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栏目主编: 郭镇之
2019年7月27日上午,清华大学《全球传媒学刊》编辑部组织了一场“中美主播跨洋对话”圆桌研讨会。此次案例研讨由中国传媒大学CGTN全球传播课题组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发起,特邀嘉宾包括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美主播跨洋对话”的负责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筹备组召集人、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外语频道总监江和平,CGTN新媒体新闻编辑部副主任梅焰,CGTN英语新闻频道《视点》栏目制片人程晶和CGTN新媒体新闻编辑部副制片人毕建录,特别是这次对话的主角、CGTN主持人刘欣。参与研讨的有清华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学者金兼斌、周庆安、罗青、郭镇之、唐远清、龙小农、曹书乐、戴润韬(代表史安斌发言)等。
《全球传媒学刊》执行主编金兼斌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网民们戏称的“约架”,是两国媒体人士在网上公共空间狭路相逢所引发的观点碰撞,也是两国民众和舆论对中美紧张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深层关切的鲜活写照。刘欣传达的中国政府和民众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看法、感受和声音,是独特的,也是前所未有地有效的。除了国家领导人和贸易代表等官方层面的协商对话,以媒体人士为代表的“民间”对话,作为两国民众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各自看法的机会和渠道,原本就应该是大国关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为国家的形象建设献计献策,是这一代媒体人和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复盘”及时总结经验,使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能够相互涵养、丰富和促进,为我国国际空间的拓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正是本次案例研讨会的目的所在。
江和平、梅焰和刘欣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此次跨洋对话的背景情况。中国传媒大学CGTN全球传播课题组组长罗青展示并解读了团队搜集的有关这次对话国际传播效果的全面数据。郭镇之、唐远清、龙小农、戴润韬等对这次中美对话的意义、贡献、经验交流了看法。以上发言专稿另发。
在总结阶段,《全球传媒学刊》编辑部主任曹书乐认为,外宣领域中对有效传播的研究可能会成为未来的趋势。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对谁说话、对哪个国家说话、对哪种文化说话的问题,以达到有效传播。表达的个体独立性对美国受众的信任程度有直接影响。本案例因时间紧促,广大受众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场无准备之战,更容易把刘欣看成独立的个体,从而增加信任感。此外,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media is the message)。就本案例来说,“约辩”本身的存在就是很重要的信息。在内容之外,它向外部世界传递出非常多、非常丰富的讯息,这也是其独有的价值。
会议主持人周庆安在最后的发言中以三个关键词总结了一些共同的想法。首先是“信仰”。在一个时间和空间快速压缩、人们倾向于直接表达真实想法的时代,“装腔作势”的空间变小了,传播者对自身文化、政治和话语体系的信仰面临考验。其次是“理性”。情绪化的政治传播成为国际传播中的一大“毒瘤”,特朗普的“推特治国”就是一种煽动情绪的政治传播。但是,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战胜极端情绪化的言论,因为很大一部分受众还是希望得到更多对于政策的解释和分析。最后一个关键词是“个性”。“讲好中国故事”要更重视传播过程中的个性化和细节化。理性和信仰也体现在个性化的细节中。
从不同侧面对中美主播跨洋对话进行的解读,观点见仁见智,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专家学者最重要的看法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中国的国际传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利用一切机会接触并到达国际受众,做到有效传播;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传播对象,以美好的形象和个人化的表达方式进行真诚的国际交流,消除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要敢于进行观点的交锋,以理性的精神和礼貌的态度摆事实、讲道理,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传播者的个人素质,包括“以心换心”的诚实态度、过硬的语言能力、对事实的充分掌握及对观点的真诚信念等,也是国际传播成功的必备要素。
就在本期稿件即将付梓之际,“中美主播跨洋对话”事件又有新的发展。9月3日,刘欣应邀以嘉宾身份在美国纽约就中美贸易和香港问题接受美国主流媒体CNBC的《华尔街直播室》栏目三位主持人采访,前后约12分钟。访谈中刘欣就一系列美国民众关切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坦率而从容的回答和阐述,再次借助他国的媒体平台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中国观点。我们有理由期待,此类“借船出海”式的中外媒体人士间的直接交流,今后或将成为一种国际传播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