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培养模式下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困境及建议

2019-07-16 05:26胡瑞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

胡瑞

摘    要:应用型人才概念的提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在国家层面的指引下,众多高校加入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才刚刚起步,毕业生不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过程中产生了困扰。通过分析应用型培养模式下就业指导课程的困境,结合应用型人才及培养模式的特点,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师资力量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就业指导课;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7-008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首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写入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要求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 、技能型人才。在《纲要》的指引下,旨在培养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运而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得以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广泛推广,目前已有3批210所高校參与其中。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纲要》颁发后,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重要文件。《意见》中再次强调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协同育人。

随着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高校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标准,也已有一批毕业生步入社会。但是,应用型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缺少对应用型人才内涵的认识,往往意识不到自己与其他培养模式下毕业生的区别,也没有将应用型人才的优势与自己的就业理想结合,造成了一定的就业困境。其中很大的原因是高校就业指导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价值观、就业观时没有结合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没有培养出与应用型人才相匹配的就业能力。

一、应用型人才及培养模式的特点

应用型人才概念的提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与学术研究型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具体操作和构思,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1]。从人才层次上进行划分,应用型人才可分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和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其中,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主要指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相比而言,技能型人才侧重于使用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具体工程任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偏向知识和理论的基本应用进行产品开发、经营决策等活动,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则在进行知识应用的同时,侧重于工程研究,能够掌握核心技术,推动应用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其核心是学以致用,既需要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需要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所以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有较广的知识宽度,兼具理论型和应用型知识,有较强的操作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具备解决工程问题和创新创业的素质。

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高校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素质作为重点,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保证专业的主体规格下,有目标地增强理论课程的整合,开设文化素质系列课程和技能训练系列课程,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知识理论。同时增加应用实践性课程的课时,设置更多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通过因果引导和成果型训练,刺激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围绕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制定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和素质拓展训练,实现全方位、系统性、规范化的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的平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在各种比赛和实践中增强社交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应用型培养模式下就业指导课的现状

自2009 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以来,全国大多数高校相继开设了就业指导课。随着近10年的发展,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就业指导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校之间就业指导课的发展水平不一,仍然存在个性化指导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特别是高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就业指导课的调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就业需要。

(一)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体系与内容不全面

就业指导课起着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知识、提升就业能力、树立正确就业观、引领大学生完成向职业人转变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就业指导课要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知识,锻炼就业技能,使学生学有所用,顺利就业;另一方面,需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发展,让职业发展规划与自我发展规划相契合,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并最终实现大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是在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偏重就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例如介绍就业形势、简历编写、面试礼仪等,在引导学生自我探索、生涯意识觉醒、职业生涯决策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则相对较少。有些学校虽然意识到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往往只是以公选课的形式独立开课,教学内容与就业指导课的衔接较弱,开课学期也没有进行系统规划,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之间没有形成科学的渐进体系。这也是很多应用型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无法为自己准确定位,突显不出应用型人才优势的原因。

(二)就业指导课个性化引领不足

目前, 许多高校出于教学资源限制等原因,就业指导课大多采用传统授课式指导,甚至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大班上课,学生参与程度低,授课内容大多为普通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差异。学生会因为价值观、个人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产生不同的择业观,导致多元化的毕业去向。对于学校来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就业指导课笼统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多样化学生的需求,也无法适应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高校的应用型培养模式设置了大量的实践课程和企业实习,就业指导课不能做出相应调整导致了毕业生不能够把握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也就无法将应用型人才的优势与职业理想结合,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定位和择业成功率。

(三)就业指导课师资力量弱、结构单一

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就业指导课师资力量的重要性,但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一直是制约就业指导课发展的原因。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在中国发展较晚,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多处在模仿和探索过程。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国家就业的方针策略、有就业知识的储备和一定就业技能,还应该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这就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往往是由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院系书记等年轻教师授课,这些教师的专业背景复杂,学习过专业知识或者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比例低。而一些针对就业指导师资的培训,每次培训往往不超过1周时间,同时存在着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不足的问题。并且很大比例的就業指导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不但缺少职业经历,而且人员流动性也大,导致了较强的临时授课观念,不能全心地投入到授课准备中。在应用型培养模式下,就业指导课需要有一个经验丰富的授课团队进行个性引领,特别是在职业发展规划方面,如何正确地规划好一名工程师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学生迫切需要的。

三、应用型培养模式下开展就业指导课的建议

(一)建设与应用型培养模式相呼应的系统化、连续性课程体系

职业选择不是人生特定阶段的静态事件,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连续性行为过程[2]。所以,就业指导教育应遵循这个规律以动态的形式系统地贯穿于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分析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合理地编排就业指导类课程,逐步引导学生树立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相统一的就业观,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成功率的目的。在应用型本科教育阶段,就业指导应构建一套由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创业指导、择业指导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大学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指导,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自我和认识自我,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确立目标,并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完成职业启蒙,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大二、三年级进行学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所学专业,了解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指导学生探索创业,使学生在实践探寻中明确职业理想,这一时期需要注意加强心理辅导来保障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发展效率。大学四年级进行择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向学生提供求职信息筛选方法、面试技巧、就业政策、择业心理调节等指导,提高学生作为应用型人才求职的实践技巧,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与优化,帮助学生规划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师职业生涯。这种不间断的连续性课程体系贯穿于本科四年,顺应了学生发展规律,同时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应用型培养模式的优势融入整个课程体系中,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完成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培养扎实的就业能力。

(二)设置具有应用型特色的分层次个性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应用型培养模式下,就业指导课的重点是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使学生认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并结合专业和个人的发展途径,确定工程师式的职业生涯。在这个过程中就业指导课应该结合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已有的企业资源和实践平台,打造具有应用型实践特色的就业指导课,来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的就业指导需求。

1.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阶段进行分层指导,构建专业班级、小组、个体的三个层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在大一年级学生还未有清晰职业目标进行启蒙式的引导时,或者开展基本就业知识和技巧教学时,可以用职业性格测试开展分组教学活动,按专业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当学生有了较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后,将不同目标的学生分为不同兴趣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可开展相对专业的职业探索和实践,实现就业指导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对于一些有独特个性和困境的学生采用单独施教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长期跟踪学生的职业发展,这样既能增加就业指导个性化程度也能增强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

2.结合专业的应用型培养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过硬的综合素质,就业指导课同样应该围绕培养核心锻炼学生在择业和生涯规划方面的实践能力。在就业指导中添加贴近社会实际的实践环节,例如,邀请毕业校友进行工作经验分享,邀请企业HR参加就业兴趣小组,进行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分享会,在实习单位开展职业调查,组织学生提前体验人才招聘会,举办职业信息检索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通过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直接丰富学生经验的实践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检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职业探索需求。

(三)建立就业指导教研室,稳定教师队伍

高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严重不足,是导致高校就业指导课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而且专业师资短缺的问题也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除了需要学校层面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发展外,从师资角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校级的就业指导教研室,培养一批有心理

学、社会学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明确就业指导人员的教师身份,制定合理的职称晋升制度,保障教研室稳定运行。同时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包括文件学习、信息搜集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学大纲等一系列的课程探索和研究。

2.打造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构建以教研室专职教师为组长,各学院辅导员和企业教师为组员的授课团队。专职就业指导教师负责把握授课深度与广度,组织集中备课传授教学方法,全体辅导员负责主要的授课任务,企业教师负责实践教学和传授实际的职业经验,三种身份的教师专兼结合,既能解决目前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短缺、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又可以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加大企业育人的深度。

3.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积极参加高水平职业指导师资培训,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应该为辅导员提供更多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利用高校已有的资源,对辅导员进行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态度等多个方面,为辅导员打通成为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的路径,全面扩大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师资数量以及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2]翟波.“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

收稿日期:2018-11-14

作者简介:胡瑞(1989—),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及工作研究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课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
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校就业指导课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