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瑛琦
大家都说减肥就是管住嘴、迈开腿,看似简单,能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其实,说到底,减肥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心理大战,想要真正实现减肥这个目的,就必须要对减肥拥有正确的认知、良好的心态,制定合理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减肥大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看一看究竟如何才能减肥成功。
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肥胖,早上起来一称体重,比昨天重了,哪怕就是一斤两斤,一天都不敢多吃东西。这时候谁要是再说上一句“哎,你是不是胖了啊”,那肯定就“原地爆炸”了。
可即便你不喜欢肥胖,事实也已经是这样了,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很可能不会发生变化。所以,你的抗拒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且,一味地拒绝甚至是厌恶自己的身体,对于减重一点儿帮助都没有。心理学家认为,对自己身体的厌恶是情绪化进食的最重要原因,像羞愧、憎恶很少能刺激人们做出长期而且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如果还与自己的身体有关的时候,其作用就更小了。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减肥的人,今天什么都不吃,明天就暴饮暴食,这样反反复复地折腾,最终的结果就是自暴自弃了。
除此以外,一味地抗拒还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时间久了,就可能产生厌食症等其他问题。如果事情真的发展到了这一步,那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面对肥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受。接受已经肥胖的自己,学会和自己和解,这才是迈向好身材的第一步。
你接受了自己肥胖的事实,也坚定了要减肥的信念,接下来是不是就可以行动了?别着急,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处理,那就是你是真胖,还是装胖。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看到那些麻杆腿的美少女,天天嚷嚷着自己胖,要减肥。当以瘦为美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氛围的时候,肥胖的人在追求瘦,而瘦的人在追求一种极瘦的状态。没有最瘦,只有更瘦,这种追求永远也看不到尽头。
所以,这样的人追求瘦并不是因为肥胖,而是因为焦虑。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或者因为觉得不符合社会审美而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体象焦虑”。这种不满意往往就集中在“肥胖”这个问题上。有情绪就会让人产生行为,所以对瘦的极致追求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减肥行为,哪怕是在别人眼里,这个人根本不需要减肥。
所以,在减肥之前,先看看自己的BMI值,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减肥。如果不需要减肥,而是为了迎合审美而一味地追求更瘦,不仅不会让人心情愉快,反而有可能会带来新陈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出现进食障碍,而这些问题不仅不会让你瘦下来,没准儿反而让你变得更胖。
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中国人的肥胖主要是苹果形肥胖,脂肪堆积在腰部,因此,判断肥胖还要看看腰围,成年男性腰围别超85厘米,女性别超80厘米。
大家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减肥吗?为了穿上漂亮的衣服,还是为了收获一段完美的爱情?不管是为了什么,一时的减重应该不是你想要的,长久地保持理想健康的身体状态才是你追求的终极目标。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给自己设定目标,不过这个目标不是那些所谓的“21天瘦10斤”“10天狂瘦20斤”。因为短时间内大幅度减重,不仅会伤害身体,反弹的概率也很大。而且,从心理角度来说,如果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过高,也会增大心理压力,反而不利于保持积极的塑身心态。
所以,想减肥,就要分步骤、分阶段地制定目标。先从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入手,这样完成小目标后激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不断激励人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下一个阶段的战斗。
很多人都喜欢通过节食来减肥,觉得这是最快速也是最容易上手的一种减肥方法。节食的确有助于减肥。蔡依林曾经有段时间每天只吃一根香蕉,刘德华有的时候每餐只喝一杯酸奶。这种惊人的食物管控能力,让他们的身材保持得不错。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方法似乎行不通。因为相比较于喝可乐、吃炸鸡,谁愿意去吃素食甚至是常年挨饿呢?而且,人类对食物的欲望其实是一种本能,我们想要控制本能,本身就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还有个问题,就是食物对人来说,不仅仅是用来满足口舌之欲的,它还有特殊的心理意义。有研究指出,人们在某时刻突然对某种食物产生渴望,这背后就潜藏着一定的心理意义。就像是想吃甜品,代表着想要缓解情绪;想要吃零食,意味着压力过大,需要舒缓焦虑。从某种角度来说,食物是人的“心理拐棍”。
所以,一味地靠着节食来减肥,这本身就是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路,成功率自然就很低。如此说来,减肥就无望了吗?当然不是,不要简单粗暴地去控制饮食。管住嘴的同时,还要迈开腿,慢慢让自己形成习惯,让减肥对你来说,既不痛苦,也不难受。久而久之,你甚至会感觉到,不仅是身体,还有自己的内心,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样的状态会让你越来越从容,越来越有信心面对自己、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