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
怎么才能生成一节高效的课堂呢?我以为教师在课前预设的精准、明晰、丰富是师生在课堂上智慧生成的基础和关键。在一定意义上,充分准确的预设是一节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生长点。那么,一节课可从哪些维度预设呢?
一、以学科教学目标为依归的教学内容的选择
虽然“新课标”要求在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当前语文教学仍然是以文本教学为主要形式,在文本解读和鉴赏评价中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因此,确定单篇文本的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师预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经过“文本解读——目标确定——目标选择——内容整合”四个阶段。而这一系列过程的开展都需要教师基于学科教学目标实施,在分析言语内容的基础上更加关注言语形式的鉴赏与评价。如此,方能保障学科本位、语言本位、语用本位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以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的课堂目标的确定
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内容后,教师需要进一步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将学科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将学科教学内容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学科内容的课程化和课堂化是教师课前预设的第二环节,涉及不同阶段、不同对象的课堂目标选择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情,通过基于学段和学科的问题设置让学生进行前学习,从而选择适切学生和课程的课堂目标。
三、以教学任务设计为依托的学习活动的实施
确定了适合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后,教师的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流程设计、学习方式选择等教学设计就成为教师课前预设的第三个环节。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课往往是由三到四个学习活动组成。这些活动的情境设计、组织形式、学法选择、评价方式等也将直接影响课堂目标的达成。一般说来,教师要创设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通过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指导最有效的语文学习策略,设计多元适切的学习过程评价和及时有效的学习结果评价来引导保障课堂目标的有效落实。
以《管仲列传》的教学为例,学生通过之前的传记学习很快发现这篇文章的材料选择具有独特性。文章开篇似乎并未将管仲作为中心人物,而是借管仲之口将鲍叔牙作为了礼赞的对象,为什么这样?教师不妨将这个问题作为课堂的重点问题,以问题探究的形式设计学习情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普遍认为这里是赞扬了鲍叔牙的精神,也体现了司马迁对这样一种绝俗的友情的赞美和羡慕。那是不是这样呢?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以“太史公既然如此赞赏鲍叔牙,为何不为鲍叔牙列传?”提问,引导学生修正思想,将问题的思考点再次放到管仲身上。在组织小组探究后,学生不难发现,这段文字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坚韧不拔,目标远大,孝敬友爱、富不忘本”的管仲形象。教师在解决学生之前疑问的基础上,再次通过“太史公为什么不直接写,而是以这种方式写”的提问,进一步将学生思维引向先前无法到达的地方。虽然,最终指向了司马迁的情感倾向,但經过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对传记这一文体也有了更深的掌握和体验。这就是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真实的问题以活动体验和思维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概言之,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师只有经过上述三个维度的预设,才可能在课堂上有师生的精彩生成。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上出一节好课,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才能真正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