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鑫?
摘要:我国自进入到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体系正在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业务量也随之加大,针对于财产与物资的管理工作量随之增加,因此,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分析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进行讨论和分析,并结合实际阐述相应的防范路径,以便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部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主要工作是监督和审查事业单位在某段时期中财务支出是否符合预算要求,相对社会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全,事业单位的经营模式也越发复杂,在过程中内部审计风险也会大幅度提升,因此,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式方法,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升内部审计质量,为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基于此,本文结合理论实践,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路径做了如下分析。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特性
(一)间接性和隐蔽性
内部审计属于相对独立的部门,通过审计来降低各项经营活动的风险,就目前事业单位的发展特性而言,在经营管理中涉及到的经济活动相对比较少,因此,审计部门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项目比较少,但其审计的结论对经济互动的决策有重要影响,如果审计误差较大,甚至会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比如:在进行领导任期中的经济责任考评时,内部审计如果发生失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损失未能察觉,必然会对审计部门的发展造成影响。所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是间接且隐蔽的。
(二)广泛性
事业单位外部审计接受委托,涉及到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审计项目自身内容上,而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的下属部门,科学、合理、规划的内部审计,可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和费用,对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但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与监督范围并不是仅限于财务方面,事业单位所有经济行为,都可以将其纳入到审计对象中。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必然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审计风险。
(三)选择性
审计部门在接受委托审计前,要先对审计内容和各项资料和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分析其是否符合审计标准,然后根据分析结构,对审计风险进行科学评价,如果风险发生的概率小于预期值,则可接受审计,如果超过预期值,则可以拒绝。但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属于事业单位之间的控制职能,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紧紧围绕在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目标,不能对风险水平存在差异的项目进行选择,只能通过提升审计质量来降低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发生风险的主要原因
事业单位在经营发展中,涉及到的项目众多,在内部审计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当,都会引发审计风险,从风险发生原因的角度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因客观因素而引发的风险,如:审计对象或者社会法律法规环境发生变化;另一类是因主观因素而引发的风险,如: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较差,审计程序选择不当等。
(一)客观因素
引发内部审计的客观因素主要体现两点:其一,事业单位没有赋予审计部门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的一个部门机构,在责任人的带领下开展审计工作,并为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服务,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时,缺乏足够独立性和权威性,就会导致审计人员难以公平公正的开展审计工作,从而降低审计结果的精确性,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升。其二,缺乏完善的审计体现,审计作业标准不够规范,目前审计工作法律层级较为低下,且操作性不强,同时对实际作业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内部审计法律依据欠缺,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只能依照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这样会严重影响审计结果,同时也会增加审计风险。
(二)主观因素
大量实例表明,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审计经验主要就是指审计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在工作中需要实践慢慢累积,比较于复杂且多变的审计对象与内容,导致漏审或审查不透的情况发生,另外还会做出误判的问题。另外,被审计对象制约也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不理解、不合作,甚至设置障碍,就会导致审计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和进行,使得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单位领导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创新审计模式和审计方式,最大限度的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和利益,使得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和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对其改善和创新管理,提升经济效益的特殊能力。让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重视审计工作,并且在人员与其自主性方面提供帮助,促进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全面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风险因素越来越多,可以说审计风险无处不在。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需要审计人员端正工作态度,严格按照审计流程开展审计工作。需要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和教育的方法,确保每位审计人员都能熟练的掌握多种审计方式和审计模式,同时还需要审计工作人员探索和发现新的工作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作中要不断提升审计效率,同时还需要保障审计质量。另外,审计机构还需要适当强化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可以定期开展培训,从根本上提升审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与专业知识,以便适应未来发展需求。基于此,提升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对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以及提升审计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先进的审计理论与审计技术方式
目前,随着会计操作的电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以往传统且单一的传统审计模式需要向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向转变,在过程中审计工作人员需要掌握运用计算机操作进行在线审计的能力。另外,还需要加强制度基础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重点掌握,同时融合被审计单位特点,科学评价其内控制度,以便准确掌握审计重点与范围,以及获取现有的审计资料。
(四)构建风险评估机制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不仅与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有关,最为主要的就是来自于事业单位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所以,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协助单位管理人员進行风险控制,构建科学且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这样的工作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内部审计风险。风险评估主要就是融合事业单位重大决策,在预期的可能状态下,对方案风险进行科学评价。风险评估注重向管理人员提示单位所面临风险的形式,运用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风险,并不是对风险进行控制。
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就单位的实际经营环境与决策目标等,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同时对风险性质的大小达成共识,以便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另外,还需要收集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审计资料,明确审计项目的风险情况,构建年度审计计划,同时交由审计委员会对其进行审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量逐渐增多,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度也逐渐加大,因此,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研究十分重要。笔者结合实际,文中重点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阐述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有关情况,同时提出了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许晖.基于风险理论的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在内控建设中的作用[J].经贸实践,2017 (20):272+274.
[2]安平.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在大数据时代下的优化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7 (6):77-80.
[3]王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8 (1):15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