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演奏分析

2019-07-16 04:33刘潇云
北方音乐 2019年7期
关键词:李斯特演奏技巧

【摘要】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改编自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帕格尼尼的《第二十四首随想曲》。本文对全曲的演奏技术进行分析,剖析八度、双音的演奏及琶音快速跑动等技术难点及其解决方法,探索音色、触键在艺术表现上的要求。

【关键词】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本作品由一个主题和十一个变奏组成,主题旋律朗朗上口、流传广泛为人所熟知,是李斯特改编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原作——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随想曲》中就具有极大的技术难度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李斯特受到帕格尼尼的启迪,将小提琴的特色移植到键盘上来,拓展了钢琴作品的织体和语汇。作品囊括了他最具有代表性的钢琴演奏技术, 极大丰富了钢琴练习曲的艺术价值。

一、八度

八度演奏技术几乎贯穿了李斯特所有的钢琴作品。运用八度织体使和声不单薄,音响效果气势恢宏,但八度演奏技术对许多演奏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需要在台下多加练习。在本曲中八度演奏技巧共分为以下两种。

(一)八度级进

在变奏四当中,右手声部八度半音音阶级进下行。音阶的练习贯穿于一直以来的钢琴练习中,要求我们均匀、流畅、手指具有独立性。而八度的半音阶演奏尤为困难,主要体现在大指的使用上。

在初期的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由触键方式不恰当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例如大指向斜下方进行容易造成粘连,并且带动了手腕乃至小臂的紧张感,使音色变得生硬。正确的演奏应协调手指和手腕,保持手腕、小臂和大臂呈放松状态,指尖贴键拨奏并借助手指的弹性,八个音为一组用一个力量完成。另外,在演奏过程中,其他手指会自然地指尖自主用力,但由于大拇指的构造先天不同于其他手指,极易跟随手腕被动地弹奏,所以必须额外注意用指尖主动地拨奏,不仅能够放松手腕,还能使音色灵活而富有弹性。

(二)八度跳进

在变奏三当中,双手八度大跳同时进行,速度快、力度強,但很容易给演奏者带来紧张感。左右手虽都运用了八度织体,但音响效果却截然相反。左手连线要注意力量的转移和导向性,使其富有歌唱性。右手八度在技术上更为艰辛,首先需要演奏者在平时慢练的过程中,注重指尖力量的练习,使第一关节富有弹性和力量,在演奏过程中找准键盘的方位,并且快速触键;其次,注意触键力量运用的连贯性:以1小节为单位,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腕,力量落在第一个十六分音符的重音上,指尖的弹性带动第二个跳音演奏,休止后5个十六分音符要适当压低手腕来降低重心,用指尖灵巧地拨奏,整个过程用一个力量贯穿完成。

二、柱式和弦的快速跑动

在变奏六当中,右手声部为柱式和弦,辅之左手声部双音、八度级进进行,速度快、力度强、音符密集,给演奏者带来巨大的挑战。这段要求演奏者在准确演奏的前提下保持声音饱满,并陈述清楚乐句走向带来的力度变化。要保持柱式和弦音色的清晰、透亮、饱满,需要通过平时不断地对指尖的力量进行练习,掌关节带动坚挺的指尖集中发力,手腕灵活跟随,和手臂力量贯通力量直达键底。

三、托卡塔式双手交替

托卡塔来源于意大利,直译为“触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体裁。双手交替演奏,速度较快、节奏很紧促,代表着即兴和自由。李斯特不断地进行反复研究之后,在本曲中运用了这种演奏方法,在变奏八当中运用柱式和弦的织体双手交替演奏,又增加了托卡塔演奏的技术难度。难点在于双手交替完美的衔接,流畅、自然,在衔接处没有痕迹,要兼顾和弦的音色和手腕、手臂的松弛。

随着旋律的发展,音程不断扩张、缩小、扩张,长时间演奏容易出现手腕向上顶的现象,从而造成小臂和大臂的紧张感,此时也影响了音色的完美,所以在演奏中要注意调节手掌的收缩以及伸张,保持掌关节不塌陷。另外,右手和弦音符密集弹奏中容易出现不整齐的现象,这就需要演奏者贴键演奏和弦,减少身体的动作幅度,使力量集中在指尖,干脆、直接地将力量送到键底。托卡塔的演奏方式对我们的身体协调性有一定要求,注意身体动作和音乐旋律的协调,使旋律连贯、自然地从指尖流露,双手完美极致衔接中又体现出对抗、竞争的状态。

四、双音远距离的演奏

在变奏五当中,双手横跨了五个八度,六度音程和三连音交替演奏,且节奏密集没有空拍,因此仅仅将每个音符弹奏准确都有不小的难度。

要保证音符演奏的正确性。首先,在练琴的过程中耐心地进行慢速练习,找准键盘位置,以四个音为一组不断地重复弹奏;其次,为了使演奏中尽可能地少碰错键,要求演奏者适当放低手腕,降低重心,减少大臂的动作幅度,身体和小臂协调带动双手移动。再者,手指触键速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演奏的正确性,这个部分要求演奏者手指快速利落地下键演奏,不仅保证了演奏的准确性,还传递出清晰、富有弹性的完美音响。

在保证双手演奏正确性的前提下,还需要演奏者注意重音的位置,落在八分音符上。因为双手接力过程中跨度较大,容易将重音放在六度双音音程的第一个音上,所以尤其注意六度双音音程的导向性弹奏,音程的持续下行,要求演奏力度由高音区到低音区力度逐渐递进,倾向于十六分三连音上,最后力量集中在八分音符重音位置。

五、琶音的快速跑动

在变奏十一当中,右手琶音快速扫过,左手的八度大跳演奏主题旋律,浩浩荡荡、气势恢宏地再现出主题,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演奏者需要加强触键力度。为了突出左手低音声部为主题,必须控制右手琶音的力度。然而琶音中夹杂着双音,演奏难度又大大增加,容易使人们在演奏过程中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右手声部上面,音响过大掩盖了左手声部、混淆了主题。由此可见,对于琶音的快速跑动这一技术点,需要加以研究和练习。在慢练过程中,注意谱面中指法的转换,以三个音为一组单独练习,训练大拇指提前穿指尤为重要。在演奏过程中,要保证其正确性,需要演奏者放低重心,手掌和手腕保持不动,在小臂带动下横向、平稳地移动到下一个八度,指尖迅速抓键,力量贯通、一气呵成。演奏者还需准确把握拍点,和左手八度织体的主题对齐,琶音切勿拖拍,做到清晰、均匀、快速、流畅。

六、颤音

在帕格尼尼原作中,此变奏为小提琴优美、抒情地歌唱,李斯特为了延长钢琴的音响,用长时值的颤音保持,并用四个声部作支撑,音响上更为饱满。跨小节的颤音不断绵延改变了之前磅礴、宏伟的基调,烘托着主题旋律在高声部安静、柔和地吟唱。四声部的内部要建立层次,重点在保持左手高声部颤音的稳定,突出高音主题声部。在整体要求弱奏的情况下,突出高音主题旋律,要求演奏者颤音力度极弱,为主题渲染情绪。在练习颤音时,可以用六连音来替代,注意控制音响和音色的一致和统一。在演奏颤音时,左手大指和二指的指尖紧贴琴键,无需到达琴键底部,下键到二分之一位置即可,这需要演奏者不断练习、提高手指的掌控能力。

本文结合自身在平时和比赛中的演奏经验,力求更好地解决本作品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把握演奏层次和加强音乐表现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激发了本人对李斯特其他改编曲的兴趣,对其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张梓昆.浅析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六》的演奏方法[J].艺术教育,2015(7):66.

[2]李倩颖.李斯特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的形态解析与演奏问题[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4.

[4]李莉.李遇秋手风琴音乐创作特征[J].黄河之声,2007.

作者简介:刘潇云(1995—),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2017级音乐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键盘演奏。

猜你喜欢
李斯特演奏技巧
李斯特第七首《匈牙利狂想曲》分析与演奏
关于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若干思考
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保持肃静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