著高于常模值(P<0.01),其他项目并无显著差异。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各项因子平均分都显著低于常模值(P<0.01)。对比结果表明,整体上该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比较男生与女生的各因子得分情况,见表6。
表6 性别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男生在SCL-90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敌对、偏执、精神病性这5项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而其他项目差异并不明显(P>0.05)。这提示男生比女生更易出现心理压力、性格激怒等问题。
专业差异比较见表7。
表7 专业差异比较
从表7中可以发现,此次研究生SCL-90各项因子的专业差异并不显著(P>0.05)。但从数值上看,理工科研究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这3项因子上的得分略高,文科及经管类研究生在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这5项因子上的得分略高。这说明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行为、性格方面的问题,而文管类学生更倾向于思维、情绪方面的问题。
SCL-90关键项目统计见表8。
表8 SCL-90关键项目统计
注:N=939。
研究生中有“感到前途没有希望”想法的人数最多,共12人,占总人数的1.28%;其次是“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和“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严重问题”,各为6人,均占总人数的0.64%。研究生群体一般具有多重身份,在担负社会、家庭责任的同时,还需承受学习、就业等来源的现实压力[10],这也提醒相关教育部门要提高排查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及时性,有效引导研究生应对各方面的压力,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各学院SCL-90检出率情况见表9。
表9 各学院SCL-90检出率情况
具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研究生在学校各学院的分布可能不均,考虑到部分学院人数过少,直接计算检出率无法进行有效对比,因而依据各学院的学科性质,将学科相近且人数少于50的学院合并计算。检出率较高的依次是电气学院、资环学院和外语外贸学院、文法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比率依次为9.23%、7.79%和6.40%。
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心理问题轻度以上的检出率为38.34%,其中符合轻度标准的学生占比33.23%,达到中度和重度标准的占比分别为4.79%和0.32%。从各项因子检出情况来看,研究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强迫症状(28.33%)、人际关系敏感(18.64%)、抑郁(12.78%)。这些比率表明,较多的高校研究生存有轻度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2)从不同年级研究生评定结果的比较来看,2016级研究生在总分≥200及各因子分≥3检出的学生比率均比2017级高。原因可能是高年级研究生群体肩负的社会、家庭等方面责任更为突显,所面临的学业、经济、择业、婚恋等问题更加迫切[11]。
3)与国内相关常模相比,本次SCL-90测评仅在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2个因子上显示得分较高,其他各项因子得分均显著较低。这表明此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相对较优,尽管如此,研究生属于高学历群体,在心理问题上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有关部门还需针对这一情况,不断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男女研究生在SCL-90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敌对、偏执、精神病性5项因子上具有显著差异,结果均是男生高于女生,而其余各项因子得分差距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男生与女生之间心理、生理特点不同,男性研究生比女性研究生更易出现心理压迫、性格激怒等问题。
5)SCL-90各因子的专业差异并不显著。在得分上,理工科研究生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这3项因子略高,文科及经管类研究生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这5项因子略高。说明学科差异在本次调查研究生中影响较小,总体上理工科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偏向行为、性格方面,而文管类研究生更偏向思维、情绪方面。原因可能是理科生思维趋于理性化,而文管生思维趋于感性化,更易多愁善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6)关键项目的统计发现,本次研究生中有“感到前途没有希望”想法的人数占比最大,为1.28%;其次是“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和“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严重问题”,均为0.64%。研究生群体一般具有多重身份,生活学习上要承受来源多样的压力,这也提醒相关教育部门要提高排查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及时性,有效引导研究生应对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7)各学院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是一致的,电气学院(9.23%)、资环学院和外语外贸学院(7.79%)、文法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6.40%)的检出率相比其他学院的高。因此,还需重视不同学院之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对检出比例相对较高的学院给予关注。
依据以上调查结论可知,较多研究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解决相应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
1)加强研究生心理问题排查力度,提高相应疏导措施的及时性。高校需要正确认识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重视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排查措施。对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做好完全保密的情况下,把排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研究生院及相关学院,并积极关注该群体学生的心理状况。制定计划,分批有意识地做好面谈咨询和心理疏导工作,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同时坚持做好跟踪,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和动向,以便及时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如学生的问题已超出心理咨询范畴,应马上与家长取得联系,并建议及时转介到相关机构进行治疗[12]。
2)倡导研究生自我教育,发掘网络等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大部分研究生年龄都已达到成年阶段,生理、情感、性格和价值观等均趋于稳定,且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要缓解研究生心理问题,归根结底还需遵循自身的主体性,自我教育就是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长远途径。此外,网络学习也是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渠道,心理咨询或教育往往都采用面对面、电话的形式,而依托研究生对新媒介的熟悉度,还可以发掘网络等类似的新途径,对研究生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13]。
3)创建良好外部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研究生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包括校园中的学习、生活设施、生态环境、文化活动等都是微妙的影响因素。具备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为研究生走出课本、开展业余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利于他们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不断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建议将《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作为研一新生必修课,通过“心灵之窗”网站加强心理知识的宣传力度,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播放心理影片、心理知识竞赛、心理运动会、心理主题班会、心理素质拓展活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等形式向研究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研究生的自我调适能力[14]。
4)发挥研究生导师的引导作用,建设学院和班级心理委员队伍。要做好研究生的工作,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必不可少。美国教育家约翰·古德兰说,“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自然也就不会有更好的学生[15]”。为导师们开辟学习与交流空间,只有他们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心理问题的常识和如何加以识别,才能充分发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作用。同时,加强对学院心理部成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让心理委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及时与班主任、辅导员及心理咨询中心联系。争取全面掌握研究生的心理状况,为研究生做好心理保障工作[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