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姐 赵光军
摘 要: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为捍卫国家独立、争取民族解放,与日本军国主义展开的一场全面战争。抗战期间,从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大局出发,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认识水平和领导能力的提高,这也表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统战思想日趋成熟。毛泽东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与策略,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关键词:抗日战争;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6-0019-03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大举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为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提出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东北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随着华北事变的发生,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侵略进一步加剧,全国面临着民族危机加深、抗日民主运动高涨的新形势。此时国民党及共产党方面是当时中国最为重要的两支政治力量,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仍坚持认为“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方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这种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中共对时局做出准确的分析,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策略方针。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随后,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以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劳动人民为基础,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的一切革命力量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在随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做《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篇报告以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为指导,着重分析了在抗战中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的变化以及国民党敌对阶级营垒的分化,并预见了同非亲日派大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在这份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当前形势的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整个中国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有份的半殖民地状态改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状态”[1],这种情形造成了中国社会各个阶级不同的反应与回答。中国的工人和农民以及小资产阶级有同帝国主义和中国反革命势力势不两立的经济地位,他们是坚决要求反抗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大土豪、大劣绅、大军阀、大官僚、大买办们认为“革命(不论什么革命)总比帝国主义坏”,他们的利益同帝国主义的利益是不可分离的,是坚决的反革命。但同时毛泽东又指出在半殖民地环境下,中国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特殊性,即他们的营垒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因为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殖民地,產生了以不同帝国主义国家为背景和后盾的卖国贼集团,这些集团之间有着很深而尖锐的矛盾,党应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和缺口,“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而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阶级,1927年国民大革命后他们站到了蒋介石集团一边,但由于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特殊性,在中国面临殖民地化威胁的新环境下,受到帝国主义压迫、又害怕工人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态度可能发生变化,“这个变化的特点就是动摇。他们一方面不喜欢帝国主义,一方面又怕革命的彻底性,他们在这两者之间动摇着”[1],结果可能是在抗日斗争的一定阶段,一部分(左翼)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斗争的可能。另一部分则有采取中立态度的可能。通过以上的分析,毛泽东指出“左”倾关门主义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中国革命的阵势由“由局部性转变到全国性,由不平衡状态逐渐地转变到某种平衡状态”变动的前夜,中共当前的任务就是要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1]。毛泽东在这份报告中通过观察革命和反革命两方面的形势,除了论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可能性之外,又进一步指出为保证这一策略路线贯彻执行的政治经济关系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毛泽东认为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当前中国和世界的反革命力量暂时还是大于革命力量,中国革命的战争还是持久战,为了发动和组织全国各阶级力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中共需要将过去组织建立的工农共和国改变为人民共和国。但同时毛泽东又指出必须坚持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使共产党和红军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成为坚强的台柱子。为巩固统一战线,中共也要批评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十分留神日本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坏。
二、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变动
1938年10月12日至1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中全会上做《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首先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共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一定要同全国一切爱国进步力量团结起来,达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之目的。毛泽东在这份报告中所指的力求进步与团结的对象较之1935年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提法改动很大,主要体现在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态度的极大转变以及对在全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及红军领导地位的退出。如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毛泽东认为蒋介石集团是当权的反革命、是卖国贼头子,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共两党由内战转到再度合作共同抗日,而且通过协商决定国民党是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第一大党,国民党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两党再度携手、团结救国,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因而到1938年以后,毛泽东对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的态度已发生极大转变。在《论新阶段》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长期的持久战,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抗战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关键。对于共产党和红军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也根据时局的变化在这份报告中强调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战的发动与坚持,离开国民党是不能设想的,由于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日本帝国主义灭亡全中国的侵略行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民族的抵抗;“拥护蒋委员长,拥护国民政府,拥护国共合作,反对分歧与分裂,反对任何的汉奸政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需要必须广大地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牵制大量敌军,配合国民党主力军作战,同时在抗日政权中也要密切联系政府和群众的关系,扩大统一的民众运动,全力援助战争。但在统一战线内部关于党派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共产党既需要坚持统一战线,以统一战线为中心,需要坚持党的独立性。在关于阶级斗争和抗战关系问题上,毛泽东又强调指出:“抗日战争中,一切服从抗日利益是总原则,阶级斗争必须服从于民族斗争的利益与要求,而决不应是相违背。”从毛泽东前后两份报告对国民党的态度与评价方面可以明显看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引导下形成的第二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保持党的政治和组织独立,发动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在内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做了有力准备。
抗战期间,毛泽东在正确分析抗争形势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把灵活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武器﹐作为取得抗战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从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不同阶段发表的不同报告和文章来看,毛泽东在抗战时期的统战思想变动较大,但又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灵活性。上述报告明显反映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对于发展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概括起来即为:
一、将目标的坚定性与手段的灵活性相结合,当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民族矛盾成为国家主要矛盾的时候,党的策略、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根据革命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战略变动,善于发现和利用敌对势力的弱点为己所用,最终实现战略目的。二、在建立统一战线时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左”倾关门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为了坚持抗日,毛泽东提出统一战线中的各党派需实行互助互让,但在统一战线中中共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有原则、有条件的做出让步。这从抗战初期毛泽东在给中共党内一些领导人关于要求共产党和红军(八路军)在战争中需坚持的一些原则与方针政策方面明确反映。如《关于红军作战的原则》、《对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解释》、《关于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等文中,抗战初期,红军应发挥特长,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并与国民党作战保持一致,但红军需在军队组织指挥上保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发动群众,壮大实力。“中国的情形是国民党剥夺各党派的平等权利,企图指挥各党听它一党的命令。”“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2]三、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既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概括而言,进步势力是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对这些进步势力毛泽东认为应采取独立发展的方针,不断壮大其力量。中间阶级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和地方上的开明绅士,毛泽东认为在抗战时期出于战略的考虑,应尊重他们的阶级利益,争取他们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顽固势力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以前主要是指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至蒋介石发表抗战声明后则主要指的是国民党内的顽固投降派。毛泽东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是对中国革命高瞻远瞩的把握,它是中国革命的一大法宝。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它也表明中国人民要取得抗战胜利,就必须在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团结一切可能的抗日阶级和阶层,组织抗日爱国的统一战线。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指引抗日战争胜利的旗帜
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这是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一定历史时期国内局势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发展与灵活运用的结果。在抗日战争时期﹐当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指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阶级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倡导并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过不懈努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为赢得抗日戰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条件。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引领下,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四、结语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使得人民革命力量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英雄史诗。
参考文献:
〔1〕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A].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A].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收稿日期:2019-03-17
基金项目:2018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监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SK2018A0490);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招标项目(ZDXK-201813)
Abstract: The Anti-Japanese War is a comprehensive war between the Chinese nation and Japanese militarism in order to safeguard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strive for national liber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roceeding from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 and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ith Mao Zedong as its core, has determined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strategy based on the way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proposal of the policy of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reflec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understanding and leadership of the United Front. It also shows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Mao Zedong's thought of united fro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ature. Mao Zedong's line, policy and strategy of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provided a powerful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weapon for winning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Keywords: Anti-Japanese War; Mao Zedong;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