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年研发出第一台高效包衣机至今,王小伦创立的浙江小伦药机机械有限公司专心专注制作包衣机20余年,如今已成长为国内包衣机的龙头企业。
不过,对于王小伦而言,在包衣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远没有顺利将自己一手创业的企业传承给了儿子、现任浙江小伦药机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渊这事更值得让他欣慰。
事实上,对于王小伦而言,为何不到60岁就将自己的企业完全交接给儿子,有许多人带着记者同样的疑问。对此,王小伦有自己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一辈的企业迟早要交接给子辈,早点完成交接,更有利于企业的成长。”
而对于实现成功交接,父子两人异口同声地回应道:“充分的信任和坦诚的沟通。”在王渊看来,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充分且坦诚的沟通是父子亲密无间的最佳良药,也是“创一代”和“富二代”之间顺利交棒的秘诀。
“以前和父亲沟通,多少带一些情绪;现在我们父子之间的沟通,是坦诚而毫无隐瞒的。”王渊说,和父亲一样,他认为他们父子之间,更多像是朋友。
而在王小伦看来,对儿子的充分信任,是王渊快速成长的基本因素所在。“老一辈如果想要子辈顺利接手,就要做到真正信任。如果事无巨细处处管束,很难实现真正的交棒。”
“创业难还是守业难,我没有太多的考虑,我只希望尽自己的全力帮助企业向前走,起码不能倒退。”对于企业的未来,王渊有自己的愿景,“我的目标是做受别人尊重的企业。想做到产品领域的顶尖,则必须有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把东西做好做精,产品才会受到尊敬,其中需要花费巨大的努力,让人们说到小伦就觉得产品好,售后服务也满意。我有信心把质量、售后做好,那样销售也会好,其中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对于一件工作的热情与专注,大部分取决于我对它的兴趣程度。”在谈及接班一事,王渊坦言现在回想起来,实际上远没有想象中的艰难。“当初回国接手企业,是抱着尝试的心理,如果说我回来是奔着继承家族企业来的,那我倒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如果说对我回国起到决定性的因素,那肯定是相比于欧美国家,国内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吧。”
接手并不代表顺利接班。
与许多人从管理岗位接触工作不同,初来乍到的王渊对国内企业的制度发展情况一无所知,对自家公司的业务范围和行业知识更是一窍不通。“完全无从下手”,是王渊对刚进入企业最痛的回忆。
为了更快、更彻底地了解公司,王渊自己提出要从基层开始做,而且要輪岗做,从产品的最末端,同样也是最重要的一端了解公司产品的本质,同时也能够发现许多管理层看不到的缺陷和问题。
说干就干,王渊从质检做起,再做到外贸,从外贸再做到车间,又从车间做到了生产和销售,岗位间不断的磨炼和钻研,让王渊从一个行业的“门外汉”逐渐成了公司的基层骨干,对于公司业务线、生产线、质检线的所有流程和知识了然于胸。
不仅如此,王渊还把自己在这段时间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父亲,再通过各个部门的主管意见,进行重新的改良和制定。
“没有十全十美的体制,就像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任何一个规程和秩序都是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反馈信息得来的,在这期间肯定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和毛病,这些毛病或许无关痛痒,或许十分致命,这都需要我们在千篇一律的工作中发现并且改正,这也是一个企业得以长期维持优秀品质的关键。”
已经是公司总经理的王渊回忆起这段工作经历仍然津津乐道:“那段工作经历于我来说不像是摸索纠错,更像是成长学习,让我通过实践看清楚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公司的不足。在我和我的员工们一同工作奋斗的日子里,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于这个企业的关怀和看法,这胜过任何的理论概念,因为他们才是在这个岗位上长期耕耘的人,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那个岗位。
在王渊的身上,有着和年龄不符的成熟和睿智。从2008年开始接手企业,他在王小伦的引领下,已经成功成长为这个企业的领军人。对于企业的管理,王渊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从零开始建立健全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并在公司引入了自动化设备和自动控制流程。“在我父亲的年代,是依靠着勤奋、敬业与刻苦钻研的个人魅力来领导一个企业;但是现在员工数量增多,素质参差不齐,制度的规定就显得愈发必要。”
“求精不求广,求专不求全”,这是“二代掌门人”王渊对药机产品发展的看法。他说,在传承的基础上,唯有创新才能求得发展,唯有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所有出厂设备在10年内出现问题能够溯其源头,让产品品质不断向极致靠近,才对得起父辈们的多年坚守和努力。
在小伦药机生产车间,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些高效包衣机表面的不锈钢制作非常精良,表面亮泽度很高,做工很精细。王渊表示,精良的不锈钢制作是公司一大特色,是“硬件”;其次是“软件”、是控制系统,其编程灵活、工作可靠、性能稳定。卓越的硬件性能和优秀的软件系统,两者缺一不可。“这是多年来公司的工匠们专注于产品的不断改进和开发、精益求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