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订单”培养的理论研究

2019-07-16 10:31韩萍张晓姣
青年时代 2019年16期
关键词:订单培养工匠精神订单

韩萍 张晓姣

摘 要:在我国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实施《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高职院校的发展由此遇到了机遇和挑战,机遇是高职教育被更多人关注,有了层见叠出的发展机会,挑战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批判和兼容并包的融合。因此,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订单”教育培养模式如何符合时代的要求,是我们今天急待分析和解决的,对高职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订单培养;高职院校

一、工匠精神与“订单”培养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我国自古以来,都有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如鲁班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石匠李春可以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古人潜心钻研、追求品质的精神无不说明“工匠精神”一直延绵至今,我国中华儿女也保持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求精意识。工匠在辞海里的解释是指专门有技术的工人,也即精于技艺,巧于动手的人称之为工匠。2016 年 3 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这是从国家层面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出的进一步发展目标,也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也是国家重视职职业精神的一中体现。

(二)“订单”培养

所谓“订单”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之下的办学模式,以订单委托培养的形式与企业联合办学、办专业、办班,企业参与办学过程,学生毕业后就进入该企业工作。在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教育模式有着重大意义。其对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够提供职业型人才有保证,极大缓解了人才对接的问题,保障了经济建设中的人才要素。目前我国“订单”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关系,如东北汽车产业的沿海地区转移,影响订单人才数量及质量,我校由原来制造业订单数量千人规模逐渐转向汽车产业后方市场,面对经济的转型,订单人才的目标和方向,学校也要进行培养方案的调整,面对汽车后方市场,更加注重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不仅完成工作订单而且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信誉,这就对学校的培养目标融入“工匠精神”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中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延承断层,人才培养目标偏颇

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更注重学生技能实践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少,在职业规划、职业情感、职业精神等教学内容讲授课时较少,在教学环节上,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对此类课程不能产生兴趣,所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院校在制定三年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对“工匠精神”的相关课程及活动设计,从而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不充分认识,以致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未能执行,一定程度导致了当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二)校企合作程度不强,培育“工匠精神”缺乏合力

2014 年,国务院提出,要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发展,鼓励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要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国家非常重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性,也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引导企业广泛参与协同育人工作。但合作效果并不理想,合作多数在实训基地、实习活动、校内外的实践课程等方面,缺少接气的连接,企业方更多的是企业知识的传授,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着想,合作只停留在浅层,“工匠精神”也很难在教育教学中体现。

(三)高职院校整体生源质量不高,职业素养培养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在我国对“工匠”“蓝领”等身份存在认识偏差,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差、别无选择的学生才来到高职院校。在大环境的氛围影响下,迫于生计和无奈之下走进高职院校的大门,这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弱,而对“工匠技艺”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又是少之又少,这使在高职教育中很难激发出学生“匠人”身份的认同,更难激发出“匠心”的内在品质。现代职业教育中,对职业精神教育的忽视,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追逐最高利益放弃职业技能,难以重视精益求精、专注的“匠人”精神的塑造。所以从学生的认知做起,让学生知道专科与本科的差距不仅是分数的差异,而是“术业有专攻”,高精端的技术水准,不是学历衡量的唯一标准,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提高对职业、专业的重视。

(四)校园文化建设薄弱,缺少“工匠精神”的支撑

“工匠精神”理念并未深入师生之心,文化氛围弱,导致以结果为导向的活动,如技能大赛等只是考察技能的等级,职业精神、职业态度未能体现,学生参与范围较窄。对于宣传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工匠精神等相关的教育活动举办的也相对较少,难以形成以“工匠精神”为价值导向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的塑造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综合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虽已逐渐重视,但是在“工匠精神”方面的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订单”培养中工匠精神融入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学校、企业、岗位”培育工匠精神的发展机制

学校和企业进入深入合作,以岗位为纽带,强化岗位意识,培養高素养的“匠人”,必须要具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可动摇的办学方向,也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协作育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需要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导向作用,建立互惠互利的机制,建立风险同担的机制,使学校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学校上课中可以感受到未来企业的文化和岗位职责的重要性,也能在实习过程中感受到专业实践能力、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的必要性,在实际岗位工作中深化对 “工匠精神”的理解。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在教育部发布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文件》中所要求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 70%以上的标准。高职院校打造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对学生培育工匠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双师型”教师是具备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双重能力,体现其在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有效融合的特殊优势;其次,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密切交流,引进企业内部兼职教师,形成校内校外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校内教师通过企业参观学习强化实践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将企业优秀的员工作为学生实践指导老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成为技能型的人才,同时培养教师成为“双师型”的高素质教师,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条件。

(三)及时评价、反馈人才培养效果

“订单”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人才质量培养评价体系影响着订单人才的方向,将“工匠精神” 融入过程考核当中,加强“工匠精神”育人反馈机制的建立,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如:学生在企业实习中,企业通过行为规范的约束、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做风,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结合学生在校的德育评价,校企互相沟通,了解学生在企业及学校的评价状态,让“工匠精神”内化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熊丽华.高等职业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子测试,2016(6):1-4.

[2]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Z1):66.

[3]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4]杨曼.重拾工匠精神推进品质革命[J].清江论坛,2016(2):25-28.

[5]任宇.培育“工匠精神”加快质量强国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5):51-53.

猜你喜欢
订单培养工匠精神订单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新产品订单纷至沓来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电机与电器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就业模式分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怎样做到日订单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