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部名著

2019-07-16 20:10周霏飏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平视前人恶魔

周霏飏

有人把名著看作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有人把名著看作陶冶情操的私藏品。世上千万本书,只待“名著”皇冠加身,便登上华贵的宝座,供人瞻仰了。

打开电子阅读器,登录电子书商城,必不可缺的一栏便是“必读名著”———和豆瓣“评分前100”一样,排行榜上的书籍闪着耀眼的光芒。

然而,打开商城网页是为了挑选所谓名著阅读吗?显然不全是。但那大号的黑体字令人无法忽视。一旦选中,先入为主的“恶魔”便趁机诱导你,让你牢记此书重量级的头衔,于是你的思想便跟随作者或前人的分析游走。一本书读罢,“名著书单”上少了一个书名,你的阅历和感悟毫无变化。

魯迅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读书的人好比赌博打牌的人。真正会打牌、爱打牌的,是极不屑计较金钱得失的;读书同样。理工科的学生,也应去读些历史的、文学的书;文科的学生,也需读一读物理,了解这个世界。放到读“名著”这个问题上也一样。如果看重名著的功用而去读,不免功利,而且一旦先入为主,感想也不外乎前人所评论的种种了。由此可总结出极为重要的一点:别把名著当“名著”。

然而要想真正做到这点太不易了。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力忽视。好比读一本被打上“讽刺小说”标签的书,就不要循着肉眼可见的表层的批判走远,而是用一把锄头就地深挖,挖出讽刺的内核,挖出社会的弊病,这样,就可以说做到了“平视”一本书———过程中的思考与发掘,能带人到内里探个究竟。

在一些学术交流网站上搜索一部名著,评价结果往往不只有褒奖,总有人头头是道地列举其缺点。需要注意的是,名著并不意味着它完美无缺,只是瑕不掩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或许是一件残次品。身为学生,常听老师教导“要有批判性思维”,但批判性思维论述到最后,似乎又指向了肯定的一面。在表达这种思维时,大多数人揣摩着批判的“度”,最终仍没能迈进一步,让思考在观点的碰撞中摩擦出火花,让名著的光环彻底消失。

我曾在一本书中读到这样一个故事:身为作家的他在签售会上向读者提问,问大家对这本书有什么批评或建议,全场鸦雀无声。这是否也代表了一群追寻所谓“名著”的人呢?这种现象无疑是不可取的,但就如前文所说,是可以“尽力去忽视”的。当我们丢弃书的腰封和护封,抚摸简单的封面———为一本“名著”摘去其标签,肢解其中词句,沉浸于纯粹的文字表达中,我们就已经做到了。谨记:这不是一本名著。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带有浓浓的时事杂文味道。文章理性揭示名著阅读中“标签”现象背后隐藏的“恶魔”,奉劝人们“别把名著当‘名著”,并提出了对策:要真正做到“‘平视一本书”,就要具有批判性思维,摘去其标签,时刻谨记“这不是一本名著”。显然,文章的观点是鲜明又辩证的,说理角度是独特新颖的,论证分析是清晰严密的,语言中批判与建设并存,具有显著的杂文表达优势,读来发人深省,进而收获颇多启迪。(程振理)

猜你喜欢
平视前人恶魔
致寝前人语
驱“毒”
平视
打渔人
趣味古文
好习惯“坐”出来
平视
平视
捕捉“恶魔”的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