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19-07-16 03:14王晓生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15期
关键词:就业导向新工科教学改革

王晓生

摘要:近几年,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快速,主要根源在于现代化社会行业与企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倍增。面对与日俱增的人才市场需求,也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还要求院校必须面对新工科形势。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新工科背景,对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深化改革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15-0204-02

1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现状

1.1 课程创新改革后劲不足

基于软件技术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明确要求必须积极培养人才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创新改革,同时还应以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为载体开展。就现阶段而言,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对此,要求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应保证充足后劲,基于精品专业课程建设、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建立等方面,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但是,现阶段,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在课程改革上的后劲严重不足,而且还出现了严重的师资力量两极分化,以及实训基地与资源库构建缓慢等不良现象。

1.2 人才培养更新速度缓慢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不断增加,各个行业为了实现自身长远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实现创新发展。再加上新型材料设备逐渐衍生,所需软件技术也在相应变化。但是,就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其主要以阶段性培养为主,也就是三年作为一个分界点,进行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这就软件专业发展速度来讲,是相对比较慢的,导致软件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速度无法紧跟行业变化速度。另外,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即实训设施构建、师资力量投入、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的明确等等,而太过缓慢的人才培养更新速度,势必会直接阻碍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2.1 “互联网+专业教学”融合发展模式

基于软件技术专业,突出新生代信息技术朝向各个领域快速渗透融合的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人才的专业适用性与就业广泛性,以此实现专业朝向新型技术与新兴产业的延伸与扩展。

2.2 “校企一体+产教融合”共同培养模式

通过与企业积极合作的方式,由企业与学校合作在校内进行自主创办研发与生产实体企业,通过现代化企业技术的先进性与生产的实效性,促进基于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与学生顶岗实习,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双方共建、共管的人才培养新型模式。

2.3  “产业经验+项目导向”教学实践模式

创造跨企业、多角色、聚集产业经验的项目工程,拥有线上线下项目库与专家,把项目经验引进专业建设中去,将企业项目带进教学实践中。

2.4 “跨国培养+分段教学”国际教育模式

根据我国教育走出去战略需要,与国外大学合作,实现国际教育模式构建,通过2+2分段教学模式,整合国内外所有优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进而实现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深化改革。

3“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为了准确掌握社会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积极组织软件技术专业教学队伍进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可知企業的软件技术相关岗位要求比较高。除了明确指出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编程能力以外,还进一步提高了对专业素养的要求。因此,基于市场需求为导向将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全面面向互联网职业岗位群,培养更多优秀的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并熟练掌握软件开发模式和最新.NET开发环境的实用型人才,同时还应培养一系列能够熟练应用.NET平台设计开发、编码、调试软件功能的综合水平较高的人才。在学生学业完成后,在软件开发类企业中,还可以承担软件工程师的所有工作。

3.2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课程内容

3.2.1 基本素质培养

基本素质培养主要包含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两部分。以往公共基础课程在软件基础专业培养体系中,定位不明确,目标太广泛,作用不清晰等现象屡见不鲜。针对传统公共课程过多,重复开设以及实用性较差等特性,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深入调研,在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中融入企业职位所需职业道德素养与拓展能力,对既有公共基础课程进行全面调整。遵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等原则,将专业课中涵盖的职业素质教育环节单独抽取出来与传统公共必须课程相互融合。通过适当调整,进一步实现对各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明确。

3.2.2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全面深化创新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因此,在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就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为依据,并顾及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从而保障能够全方位满足行业与企业的多层次要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还应与学生认知特性相符,以推动学生按照既定顺序不断学习和吸收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另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具体知识内容,对专业技术市场动态化发展状况进行全程监控。在实施过程中,以高职院校专业技术特性为依据,利用逆向软件工程方式,重构课程内容,最终形成1+3课程体系模式。在项目开展时,软件测试内容全过程实时跟随。

3.2.3 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有机结合

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关键是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现阶段,大多数从事软件行业工作的高职院校专业毕业生一般情况下都是选择在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等就业,主要以小组相互合作的方式开发并维护软件。通过调研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特色为依据,明确定位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事信息技术开发或者维护的计算机人才,所以,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实际上就是能够熟练掌握主流关系数据库,并进行应用程序开发,合理设计开发多层次框架应用系统。以UML为载体进行建模,通过软件开发的方式,为软件开发整个过程提供全程指导,并进一步测试软件系统,编写软件文档等等。

3.2.4 基于工作过程完善课程体系

基于对市场发展动态的详细分析和了解,明确市场对软件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与专业素养的实际要求,从而以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通过详细分析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努力进一步确定软件技术人才具体培养方案,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优化与整合,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的实际作用。以企业的职业岗位与任务要求为前提,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载体,遵循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可以实践训练职业行动领域的模块化学习领域设计。比如,C/S系统程序员岗位的工作项目是基于Windows应用系统进行设计开发,典型工作任务是合理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C/S系统以及其测试维护。根据职业项目需要,科学规划模块化学习领域,其中核心课程为数据库管理与开发SQL Server。

3.2.5 以教学情境模拟仿真工作环境

依据软件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构成规律,以软件技术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为载体,开发模块化学习领域具体课程,通过采用相应的学习环境,实现具体化和形象化,即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等。学习领域的主要特性是以整体性、连续性行动过程为基础开展学习,确定课程内容的相关要素是和专业息息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从而给学生传输更多知识内容。以职业定向案例性工作任务作为依据,采取行动导向与项目导向为前提的教学方式。问题关联教学方式和案例教学方式都是交互式现代化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等,进而实现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与工作环境相似的多媒体机房中进行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同时间、空间内进行。基于项目驱动目标,采用案例教学途径,选择一体化课程为有力保障,采取案例教学、知识总结、案例实践、总结评估等循环式教学模式,通过理实一体化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流程,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3.2.6 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以职业技能构成与专业素养培养为核心,所以需要积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就实际需求进行教学,适度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就业导向,并面向市场和就业岗位等,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技能与素养训练。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和软件资格考试等,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确定课程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实际作用,对课程目标与能力目标进行科学设定,并进一步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与单元,在课程标准下,指出教学单位典型案例的教学方式和要求。另外,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提高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要求。

3.2.7 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融合

进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改革,必然会带动考核方式改的,两者同步开展,相互辅助。考核方式需要将其教学、教育、引导、鉴定、评价等功能全面发挥出来,进而实现教学内容、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的一致性。通过科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采取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考试题目应具备能够推动学生实现自主创新和发散思维的空间,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因此,应就具体情况改变单一评价模式,实现过程化考核与结果化考核的有机结合,以及理论性考试与实践性考核的有机结合。其中,理论考核内容是案例教学中所涵盖的知识点,而实践考核内容则是案例教学实际掌握情况和项目时间训练规划能力。在过程考核中,基于学生学习态度与纪律指标进行考核。而在结果考核中,以笔试与实践训练为指标,邀请企业专家积极参加评价考核,综合评估学生学习效果。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工科背景下,要求社会产业必须朝向高新科技方向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因此,为了适应新工科形势,满足现代化社会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必须基于就业导向实现教学深层改革,即大力创新改革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此培养出具备分析并解决抽象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更新能力,确保学生就业可以承担软件开发与维护等高技能专业化软件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宁.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数码世界,2017(12):430-430.

[2] 吕丽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14).

[3] 赵杰.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才智,2014(11).

[4] 裴云,邢益良,陈敏.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258-259.

[5] 于莉莉,苏晓光,李晶.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5):164-165.

【通联编辑:光文玲】

猜你喜欢
就业导向新工科教学改革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