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舒予
摘要:后“9.11”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美国爱尔兰裔作家科伦·麦凯恩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荣获全国美国图书奖,被视为第一部伟大的“9.11”小说。走钢丝事件吸引了不同种族,不同区域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目光,使他们的生活产生交集。本文主要解读小说中的三种主题空间,分别是叙事空间与故事脉络,社会空间与阶级桎梏以及精神空间与自我救赎。不同空间最终汇聚,表达人类将基于同理心,跨越空间的边界局限,拥抱差异,最终得到救赎,携手走向充满希冀的未来。
关键词:《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科伦·麦凯恩;空间;救赎
科伦·麦凯恩所著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被纽约时报评为多年来最扣人心弦,深刻厚重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以1974年纽约世贸双塔之间走钢丝的历史事件为开篇和主线,联结不同阶层人物,谱写了一部纽约芸芸众生经历美国过渡时期的阵痛,寻求救赎的故事。整部小说并未将视角聚焦于2001年9.11恐怖事件,反而聚焦于1974年世贸双塔建成之初走钢丝事件,将其加以关联,探寻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与预示性。国内对这部作品的评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朴玉以城市景观的角度切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并认为麦凯恩倡导人们基于同理心,相互理解,达到情感上的真正的和解(5)。王薇以历史景观书写为切入点着重从成为“被看”的历史景观,观看历史景观的主体阐释以及历史景观反思书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46)。但汉松探讨了小说主要从历史角度对9.11进行批判(66)。本文旨在探讨小说的空间结构,重点梳理叙事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传达人们跨越空间的限制,基于同理心,彼此宽容,和谐团结。
一、叙事空间与故事脈络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但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空间使事物具有变化性,即因为空间的存在,所以实物才可以发生变化。米歇尔·福柯说,20世纪是空间的纪元,我们身处一个同时性和并置性的时代,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与其说是在实践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漫长的生命经验,不如说是同时联系着各个点与自身交叉在一起的网络的经验。从时间维度上讲,整部小说的时间跨度是从1974到2006年。从空间维度上讲,每个故事事件发生在都柏林,纽约,市郊等各个地方。从表面上看走钢丝是联结两个世贸双塔,实则联系的是不同种族,不同阶级,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物;以及过去与现在的事件上的联系,预示着9.11事件的发生带给人的心理创伤。整部小说分为13个故事,表面上像是各个独立的故事,实则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种族阶级的人们都对这一走钢丝事件产生好奇心,同时见证了这一奇迹。他们有传教的年轻牧师,有街头的母女娼妓,有在越战中失去儿子的母亲们。麦凯恩通过这一事件,把同一时间分布在各个地方的人们连接起来。走钢丝这一意向贯穿于这部小说的所有并置的故事中,这些故事都有着同一主题,失意与救赎。麦凯恩通过这些故事刻画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芸芸众生相。这些故事分别独立叙事,以当事人的第一视角,或是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叙述,一个诱因可产生多个结果,或前或后。如科里根与两个妓女蒂莉和爵士琳的情谊,以及爵士琳的女儿爵丝琳被科里根的邻居格洛丽亚收养,格洛丽亚又与同在越战中失去儿子的克莱尔有着深厚的友谊,克莱尔的老公所罗门又是蒂莉庭审的法官。所有的故事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它们存在普遍联系。所有的人物故事交叉碰撞,错综复杂,共同推进叙事发展。
二、社会空间与阶级桎梏
小说呈现了等级分明的社会空间。通过描写不同人物所处的社会空间,体现着底层人民的无力与失意。妓女蒂莉形容自己我生来就是做皮肉生意的料子。一点都不夸张。我从来没想过做什么正当职业。我住的正对面就是前景大道和东三十一街的站街路段。(239)原本蒂莉并不想让她的女儿爵士琳和她一样做站街的生意,直至她发现“她那时候跟大仙帮一起混,我把她弄街上去,是怕他走邪路。”(261)消极环境的影响足以影响人的一生,消极社会空间足以影响人的一生,越反抗堕落越深。一个人的命运会被环境牢牢捆绑,无法挣脱。就连优秀的黑人女大学生格洛丽亚也无妨挣脱种族界限的枷锁。“格洛丽亚在布朗克斯的公寓,门口有烧焦的痕迹,大厅有硼酸的气味,电梯里有针头”(87)“回到密苏里,我坐车参加各种反种族隔离的自由长征。”(343)当时的美国并不会给黑人自由与平等,种族隔离是无法逾越的鸿沟,从格洛丽亚凄惨的命运来看,不平等不公平就昭然若揭,失败的婚姻,贫苦的生活,儿子的死去。种族的鸿沟,阶级的桎梏阻碍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切都在诉说着社会底层人们的无力与失望。如何跨越社会空间的边界与其所带来的阶级桎梏是很长时间人类要解决的问题。摆脱阶级桎梏的枷锁,拥抱彼此的差异,人们才从痛苦失意中得到救赎。这也是小说中的文学情怀。
三、精神空间与自我救赎
20世纪70年代,美国正处于幻灭的转折时代,是一个动荡的过渡时期,在整个大背景的笼罩下,美国人民普遍迷惘,失意,绝望,不知所措。如小说中科里根的宗教信仰,妓女母女的谋生选择,克莱尔夫妻失去儿子的痛苦绝望,以及地铁艺术家的迷惘,这些都预示着将会迎来更大的危机9.11事件。人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苦苦寻求自我救赎。克莱尔的敏感心理活动,体现着她心理空间的无比脆弱,急切渴望得到心灵的救赎。克莱尔的儿子约书亚在战争中死去,“她将约书亚的照片放在正前方中央位置。她靠着照片,与他交谈着。冰箱上贴的东西都是他可能喜欢的。很简单的东西。她剪出来。贴上去。”(104)她在约书亚死后不能走出悲痛的阴影,回忆儿子过去的点点滴滴。她渴望找到同样和她有相同感受的人,互相疗伤。之后与剩下几位同样失去儿子的母亲见面。克莱尔在与人倾诉的过程中得到救赎。妓女蒂莉在反省自身中得到救赎,牧师科里根和妓女爵士琳在一场死亡中得到救赎,爵丝琳在重走了解生母爵士琳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灵得到了救赎。爵丝琳得到的救赎暗示着人类将有生生不息的希望。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的联系变得疏离,跨越狭隘的边界,超越一切政治文化地理的边界,怀有同理心,拥抱差异。世界在旋转,共同携手跌跌撞撞的前行。
四、结语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一部感情充沛的力作。小说的特色之处在于,麦凯恩通过描述美国的1970年代的众生图去映射着9.11事件之后的世界格局,麦凯恩通过走钢丝的人坚持信仰朝着得到救赎的另一端勇敢前行的这一事件,向人类传达人们怀有同理心,打破空间的边界,共同跌跌撞撞的前进,会有着生生不息的希望,体现着文学作品治疗创伤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科伦·麦凯恩.转吧,这伟大的世界[M].方柏林译.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
[2]但汉松.“9.11”小说的两种叙事维度:以《坠落的人》和《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为例[J].当代外国文学,2012(2):66-73.
[3]朴玉.论麦凯恩.《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城市景观[J].当代外国文学,2016(3):5-13.
[4]王薇.看与被看:《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历史景观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5(3):46-54.
[5]米歇尔·福柯.另类空间[J].王喆译.世界哲学,2006 (6):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