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霞
摘 要:赤峰是契丹族主要发祥地之一,契丹族从起源到辽朝灭亡,虽历时仅几百年,但因其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使其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和领域最大限度地受到隋、唐、宋的浸润与影响,发展迅速,其中茶文化就是如此。契丹虽不产茶,但不仅形成了独特的饮茶习俗、而且伴随着全民至上而下的饮茶习惯,契丹的饮茶器具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赤峰地区就出土了大量的、不同质地、不同用途的专用饮茶器具。
关键词:辽代;契丹;茶的来源;茶具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6-0005-04
契丹源出东胡,是东部鲜卑的一支,早期在横河和土河一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唐朝初年,契丹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权,唐朝末年,契丹族发展强大起来。公园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诸部,建立政权,国号契丹。辽太宗时国号为“大辽”。大辽虽以军事立国,但在其统治北方草原地区时颁布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政权。辽末,女真族起事,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年为金所灭,其余部建立了西辽王国,延续了近百年。
饮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就有了饮茶的历史,它经历了一个由药用、食用、祭祀用进而成为日常生活饮料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饮茶风俗大概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在巴蜀地区流行,只是局限在个别地区与社会中的个别人中个别现象。魏晋时期情况则已有所同,饮茶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已从民间逐渐传入皇宫,并渐渐地在部分士大夫中变成一种嗜好。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在南朝官宦士人中渐趋蔓延开来。
饮茶风习开始逐渐向北方地区蔓延与传播是在唐朝。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度,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开放的唐帝国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政策,既向外输出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样唐王朝与北方大草原上的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就保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之间也都有着频繁的经济交流。中原汉文化中的茶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入北方大草原的。《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卷《陆羽传》记载:“其后尚茶成风。时回鹘入朝,始驱马市茶。”描述的就是回纥人行饮茶风习,常用马与唐朝交换茶叶。
北方草原不产茶,但由于政权及民间的交往频繁,源源不断的茶叶及饮茶风俗冲击着整个民间和社会上层。北方民族的饮食习惯,是以肉食为主,少蔬菜,不易消化的困惑困扰着大草原的人们。而茶,有助消化、促进食物吸收和新陈代谢的功效,让北方各少数民族迅速接受、喜爱,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北方的茶是通过三个渠道得到的:其一是通过南方士人为官北方;其二,南方的人进入后宫在社会上层的传播;其三,寺院僧侣以及他们的信男信女在民间的蔓延。
顾况《茶赋》中云:“皇天既孕此灵物兮,厚地复揉之而萌,惜下国之偏多,嗟上林之不生。至如罗玳筵,展瑶席,凝藻思,开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莺啭,宫女颦,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此茶达于天子也。”这段文字是对当时皇宫的饮茶风习最好的描述。
饮茶风俗传入契丹族人之中,大约是在公元七世纪末至公元八世纪中期。但这种风习最初只是在契丹族首领等一些上层社会成员中传习,后来才在整个部族中流行开来,并逐渐成为一种生活习俗,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契丹的茶和茶制品全部来自辽朝境外淮河以南的南唐和吴越的南方诸国,主要是通过贸易、战争,礼赠、民间私人茶商四个渠道获得。
贸易在宋辽之间非常频繁,茶来源的最主要渠道是榷场,也就是宋辽各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大致分为两种:长期榷场和短期榷场。榷场最初只是宋一方设置,后来随着双方经济往来的不断增多和发展,宋辽双方都有设置。最初的榷场没有设置官署管理,纯属民间贸易。后来随着贸易额的增加,场内贸易才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
宋辽对峙时期,宋首先并且分三次在双方分界线上广设榷场。第一次是公元977年,宋在北宋的镇州、易州、雄州、霸州和沧州等地设置了榷场。公元991年,北宋又在雄州、霸州、静戎军、代州雁门砦第二次设置榷场。之后公元1005年,辽也分别在涿州新城、振武军及朔州南设置榷场.与此同时北宋第三次在雄州、安肃军及广信宋在北宋的镇州、及朔州南设置榷场,并派官吏监督贸易。这些都是长期榷场。
短期设置的榷场有定州军城寨、飞狐茭牙、火军山、久良津等。
宋辽之间的榷场把辽的牲畜、毛皮、珍禽等牧区的特产交易的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宋,而宋输出的主要有盐、铁、丝织品、货币、金银,其中尤以茶叶、茶具数量最大。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辽派使者到南唐“以别持羊三万口、马二百匹来鬻,以其价市罗、纨、茶、药。”此时契丹与南唐茶的贸易记载的是“利南方茶、药、珠贝。”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双方茶的贸易额极大,利润也极可观。据宋人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自景德中(1004—1007年),北戎(即契丹人)人寇之后河北杂便之法荡尽,此后茶利十表其九,恕在任,值北戎讲和,商人顿复岁课,虽云十倍之多,尚未盈旧额。”可见,辽宋之间在茶叶贸易方面的数量之大。
宋此时更加重视榷场的作用,加强管理,不但派官吏监督贸易,还专设茶法收税,往往是茶盐之税并提。把茶和盐看的同等重要,可见当时茶在辽宋贸易中的重要性。
辽人除从宋辽贸易中获取大量茶与茶制外,还从宋辽战争赔偿中也获得一定数量的茶和茶制品。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岁遣使至契丹必以袭衣、金带、器币、茶药赐之”礼品中不仅有衣带皮靴、笛笛乐器,且有贵重的金质茶器与名茶“的乳”“岳麓”。
契丹还通过来往使臣与宋朝的馈赠而获得一些茶叶。每逢契丹皇帝、皇后生日、节日庆典等等,宋朝均会派出使臣前往拜贺。在拜贺的礼品中茶叶和茶具是必备礼品。《契丹国志》卷21《南北朝馈献礼物》记载的“宋朝贺契丹生辰礼物”“契丹帝生日,南宋遗金酒食茶器三十七件衣五袭,金玉带二条,乌皮、白皮靴二量,红牙笛笛筚栗,拍板,鞍勒马二匹,缨复鞭副之,金花银器三十件,银器二十件,锦绮适背、杂色罗纱续毂绢二千杂采二千匹,法酒三十壶,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盐蜜菓三十罐干菓三十笼。”这里面有金质茶器、岳麓茶,说明了契丹皇帝对茶具和茶叶的喜好。
据《宋史》记载,熙宁九年“立与化外人私贸易罪赏法。河北四榷场,自治平四年,其货物专掌于三司之催辖司,而度支赏给案判官置簿督计之。至是,以私贩者众,故有是命”。因私自贩茶者多,国家为了垄断茶的贸易,制定专门的法律,试图以此来阻止民间的这种茶叶贸易。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民间私人茶商也是契丹茶的来源之一。
随着茶的供应量的不断扩大,辽代茶具制作水平也不断提高。辽代契丹人的饮茶用具很多,发现的数量也很大、很多。根据质地可以分为有:金、银、铜、铁、瓷、陶等,根据饮茶的顺序可以分为:碾茶器、贮茶器、煮茶器、点茶器、饮茶器等。
碾茶器:铁茶碾,饮茶之前先将茶饼茶团碾碎。出土于赤峰市宁城县埋王沟辽墓,由底座、碾槽、碾盘、轴柄四部分组成,底座为平面椭圆形,中空,截面梯形,碾槽舟形,内成凹槽,置碾盘,两端上翘,以便碾盘在碾槽中滚动。碾盘为铁饼状,竖置,截面椭圆形,中穿一孔,内置轴柄杆。
贮茶器:碾好之茶末,,需放到一个较大的容器之中储存,唐代时,皇室宫廷贮茶一般用金盒、银罐,而民间则使用普通的漆罐。辽代贮茶用具应为盒和罐。
鎏金錾花银盒,出土于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辽耶律羽之墓,整体呈方圆形,花式口,曲腹,圈足,盖顶部圆凸。纹饰以模压为主,局部錾刻。其中盒腹部錾刻缠枝花卉。盖顶部中心为腾跃的双狮,花卉缠绕,外围以凸线、联珠、花朵等为边,再外层为飞鸟、昆虫、云朵、缠枝的组合纹饰,以宝相莲瓣纹作边框,盖侧边为奔驰的双狮、双鹿、双羊及花卉纹。
唐宋时期的饮茶属于盐茶阶段,既在煮茶时往茶里放盐。唐时专门放盐花的有鹺簋,辽契丹人饮茶时也沿用此俗,在河北宣化下八里6号辽墓中的《茶道图》曾出现一朱盖圆坛及内蒙古敖汉旗羊山号辽墓壁画的茶道图中出现的戴盖瓘,即放盐用的“鹺簋”。
烹煮器:铁鍑分二式。一式:口微敛,圆唇,圆弧腹,圜底。腹中部一周凸弦纹。细长瓦形足,接腹部凸弦纹处。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埋王沟辽墓。二式:回柱形铁钱:敝口、圆唇、圆柱形、圜底、瓦足,口沿上饰一宽带,对称两耳,有提梁。此件出于内蒙古赤峰市大营子辽附马墓。
除此烹煮器还有,铁炭炉可分三式:一式:出土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辽墓的四足铁炭炉,炉身为长方形,斜直腹,一侧有柱形长柄,四足。二式: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墓六足铁炭炉,炉身呈长方形,直腹,马蹄足,足身用铆钉铆接,炉口外侧接平沿,炉身为长方形,口外侧接平沿炉身下附六个马蹄形足。三式:出土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辽墓的八足铁炭炉,炉盖长方形,分为两扇,每扇各有一钮,在外沿正中用合页铆接于炉口沿。炉身也为长方形,两侧有链状提梁,下附八足。
点茶器:银执壶,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锤錁焊接而成通体呈八棱形,子母口,长颈,鼓腹,圈足,盖作八角形塔状。铜执壶:直口长颈,斜弧腹,平底,圓弧形小盖出凸棱,顶端置豆形小钮,鼓肩。此器出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埋王沟辽墓。
铁执壶,此器出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辽墓。敞口、溜肩、斜直腹、平底、盘形盖、单耳。
饮茶器:因质地不同分为金、银和瓷等等。花口金杯,出土于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辽耶律羽之墓。五曲花式口,曲腹较深,喇叭形圈足,内外壁均錾刻、模压花纹。其中内沿錾刻卷枝纹,内底模压双鱼纹,并辅以錾刻的放射线纹,五角纹、环纹;外壁纹饰均为錾刻,腹上部为一周宝相莲瓣纹,中部开光,内饰卷草芦雁纹,腹底为仰莲纹,圈足饰水波纹。花腹金杯,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辽耶律羽之墓出土。花口,弧腹分为五瓣,圈足,内外壁均錾刻花纹。其中内沿錾刻一周宝相莲花纹,内底錾刻双鱼戏水纹,腹外壁錾刻五组双雁衔花纹,鱼子纹地,圈足底边錾刻一周宝相莲瓣纹。鎏金錾花鋬耳银杯,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辽耶律羽之墓出土。呈七边形,敞口,腹作七面,腹底弧圆接喇叭形圈足。口沿一侧有椭圆形花式指垫,表面模铸卷草,下接弯垂单片指鋬。口沿、圈足、器腹均以联珠纹作边框,上腹錾刻双鸟衔花纹,中腹框内分别为形态各异的高士图,腹底錾刻缠枝花,圈足为山形纹。这件器物造型是粟特流行的把杯,而錾刻的人物具有显著地唐代风格。摩羯纹金花银碗,打制,敞口,腹部弧收,圈足,花纹鎏金。其中一件内沿为一周联珠纹和莲瓣纹,内底中心饰一摩羯纹,内底外缘则錾刻一周与内沿相同的花纹。另一件内沿为联珠莲瓣组合纹,内底中心饰一摩羯纹,圈足錾刻联珠纹。摩羯纹基本沿袭了唐代摩羯纹特点。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辽耶律羽之墓出土。银盏托,由托碗、托盘和圈足组成。碗为侈口,束腹。托盘为敞口,浅弧腹,高圈足。此器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墓。锤蝶而成,影青瓷盏:盘状,圈足,侈口,翻沿,尖唇,浅弧腹,平底,圈足。满釉,釉色白里泛青,晶莹润泽。沿面出细密开片。胎薄,洁白细腻。此器出于宁城县埋王沟辽墓。
契丹人自从开始饮茶,进而有了自己的饮茶史后,茶就成为其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人民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契丹茶文化在吸收中原茶文化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茶文化。这种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不仅影响了我国北方民族的饮茶习俗,也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饮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景明.契丹的茶与茶文化研究[J].饮食文化研究——国际茶文化专号,2006,(02):111-119.
〔2〕赤峰市博物馆,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巴林左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巴林左旗盘羊沟辽代墓葬[J].考古,2016,(03):30-45.
〔3〕陶建英.赤峰地区出土唐宋时期金银器艺术风格浅析[J].草原文物,2016,(01):101-108.
〔4〕王洪军,胡玉涵.契丹族人的饮茶、茶事与政治[J].饮食文化研究-国际茶文化专号,2006,(02):97-110.
〔5〕彭善国.辽代的茶叶与饮茶习俗[J].北方文物,1998,(02):63-65.
〔6〕武淑萍,郝靜.从宣化辽墓备茶图看张家口堡[N].光明日报,2013-3-30,(012).
〔7〕包江宁.从墓葬壁画艺术看北方民族的饮食文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01):59-62.
〔8〕陈章龙.由墓葬装饰品看赵宋王朝北方“民间盛宴”[J].民俗研究,2013,(04):143-149.
〔9〕张景明,高晶晶.辽代壁画中的茶饮及相关问题[J].饮食文化研究-历史研究,2008,(08.01)
〔10〕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M].三联书店,1963. 146.
〔11〕刘海文.试述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中的茶道图及茶具[J].农业考古,1996,(02).
〔12〕中国历史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编辑.契丹王朝——内蒙古辽代文物精华[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13〕赵淑霞.于文莅.辽代契丹人的饮茶习俗[J].中国古都研究,2001,(09).
(责任编辑 孙国军)
Abstract: Chifeng is one of the birth land of Khitan nationality. Khitan nationality last for merely a few hundred years from its origin to its perish(in Liao dynasty).However, thanks to a series of policy taken by its dynast which were conductive to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olitics, economy,livelihood,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Khitan dynasty were, to the maximum extent, affected by Sui,Tang,Song dynasty and developed prosperously. Tea culture was one of these aspects. Although tea does not grow on Khitan land, Khitan has not only formed its unique tea custom, but also developed its own tea-sets while tea-drinking was popular within this dynasty. Now in Chifeng, plenty of dedicated tea drinking utensils with different texture and various uses have been unearthed.
Keywords: Liao Dynasty; Khitan(Qidan); The Source of Tea; Tea S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