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红杏更夺目
——秦腔传统文化的组织传播者董长安

2019-07-17 06:32李俊江
金秋 2019年7期
关键词:秦腔西安市剧团

文/李俊江

与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爱琴(右)

让更多秦腔艺术家走向基层

七月的关中大地,热浪滚滚,酷暑难耐。然而,由渭南市人民政府主办,蓝溪集团协办,以西安市秦腔剧院原副院长董长安为主的团队,组织开展的渭南市“邦淇”杯群众秦腔大赛,如火如荼紧张有序地在渭南市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为保证大赛客观公正,让更多省市秦腔艺术家走向基层,贴近群众,董长安先后多方协调,聘请20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期间,还有5位年富力强的梅花奖获得者参与其中。

董长安带队的评委中,既有编剧,又有导演,还有演员,甚至有的竟是编剧、导演及戏曲评论家集于一身。不仅有大家常在荧屏上看到的,也是非常崇敬和热爱的张晓斌、展运华、冀福记、王荣华等;不仅有早年在秦腔舞台,已誉满三秦,传承苏派唱腔,而且培养了多名梅花奖得主,甘为人梯的刘养民;有享受非遗传承终身奖的李爱琴、马友仙、卫赞成;有东府“一声雷”的雷开元;还有年轻一代梅花奖获得者和国家一级演员李娟、侯红琴、齐爱云、谭建勋、张涛、张保卫、丁良生及大秦腔杂志编办主任陈昆峰等。评委们克服各种困难,多数年过七旬的评委,不顾年迈体弱,不怕酷暑炎热,按时赶到赛场,既当评委又示范演唱。齐爱云和张涛湖北演出刚结束,连夜坐火车赶到赛场。所有这些深受广大戏迷高度赞扬。

评委们为什么近三个月大赛中,始终如一,精神饱满,兢兢业业,无怨无悔?除自身素质修养,源于对秦腔传统的热爱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被董长安先生对秦腔传统文化执着的普及和传播精神所感动,源于董长安先生对评委诚挚的态度和周到热情的服务。一句话,源于他的人格魅力。

董长安在这火热的三个月里,20场大赛中,从邀请评委到评分标准制定;从打分到点评;从车辆安排,到吃饭住宿;从主赛场到分赛场,从初赛、复赛到决赛,周密计划,详细安排,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可以说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尽管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他毫不气馁,矢志不移。在他组织领导下,在各方大力支持密切配合下,“邦淇”杯秦腔大赛取得圆满成功。用渭南群众的话说,一场平平常常的市上群众大赛,能请来省市众多秦腔界名家、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实属不易,更是渭南人民的福气。

敢于担当 不辱使命

董长安,为人善良,正直、真诚。出身梨园世家。他父亲董旭中,母亲万玉兰,因家境贫寒,年仅12岁就进入戏班学戏。先后在宁夏中宁剧团、新疆农八师秦剧团。他,可以说是在秦腔舞台上长大的,耳濡目染,从小就爱上了秦腔。12岁那年进入长安县剧团,由于勤学苦练,刻苦用功。加之嗓子天生靓丽,时间不长,在剧团崭露头角。特别幸运的是,他人生遇到一个好机遇。1976年底,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新疆军区陆军四师炮兵团接受部队大学校、大熔炉教育和锻炼。

三年火热的军旅生活,一次次超乎寻常的摸爬滚打,一堂堂动人心魄的英模事迹教育,一回回艰难困苦与荣誉的挑战,一场场生与死的考验,使他树立了理想,增长了知识,磨练了意志,健壮了体魄。更重要的是,使他在心灵深处懂得了做人,人,应该怎样活着的道理。在部队,他带领全班养过猪,种过菜,修过靶场,建过营房;在基层,从最苦最累的活干起,不因为自己从小吃商品粮,而干最脏的活,怨天尤人,不因自己汉小力薄投机耍滑,更不因对前途渺茫悲观失望,而是牢记连队领导常讲的“跟我来,看我的,那么你就是部队最好的”口号,照着学,跟着干,踏踏实实不偷懒。因为表现突出,两年多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党员。之后,从营部调到连队任无线班班长。

宝剑锋自磨砺来。因在部队大熔炉打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基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作风,回到工作岗位,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1980年从部队复员,先后在长安县剧团、西安市艺术学校工作,1993年调至西安市五一剧团。

大家知道,西安市五一剧团,是原陕西军区剧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为中国革命胜利在宣传方面做过重大贡献。在五一剧团期间,他谦虚谨慎,求学上进,团结同志,尊敬师长,模范遵守团里各项规章制度。十年间,发扬部队好传统,好作风。十年间,演唱水平不仅得到很大提高,且进一步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由于勤奋努力,诚恳待人,踏实做事,先后担任五一剧团演员队长、办公室主任、团长助理等职务。

有付出,就有收获,幸运总是眷顾勇于拼搏和乐于奉献的人。2002年,对董长安来说,确实是天降喜事的一年,也是他终身难忘的一年。

一天,领导找他谈话,让他挑起西安市秦腔二团(三意社)党支部书记兼团长这副重担,他诚惶诚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集体人员,咋能一下子成为处级领导干部,是否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再现。一个任职时间不长的团长助理,能否挑起有着辉煌历史百年剧社党支部书记兼团长这个重任。然而,红彤彤的任命书就在眼前,他既惊喜,又不安!但面对组织的信任和希望,他毅然决定,义无反顾。

首先,他扑下身子,言传身教,把部队和五一剧团的好传统好作风带到三意社,狠抓业务建设和作风整顿。

其次,放下架子,真诚相见,和青年演员打成一片,下功夫提高剧团业务和剧目建设,较短时间内,恢复排练三意社许多经典剧目,如《玉堂春》《棒打无情郎》《墙头记》《窦娥冤》《狸猫换太子》《法门寺》《葫芦峪》等全本戏。还排练了许多折子戏。既锻炼了青年演员,增加了剧目,稳定了队伍,凝聚了人心,受到大家赞誉。2003年,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三意社新编大型眉户现代剧《谷雨》获得曹禺剧目奖、舞美奖、音乐奖、导演奖、演员奖等八项大奖,受到西安市人民政府的表彰及广大戏迷爱好者赞誉。

再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心演员队伍建设,合情合理解决剧团多年来遗留未解决的有关问题,使全团上下演职人员心更齐,气更顺了,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出现了团结向上的可喜局面。因之,2005年文化体制改革,将四团(西安市易俗社、西安市三意社、西安市尚友社、西安市五一剧团)合一,组建成西安秦腔剧院,董长安被提拔任命为西安市秦腔剧院副院长。

退而不休 步履匆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多用来形容园丁为培养幼苗茁壮成长,孜孜不倦的无私奉献。用在董长安身上也不为过。在任期间,他不仅十分重视专业院团业务和演职人员队伍建设,适时举办各类秦腔大赛,重视传播普及秦腔传统文化,2009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文件精神,年满50岁,工龄30年,采取自愿,可提前退养,他决定自愿离开领导岗位。离开领导岗位后,利用业务特长和资源,更加注重组织普及和传播秦腔传统文化。从2010年至2018年,和相关人员配合,先后6次组织各类专业和业余秦腔大赛。如先后举办的陕西省“文华杯”专业、业余大赛;西安市首届群众自乐班大赛;西安大明宫红五月演唱大赛;西安市残疾人秦腔大赛;咸阳市“高薪普惠杯”秦腔大赛;渭南市“邦淇杯”秦腔大赛等。特别是举办“唱响民族强音,彰显人格尊严”西安市残疾人大赛,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与此同时,他担任舞台总监,组织协调,带领陕西大戏剧秦腔剧团编导的秦腔传统古典剧《焚香记》,由梅花奖获得者齐爱云、张涛领衔主演,是一出唱作并重,饱含技巧,极考验演员功力的大戏。本剧先后在成都、石家庄、武汉、宁波、陕西等地巡演,叫好声此起彼伏,掌声一浪接一浪。展现秦腔传统戏曲艺术独特之美,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使秦腔走向全国。并在中央电视台11频道戏曲栏目空中剧院录制,向全国播出。

近几年来,在他组织带领下,和其他同志一起,组建“西北大学中国秦腔研究中心”艺术团,聘请多名省、市艺术家,不仅多次深入敬老院、看守所、高等院校和一些基层单位公益演出。同时,不定期邀请专家教授给学员授课,教授演唱知识,传授化妆技术,指导戏曲排练、器乐指导等。陕西《大秦腔》杂志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更夺目》为题,进行长篇报道。

更令人击掌称道的是,为使秦腔这个国家非物质遗产瑰宝,不暗淡,不失色,甚至于不失传,近年来,董长安先生不怕困难,不顾劳累,以锲而不舍精神,奔波于陕、甘两省,和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王正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原团长张晓斌,西安市艺术学校原副校长刘养民一起收集、整理、编纂,历经两年,撰写了《中国秦腔》文献史料丛书。迄今为止,国内外没有一部完整准确系统反映秦腔起源、发展、改革、创新的全景式历史记录文字和音像作品,它填补了陕西秦腔界空白。此作品的问世,意义深远,功在千秋。

猜你喜欢
秦腔西安市剧团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基于GIS的西安市土壤保持空间分布研究
亲子创意美工展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家乡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