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学院 李继楼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李枝芳
会计基本假设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前提,其中四个假设之一的货币计量假设指会计主体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同时登记外币金额。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引入功能货币概念:一是计量货币,计量财务会计报表项目;二是列报货币,列报财务报表。其计量功能和列报功能可以分离,一项会计要素可以用同一种货币计量和列报,也可以用一种货币计量,用另一种货币列报。
货币计量假设的必然性。会计学从实物计量演变为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是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的必然,其计量属性的变化与经济环境空间和经济发展时期相伴相生。人类生存发展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必须对劳动的过程、结果和分配进行记录,在文字产生以前会计萌芽于“刻木记事”“结绳记数”。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复杂化,实物计量不能满足经济活动内生性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不能对经济业务和要素进行全面反映汇总。于是产生了货币计量,服务于经济、市场和市场参与者。如果把会计视为一个既服务于市场又服务于企业的工具,那么,每当市场经济发生变革,立足企业并面向市场的财务会计都会进行相应的变革,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规律(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2010)。
货币计量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由货币自身属性决定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功能。尽管货币计量对经济要素进行确认在币值稳定、商誉、人力资源、环境代价、技术资源等方面还存在局限性,但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基础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只要复式簿记系统存在,货币计量假设便必不可缺,因为没有任何计量单位能够取代货币这种统一的计量尺度来完成复式簿记内在的平衡机制(杜兴强,1999)。会计货币计量与微观、宏观经济紧密联系。会计就是从最微观层面影响和反映整个宏观经济,会计计量属性的变化会深刻影响我们对整个经济状况的认识,所有的投资问题、资产负债表问题、各类经济行为问题以及宏观经济变化趋势问题可能都取决于会计如何计量,没有会计计量就没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数据和信息(刘尚希,2016)。
在我国会计学界“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句名言一直没有被质疑过,随着经济规模、经济总量的增大,经济结构、经济层次的优化转型,产业链条和经济体间的相互依存度加深,金融市场变化复杂,国际分工、交流、合作、贸易的深度融合,财富的创造和分配要素多元化、复杂化,货币计量属性及其价值观凸显时代特征。
市场经济依供给、需求、价格的变化配置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在财富创造环节,不论资源的流向领域还是资源的组合方式都表现出高效率。计划经济是一种短缺经济,市场经济因其效率和竞争实现了繁荣,表现为一种过剩经济,这已被实践证明。
但是这种高效率在财富创造和分配环节,特别是利益的分配环节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和需要调和的矛盾:第一,财富创造过程中采用的手段、方法与法律和道德框架的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有论述);第二,财富和利益分配的严重分化与均衡、效率、公平正义的矛盾;第三,货币工具应用的结构性矛盾(2008年金融危机是最好的例证);第四,世界融合中货币秩序、权力秩序、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矛盾;第五,人类追求财富目标和追求手段的矛盾。这都与财富和货币计量的观念有着内生性的关系和相互表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社会的目标、使命、矛盾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目标。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形成和建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和协调一致的货币计量价值观。
货币计量属性及价值观直接影响到收益衡量、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货币计量价值观应具有以下特征。
(1)在公共管理层面,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人民主权思想,以人民主权为中心的货币计量价值观。
从公共治理层面看,政府会计存在着人民为委托人政府为受托人的委托代理关系,它源于宪法授权而非产权授权,具有经济性更有公益性和公共性。
以财政总预算、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货币计量属性,对公共治理所耗费的资源、产生的绩效、创造的财富和利益分配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必须体现人民主权为中心的货币计量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公共治理的价值基础。
(2)在工商管理层面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协调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货币计量价值观。
从工商管理层面看,企业作为人类创造财富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结合体(科斯,1937)。现代公司制企业作为一种契约组织,资本、劳动、技术、信息等资源配置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产权和契约。所有参与资源都是公司价值创造的变量,公司利益回报应流向产权和契约各方主体。这些产权和契约主体就是公司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董事会、管理人员、职工、监事会、债权人、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政府、媒体、社区等。现代公司,特别是公众公司,其财产和产权具有社会性,涉及广大社会利益群体。因此,货币计量价值观的财务目标应兼顾各利益相关者,协调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财务目标随经济发展变化而演进,体现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在1980年代及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企业财务目标是产值最大化。随着改革的推进,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主体的市场参与者,效益、质量、市场、风险与这个目标相背离。在此后的经济发展阶段先后出现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源于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在改革初期作为财务目标有其合理性,促使企业强化管理、技术和效率,有利于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提高。但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利于投入产出比、时期比、规模比,利润增加并不一定带来企业净资产增加,决策短期行为、时间价值和风险没有得到充分考虑。股东财富最大化源于产权理论的委托代理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履行受托财产责任,谋求股东或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但过多地强调了资本要素的分配权利,忽视了债权人、管理层、员工都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将企业当作一项资产,考虑了时间价值、风险和报酬关系,将持续发展的获利能力放在首位,克服了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但其估值过于理论化难于操作。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居于共同所有权理论基础。企业的各契约主体以不同的要素、方式参与资源配置,承担企业风险,因而应分享企业所创造的利益。均衡和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财务目标体系,有利于持续稳定发展、体现合作共赢理念、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协调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货币计量价值观体现和引导人们利益观念的科学、合理、公正、法治,实现企业内部和谐、企业与外部和谐,在开展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形成良好的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