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祎雯 王凤月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文本改编电影逐渐成为一种电影类型,文本改编电影,会有变化。本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从叙事方式,叙事要素,叙事时空等方面来探讨,从文本到电影的嬗变。
关键词:文本;电影;改编;叙事
近十年來越来越多的文本作品被资本力量所裹挟,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文本改编电影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呈现在观众面前,它们的出现有意无意的推广了文学作品的认知度。但是,基于文学作品而改编成的电影,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二度创作。所以,从文本到电影,会有很多变化。本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从叙事方式,叙事要素,叙事时空等方面来探讨,从文本到电影的嬗变。
一、文本和电影叙事方式的不同
文本作品和电影是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叙事方式,它们拥有完全不同的叙事特点和叙事方式。被改编成电影作品的多为小说作品,因此本文以小说为代表。小说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他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它的载体为文字。小说作家用独特的文字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小说作品是将文字语言用于表现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作家用语言来塑造和还原事件,思维和景观。而电影是一门综合的听觉及视觉的艺术,利用胶卷、数位媒体等将影像和声音捕捉,运用创造视觉形象的表现手段,在银幕和空间里塑造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它的载体为镜头。两者的载体不同,导致两者使用不同的艺术符号,小说——文字符号,电影——视听符号。文字具有随意性和约定性,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想象的,非具体的语言。电影的镜头是具体的,可视的,细节性的,直观的可以被观众感知的形态。
文字符号的使用,是能通过修辞,文字的修饰和排列为我们构架出一个人物和场景,形象生动却又需要我们自行补充细节。视听符号,能够通过一系列的镜头直接给予我们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具体实物,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在我们眼前,不需我自行想象和补充细节,每一个镜头都是直观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用一页的篇幅来描写盖茨比家中宴席的豪华与喧闹“大批包办筵席的人从城里下来,带来好几百英尺帆布帐篷和无数的彩色电灯……同时一盘盘鸡尾酒传送到外面花园电的每个角落,到后来整个空气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脱口而出、转眼就忘的打趣和介绍,充满了彼此始终不知姓名的太太们之间亲热无比的会见……”在只读小说文本的情况下,我们确实只能通过文字抽象的表意,细节的描述,加上自己想象力的“二度创作”,在脑海里勾勒出宴会的场景,才能实现作者的意图。而改编电影中,镜头语言使我们直接感知,具有直观性,我们可以直接在屏幕前欣赏到那些奢华、气派的场面,感受“爵士时代”的浮华享乐,纸醉金迷和绚丽浮华,晚会中艳丽的服装,涌流的人群,惊艳的歌舞。精彩华丽的视效很好地完成了电影所追求的服装美,场景美,画面美,造型美。正是因为载体的不同,才形成了小说文本和电影各自的长处,小说是想象的艺术,长于意外之美,文字之外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和内涵。而电影则是视听的艺术,长于具体的形象和精美的画面,声,光,影的完美呈现,但也仅此而已。
二、电影和文本叙事要素不同
小说文本和电影都是叙事艺术,两者包含着相同的叙事要素:叙事主体是叙事活动中主观因素的承担者;叙事客体是一部叙事作品中的题材、主题与情感思想及其所归属的一定生活背景和客观世界;叙事主体和叙事客体。小说的叙事主体是指作者或者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作者借以来讲述整个事件的“我”。电影的叙述主体则是电影中的编导,是影片叙事中的隐含创作者。小说的叙事客体是指,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生活背景和客观世界。而电影的叙事客体则很大程度是当时的技术制作,资本投资,和市场需求。这样看来,电影的叙事的客体受限性要远远大于小说文本叙事客体的受限性。而两者的叙事客体的受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叙事主体的主题选择。
主题是指文艺作品中或者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主题和核心,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的表现。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创作背景是20年代的美国社会,作者想借这部作品来反映社会现状,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和社会道德沦丧,安逸的生活使人们普遍出现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一些经营者也普遍盈利,因此这一时期的美国人都怀揣着发财致富的梦想——美国梦,却发现阶级固化的严重,底层的暴发户和上层社会之间的差距无法磨平。地位阻碍,美国梦的破灭,以及这一时期美国人精神的空虚和道德的沦丧、纵情声色、享乐主义盛,将物质追求视为理想追求。小说中的盖茨比就是这一代人的典型代表,追求美国梦和爱情的路上他义无反顾,最后却落得一场空。小说文本蕴含的深层社会意义才是这部作品的主题。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却将目光集中到了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上。电影通过聚焦尼克拜访当时的远方表亲黛西而展开,引出了盖茨比和黛西动人的爱情故事。盖茨比原本是一名底层军官爱上了年轻女子黛西,后在盖茨比出征欧洲期间,黛西因为父母之命与贵族之子汤姆结婚,盖茨比回到美国后,为了重新拥有黛西便开始从事非法的私酒生意并最终成功,希望通过自己的财富重新挽回……电影在揭示人物复杂关系时,重点反映了下层人民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谱写了一首爱情的悲歌,让观众沉浸于两个相爱的人无法在一起的经典爱情桥段中。
电影作者的主题选择,是受到了叙事客体的影响。资本投资方的要求,电影市场观众们的选择,以及21C的时代性。电影作为21C最为观众们所喜爱和接受的大众媒介,一部电影想要获得高投资和票房,必须要迎合观影者的口味。电影作者在改编原著小说,将其搬上大银幕时,舍弃了不再符合时宜的“美国梦的破碎”“美国人民精神的空虚”“社会道德的沦丧”这些沉重的话题。也摒弃了“批判享乐主义”“人性的虚伪”这样被人拒斥的“现实”。所以,在如今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叙事客体的限制下,导演对文本进行了改编,重新进行了主题选择。
三、电影和小说叙事时空表达不同
电影和小说文本都是叙事艺术,两者都有注重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达与把握,但是两者有明显的不同。电影长于空间表达,地点场景的转换和实物搭建的具体“空间”,常用不同镜头之前的切换,来表示不同空间的动作,事件,提升了电影的观赏性。电影不能依靠一个镜头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小说文本长于时间表达,时间的流逝在文本中或许是几个字也许是几行,时间的灵活转化便于文本作者方便在不同时代之间来回切换剧情和叙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文本中,经常在盖茨比过往和现实生活之间来回切换,凸显出盖茨比作为一个典型的底层“美国梦”的追求者,为了追求实现自己的“美国财富梦”和“美国爱情梦”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惜一切向上爬,不惜一切手段去积累自己的财富,过去的经历成就了现在的盖茨比,时间的切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电影中,镜头总是在各个场景中切换,特别是盖茨比家中的几场宴席,成功的运镜。制造出了,宴会之盛大,场景之迷乱,令人目不暇接。
四、结语
电影对小说文本的翻拍已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电影选择从现有的小说文本改编成电影,这样即节省编剧构思整个故事的时间,也节省了大笔的宣发费用。因为小说文本大多数本身都已被大众所熟知,也有一定的固定书迷。但因为电影和文本在叙事方式,叙事要素和叙事时空表达上的不同也为小说文本改编成电影增加了难度。若处理好这方面的转换,小说文本改编成电影的难度将大大减少。
参考文献:
[1].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邰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结构及功能[J].江西社会科学,2002.
[3]王冬梅.菲茨杰拉德与他的“美国梦”[D].吉林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