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三乐
摘要: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与演变,留下精髓,除去糟粕,伴随着每一代人合理的运用,会顺应时代的发展转变成适应当下的文化形式得以保留与发展。但因为一些因素传统与现代之间仿佛出现了一条无形的“界线”,当传统与现代不适宜的融合,当一件件传统文化与技艺失传,这条“界线”越发明显。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
一、“界线”从何而来?
传统思想的闭塞是阻碍传统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手工艺都是存在于“制度”之下,接受行业的管理而代代继承的。大到家族企业小到个人拥有的一项手工艺技能,在“自家”和“别人家”之间区分的特别清楚,甚至“传男不传女”以保住自家的手艺不流入外人之手。正是这样闭塞的传统思想观念,使得许多传统工艺濒临灭绝或已经失传。面对传统,我们需要去粗取精的提炼,而这种闭塞的传统的思想也应摒弃。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传统文化以及各民族文化普及,宣传的不到位也使得我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虽然设计已经开始被更多的民众所认识与熟悉,但对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了解依然较少。现如今,许多学校开展非遗进课堂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中国的传统工艺并体验,也许会是拉近现代与传统的方式之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而拥有客观的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好的“品味”来面对现代设计。
曾经“Made In China”是代表民族工业的进步,而今天的“Made In China”却成为了“仿造”,“山寨”的代名词。这也许是源于中国设计的滞后。中国设计这些年一直在发展在进步,但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差距还是很明显,中国似乎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设计体系。设计师们经常迷失在传统与创新、传承与发展中找不到方向,反映在设计作品上则表现为“挪用”和“抄袭”。究竟什么样的设计是代表着中国的设计?中国设计的风格是怎样的?并不是一味沿用传统的花纹,传统的图案,传统的形式套用在每一件产品上就是中国设计,与其生搬硬套传统元素不如去设计一件真正的有创意的,为使用者切身考虑的,适合中国民众现代生活方式的设计。也许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是对传统传承与致敬的方式之一。当我们能够做好每一件能够参与到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设计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会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最恰当的融合方式。这一切的重点仍然在“设计”身上。
二、向“无线”努力着
日本设计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有着很好的表现,是很多设计师学习与推崇的榜样,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面也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优良的成就。以设计作为一种助力,来推动和强化国家的力量和其所具有的风格,可被视为良好的策略和智慧。日本设计师喜多俊之在西方的现代设计中加入了日本传统工艺的元素,巧妙融合东西方的现代设计及与传统工艺---日本的手抄和纸有着永远不会泛黄变质的特点,但在面临着机械抄纸制造的化学纸浆盛行,处境也变得岌岌可危。喜多俊之利用手抄和纸透光与褶皱的特点在1971年左右先后推出了“TAKO”照明器具(采用透光技术,和纸对灯泡的耐热程度高,长期连续使用也几乎不会变色)与“KYO”照明器具(运用和纸才能产生的美丽褶皱),虽在当时的日本社会背景下销售額较少但在海外热销,大受欢迎,并在2001年,2005年相继在米兰进行展览,像国际市场展示更多的和纸材料的可能性,为地方传统产业打开全球市场。
拼木工艺也是日本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将各种天然色彩的木材重新叠拼接成马赛克的形状,再用刨刀削薄后贴上盒子或抽屉,而制作出各种工艺品。拼木的特征在于活用木材颜色,呈现独特的配色与细致的外观。拼木工艺介于装饰品与实用品之间,在继承与发扬传统工艺上,喜多俊之决定发挥传统匠师工艺的创意、木材原本的颜色、以及质感和活用边材的环保思维等去增加价值感。展出的设计作品以大色块图样制作的拼木浅盘与茶叶罐,不仅让人充分感受到木材的特点及质感也大大加强了实用性。但效率较低无法量产依旧是面临的问题,培养量产的能力与造物者之心,兼顾高科技与高感性仍然需要持续的探索。
在面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中国的设计师也在持续努力着。设计师杨明洁作品“板凳上的风景”,是对明式家具的重新思考与设计,其设计理念来源于明代的板凳。众所周知,明式家具源自正襟危坐的礼教生活形态,也造就了明式家具的硬质木材的选择和独特的家具尺度。然而,当今的生活形态更加的追求自然,舒适与健康,所以传统生活状态与现代生活状态相冲突的部分就会遭到淘汰。这件作品从生活形态出发,而不是传统器物的表面形态,将板凳的传统榫卯结构置换为了现代生活中的支架系统,在明式板凳的基础上增加了座椅,抽屉,桌子,台灯等功能,为传统文化与工艺找到了当代生活的结合点。
“品物流形”工作室的作品《来自余杭》,是一个对当地传统手工艺考察的项目研究,受到三百年前余杭纸伞的制作工艺的启发,对余杭纸伞的传统制作工艺的潜力进行了重新挖掘,将其与当下时尚设计的构造原理相结合,设计出许多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传承的现代产品。它们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余杭地域的传统文化风貌,而且让受众者看到了传统手工艺在当下重生的潜力与机遇,这种对传统手工艺的重新发掘与革新的方式亦为当下产品设计中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困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样本。
结语
以上的事例都为我们展现了想要将传统与现代做到无“界线”的融合仅仅一方的努力是不足够的。立足本土知识体系,广泛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和资源,对当今的中国设计而言是极具价值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许多手工艺甚至闻所未闻,中国也不乏许多设计人才,我们不应盲目自信,应该摆正心态,增进设计领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踏实真诚的对待每一种传统工艺,传统文化,每一件设计产品。了解它们的本质,找到最适合它们发展的方向并付诸实践,使之与现代生活结合,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换发新的生命力,让国人更了解传统文化,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