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说课作为基础教育界的一种常见教研活动形式,有其固定的程序,但调查发现,说课者在说课时容易出现说课内容空洞,不得要领;实施方法缺乏可操作性;说理性不强,论证乏力等问题。为此,文章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等方面,就说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以切实提高说课效率。
关键词:语文说课活动;常见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吴子兴,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东 潮州 52104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3-0040-03
说课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界常见的教研活动形式,一般认为,说课是指说课者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特定的听众,如领导、专家、同行或评委,在规定的时间内解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1]说课活动虽然有相对固定的程序,表面上看起来比上课简单,但具体操作起来却并非易事。因此,如何有效提升说课的质量是每位说课者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在一个完整的语文说课活动中,一般要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和练习设计等环节。说课者正是通过对这些环节的介绍,最终指向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三大方面问题的解决。
1. 教学内容空洞,不得要领。在教的内容方面,教师在说课时容易出现所呈现的内容过多、过杂,且不符合说课要求的现象。例如,在说语文教材时,有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谈及课文写作背景、作者背景等方面的材料,而对本课时具体教学所对应的课文分析却简单带过;在说学情时,有的教师只会泛泛而谈某学段学生的一般性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却鲜少谈及与本课时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学习特点;在说教学目标时,有的教师贪大求全,列举过多的教学目标,导致重难点不突出。
2. 教学方法缺乏可操作性。说课活动中的“怎么教”,主要是指说课者通过对课堂教学方法及实施过程的介绍,让听者对语文课堂的具体实施情况有清晰的了解。但在具体的说课过程中,教师在说教法、学法时,对教学方法的解说往往只停留在定义介绍的层面上,而没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进行说明,未能体现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又如,在说教学过程时,教师或侧重教学环节的模拟呈现,把说课变成上课;或流于授课内容的介绍,把念教案变相当作教学过程的说明;或各环节内容的说明平均用力,导致重难点不突出,详略分配不得当;或提不出有效的教学措施,没能突出教学目标的落实及完成,甚至出现主体内容和教学目标脱节的现象。凡此种种,都难以让听者在短时间内对课堂教学有一个清晰明了的印象。
3. 说理性不强,论证乏力。说课重在说理,说理是说课的核心,这是说课活动最显著的价值。因此,在语文说课活动中,说课者要着重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教,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什么及怎么教上。然而,在实际的说课活动中,多数说课者往往都只偏重对教什么及怎么教做介绍,而忽视或无力对为什么要这样教做深入的说理、论证。事实上,说理性不强的现象往往与教学意图不明和教学依据缺位有关,即教師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缺乏明确的教学意图,没有清晰的教学依据。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心中对要做什么(实现什么)并不明确,同时对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是一知半解、迷迷糊糊。
例如,有的教师只会简单呈现、述说语文教学目标,但对设置这些教学目标想达到什么样的意图(预期目的)其实是心中没数的。同时,教师对设置这些教学目标的依据(目标来源)不明,说不出令人信服的道理。同样地,在说教过程中,针对此处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环节,为什么要提这么一个主问题,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讨论活动等问题,很多教师都是简单地一笔带过,他们在说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明确的教学意图,缺少理据的支撑,更无力进行理论论证,只能以一种“我认为”“我以为”的口吻进行宣示,由此,便导致说课效率低下,也难以达成预期的目标。
针对以上现象的罗列与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应紧紧抓住说课的特点,着重突出说课的说理性,同时兼顾说课内容的精简性及实用性。具体解决对策如下:
1. 说教材方面。教师对课文的出处(教材版本),课文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课文的主要内容、特点等方面可作简单的介绍。说语文教材的关键之处在于:说课者既要抓单元的整体特征(共性),又要抓单篇课文的独特特征(个性)。特别是一针见血式地指出该课文的个性化特点,避免让人感觉空洞无物。
2. 说学情方面。教师说课必须说清楚学情,即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准确无误的分析,这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2]教师应侧重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说明,也可谈谈以前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的常见学习反应。因此,对学情的把握不仅要涉及学生的知识背景等,更应注意学生的态度、习惯及方法等。
3. 说教学目标方面。首先,语文教学目标的内容要具体,力戒空洞,应突出文本的文体特点。其次,语文教学目标陈述要规范、简洁,做到要言不烦。最后,教师在呈现目标的同时,还要能简要陈述确立该目标的依据,突出目标意识和依据意识。
4. 说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手段,在进行说明时,一般不宜介绍过多的方法,常规的方法可少介绍甚至不介绍,所提及的教法、学法要注意其认受性问题,即应选用一些大家比较认可的方法。对教法、学法的说明可阐述采用该教法、学法的依据或理由,交代采用该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过程,指出采用该教法、学法的作用等。
5. 说教学过程方面。说教学过程应该是整个说课活动的重心,无论是时间投入还是篇幅展现都应在说课活动中占最大的比例。整个教学过程说明的最终目标就是力求使听者能大致把握课堂教学的大概情况。因此,教学过程的解说过程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体现对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重难点的攻克;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板块应关系紧密,板块之间有清晰的过渡;各个教学板块应有小标题,小标题之间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性;在解说过程中,说课者应突出依据意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及主要环节都应强调其理论依据。此外,教师还应对主要环节的教学效果做一定的预测说明。
6. 说板书和练习设计方面。板书和练习设计除了向听众做直观性的呈现之外,教师还应简要说明其设计意图,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介绍其创意所在。
1. 说课应在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备好课是说好课的根本前提。说课应建立在备课的基础上,备好课是说好课的根本前提。有的教师一提到说课,就一味强调如何就说课的具体环节做具体准备,而没有以认真充分的备课为基础,因而其说课的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因此,说课要说得深刻透彻,首先要备课备得充分认真,这才是提高说课质量的根本之道。
说课既要尊重既有的程序,又应有一定的创新性。有的教师认为,说课的程序太过条条框框,束缚了说课者的自由,因此,他们试图打破既有的说课程序,比如,有人尝试先说教学过程,再说教学目标等,但这种做法颠倒了人的一般认识规律,因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已有的条条框框不应随意被打破,这是因为:首先,它们是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证明其做法较为可行;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也已经被认可为说课活动的一种较为固定化的规则。
2. 那么,在看似千篇一律的说课活动中,说课者如何在尊重既有程序的基础上,做到有所创新,甚至脱颖而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说课内容上:力求做到文本的解读有创意,教学设计有创新。
(2)在说课形式上: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手段的采用等方面要有创意。如有的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开展教学,这就是教学方式上的亮点和创新之处。
(3)在课文的选择上:最好能多选择一些新课文,这样比较能给评委新鲜感,所选的课文最好要有一定的难度系数,这样比较能和其他选手拉开比赛的难度差距。
(4)在说课的重心上:说课者要把说课的重心放在为什么这样教,而不单单只是教什么和怎么教。有学者认为,基于为什么这一观点进行的说课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说课教师应该抽丝剥茧、引人入胜,让受众拍案稱奇、欲罢不能。[3]由此可见,为什么这样教说得越充分、越有道理,就越能使评委接受、认同。
3. 重视理论依据的支撑,提高说课的理论品位。为什么要这样教是说课的重点内容,之所以是这样教而不是那样教,其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应是某种客观规律性的东西,而不只是说课者自身的主观愿望。说课者应把这种客观规律性东西给揭示出来,突出其学理性。事实上,失败的说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表现为理论性不足而经验性有余,学理性不足,一般表现为说理性的匮乏、理论的生搬硬套或论证的空洞无力等。因此,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要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如依据来源于课程标准、教科书编者意图、理论著作、名人名言等;其次,相关理论依据既可以有传统的理论说法,但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感;最后,说理据要注意要言不烦,适可而止,不能给人以卖弄之感。
4. 熟悉说课的风格,尽量形成有关说课的某种语感。作为一种技能行为,对说课技能的掌握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还应通过反复刻苦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说课者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应大量搜集、观摩、阅读、提炼相关说课视频、说课稿、说课课件等,积累相关说课语言,感受、熟悉说课的风格,并尽量形成某种有关说课的语感。
总之,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说课活动时,既要熟悉其基本流程,在遵循其既有规则的基础上流利完整地说好课,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凸显语文说课活动的学科性与学理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说课活动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黎明,陈隆升.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实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 陈菲.语文教学技艺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姚志敏.“说课”的利弊分析及改进[J].教学与管理,2017,(1):37.
责任编辑 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