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行为视角下十九大报告中的语境分析

2019-07-15 03:37罗茜
都市生活 2019年3期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语境

罗茜

摘 要:十九大的召开,举国关注,举世瞩目。这是中国站在世界面前,向所有人递交的一份满意答卷。因此,阐释会议内容的十九大报告也格外引人注目,其英译文本更是受到了广大英语爱好者的接受与好评。为此笔者将以翻译行为为框架,结合十九大报告中“重大”一词的案例,对十九大报告进行相关语境分析,以期对十九大报告的翻译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翻译有更多的收获。

关键词:语境 翻译行为 重大 十九大报告

Abstract: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nation and whole world. In this time, China gives all people a satisfying answer. Therefore, its English version is preferred and praised by many people. And this paper would analyze context based on the translation action for getting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useful experience about translation.

Key Words: Context, Translation Action, Major, the 19th Congress Report

引 言

历年来,人们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一直是我国外语领域的一个重点努力方向,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翻译研究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外语领域的学者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视角也逐渐拓宽,所涉及的翻译研究理论与国内外前沿水平相接轨,研究方法也日趋多样化。因此,近年来我国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呈现出一个积极发展,繁荣向上的局面,未来数年内,其相关研究也会变得更加完善,这将是我国外语翻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我国外语研究事业发展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翻译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融入进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当中,因此对各种涉及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人们对翻译行为的关注与日俱增,研究视角也涉及方方面面。然而,将语境与翻译行为相结合的研究却很少。为此,笔者从这一角度出发,结合十九大报告的英译来深入分析其翻译行为、语境以及用词选择。

一、翻译行为

翻译行为理论(霍尔兹-曼塔利)提到“翻译是由目的所驱动、以结果为中心的交际活动。翻译不是简单地翻译词、句或是文本,而是引导潜在的合作,跨越文化障碍,促进功能性交际。”[1]这样看来,翻译不仅仅是需要译者参与其中的一项活动,更是需要发起者、中介、原文本作者、目的语文本接受者等共同合作。

要了解翻译行为,首先应对“翻译”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翻译不仅仅是翻译,翻译可以涉及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翻译实际上可以被界定为一种‘选择行为。姜秋霞等学者将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进行了区分,认为翻译能力是一种集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审美能力、转换能力等于一体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译者对于翻译文本的整体性把握。”[2]

翻译行为是翻译能力的一个集中体现。斯多兹将翻译能力划分为源语理解能力和译语交际能力,认为“翻译能力实际上是指“有意识处理文本” 的能力,支撑这两种能力的基础是有关语言、 文化以及专业领域的程序知识和陈述知识。”[3] 纽伯特认为,“翻译能力是指‘译者应对翻译过程中具有变易性的各种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语言能力、主题能力和转换能力。”[4]基于翻译过程的核心特征,皮姆提出了最简翻译能力观,“强调了译者行为的目的性、 应变性和能动性。”[5]此外,从认知层面上来讲,翻译能力被定义为一种专业交际能力,由相关陈述知识和程序知识构成,通过借助一定的认知语境,从而达到跨语言交际的效果。

一般而言,从专业领域的角度可以将翻译划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与符际翻译,实际上翻译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基于不同的目的与要求,不同类型的文本有着不同的翻译规则与风格,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例如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语言的优美性,经济与法律文本的翻译则要求语言的精准性,而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治文本,更是代表着国家的态度与原则,所以其翻译标准更是高之又高,更加严谨规范。

提及翻译标准,大家十分熟悉,无论是“信,达,雅”,“忠实,通顺”,“神似,化境”,亦或是“三美”“对等”等,都有一定的道理,均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当然人们对众多翻译标准还是众说纷纭,各种翻译标准有存在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人们对于翻译标准依旧是争议不断。翻译标准是各种翻译活动必须要遵守的准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固然好,但是建立相对统一、完善的翻译标准更是翻译研究领域工作者的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与重要目标。

诚然,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上来解读翻译行为,从“客观知识与客观规律的维度, 制约翻译行为的社会关系的维度, 以及译者实施具体翻译行为时的思维判断的维度”三个维度来看,翻译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既需要从外部世界描写、评判,也需要从内部推演、解释。[6]与此同时,翻译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从微观角度看,“翻译行为过程同时包括译者内在的心理过程,即译者处理翻译过程中各种问题时的认知过程,也包括外在的表现过程,如译作的选词 、笔法 、风格等。而譯者作为个体的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但作为职业领域的成员,又具有群体特征 。译者的行动因此既受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制约,也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因此翻译行为具有交互性,译作就是这种特定历史背景下译者与社会交互作用的产物。”[7]

此外,谈到翻译行为不得不说其外延领域——译者的行为。译者的翻译行为可涵盖包括翻译活动的发起、文本选择、翻译、校审等所有与翻译相关的活动。“然而翻译活动本身的复杂性难以用翻译行为这一概念逐一厘清。译者行为是比单纯的翻译行为更为宽泛的概念,是译者主动参与到翻译活动中,并对翻译本身产生影响的行为。”[8]换言之,译者在翻译决策过程中可能渗透一定个人意识和思维倾向。周领顺率先对翻译行为和译者行为进行了区分,“提出两者既具有同源性,即均可由译者发出并同为翻译活动服务;也存在差异性,即译者行为除涉及纯粹的翻译行为之外,还包含‘非译行为”[9]由于译者的翻译行为主要“表现在接受任务或自主选材、翻译决策、出版译作等方面,因此,在研究译者的翻译行为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译者与委托人、原作者、读者、出版商、其他译者及批评家、作家等的关系,还要关注当时情境下的翻译规范、读者需要、社会变革等,以及译者处理文字的心理认知过程 ”[7]

猜你喜欢
十九大报告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论专题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蓝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