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新零售,回归“心”零售

2019-07-15 03:42刘大勇
信息化建设 2019年1期
关键词:阿里商业模式本质

刘大勇

自马云2016年10月在杭州云栖小镇提出新零售战略以来,各种新零售营销、新零售思维、新零售转型等话题贯穿了整个市场。两年多来,多家知名品牌纷纷加入新零售战场,希望能在这片互联网创新浪潮中分到一杯羹。而随着新零售业务的不断发展,零售模式随着消费升级而不断变化,人们开始注重消费体验和品质,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商品“能用”,还希望“好用”,甚至能带来“享受”,重视服务效率和价格透明等商品信息。

互联网不会改变零售的本质,现在线上和线下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从整个零售业来说,竞争不再单纯来源于线上或线下,而要回归零售的本质:以消费者为中心,从优化用户体验的角度有机融合不同的渠道,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转向对消费者品牌情感和忠诚度的培育;以新的消费需求为导向,不断做出突破性的商业模式创新,从而重构供应链系统,降本增效,最终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流量入口以及流量转化是重点,从新零售的角度出发,无论以数据为基础,以消费者为原点,还是以全渠道为手段,但最终都将依靠用户来感知和选择流量,而商家或平台厂商需要借助流量实现商业转化和变现。

新零售寡头流量之争

伴随着新零售浪潮的不断推进,流量之争最终变成了互联网新零售寡头之争,即阿里和腾讯之争。生活中经常看到消费者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阿里的淘口令或者链接,但微信对其链接URL进行了屏蔽。如果消费者不是在需要购物的场景下,通常不会打开手淘,于是在2018年初出现了流量社交大战。腾讯是社交之王,阿里是电商之冠。

群雄逐鹿,殃及池鱼。我们不难发现,阿里品牌号主攻微信服务号,因为前者每月8次推送(4次普通+2次门店+2次品牌),后者每月4次推送,这其实是内容电商之争。而阿里云店主打线下门店对应的线上商城,主攻微商城;而微信主推小程序,即用即走,对打阿里手淘和天猫商城;钉钉为营业员,手淘为消费者入口平台;消息盒子对应微信消息以及企业微信。微信在建立社交生态圈,而阿里主打新零售全场景营销。两家“大佬”对战,消费者只能根据各自偏好进行选择了。

如果进一步分析阿里提出的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战略,与其说阿里推进了新零售战略,还不如说阿里已察觉到腾讯社交流量的严重威胁。在现有的技术体系里,表面上看是线上为线下引流,实则相反。更准确地讲,应该是通过技术手段换一种方式为线上引流,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捕捉线下消费者行为,最终为阿里体系的原有用户实现增量。

据阿里2018年财报披露,目前支付宝全球活跃用户达到了8.7亿人,在国内支付宝用户为5.52亿人,而腾讯2018年一季度财报公布的用户数量达到了10.4亿人。2018年“双11”,全网销售额达到3143亿元,同比增长23.8%,但整体增速较之前有所放缓。据部分快消品电商店铺反映,相比2017年同期,店铺流量下降了30%。该花的钱都花了,该上的位置也上了。但流量还是不及预期。而线下实体店也同样在“双11”大举推广活动,有些品牌线下甚至比线上还要实惠,这充分说明流量之争正在发生变化,线上流量已不再是必争之地。

社交电商只是电商最后的高潮

在新零售的演变下,社群商业模式发展迅速。用户因为好的内容被吸引,聚集成社群,社群发展壮大,促成更多交易,最终完成商业变现。其中,内容是媒体属性,用作流量入口;社群是关系属性,用来沉淀流量;商业是交易属性,实现流量价值。而最近非常流行的网络用语,种草、长草、拔草,就是典型的内容营销三部曲。

过去,电商独霸流量的格局逐步被搜索门户、社交网络、各路大V、内容电商、朋友圈、意见领袖等新兴电商模式夺去了。一个百万、千万大V可以带动一股流量渗透到商品销售等商业领域;微信朋友圈销售商品铺天盖地,分享有礼、分佣等,成交率很高,成交额也很大;而最近很火爆的内容电商、内容营销,无非只是品牌方市场营销的互联网新名词,以前叫品牌故事传播 ,现在叫内容营销。一篇文章看完后勾起你购买的欲望,文章结尾有相应的购买链接;玩着游戏、看着抖音短视频就可以随手随心碎片化时间购物……每一个人都应该感受到去天猫、淘宝、京东、聚美优品等平台的机会少了。

为什么这些流量会发生变化呢?其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利益。通过从商业模式画布九维度分析当今市场最红火的移动社交类电商(如表所示),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当今最火的移动社交电商无不是靠人、靠利益将商业模式连接在一起。试想,在云集的云店平台,如果不是直接找品牌商或制造商购买性价比高的商品,同时有大量的转发推荐等佣金提成,云集平台恐怕很难在社交电商中发展这么快,而拼多多则拥有一切快速裂变的基因,通过社交平台实现了低价成交。

本质上,线上电商流量成本已经超出电商企业承受范围,线上很多企业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稳定的聚集用户的流量入口。有数据统计,电商的人工成本占11%、天猫/京东扣点5.5%、推广成本15%、快递12%、售后2%、财务成本2%、水电房租2%,再加上税……可想而知,如果没有50%以上的毛利率,现在的电商很难持续经营下去。

以时间为衡量单元,这种商业模式再向后推进2—3年,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价格促销,当消费者对价格已经麻木时,不再单纯以价取胜时,这些电商还能生存多久?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来分配一些利益,这个利益池子势必会越变越小,而商家或厂商因利润减少而减少投入,同时让利给消者的红利也会减少,消费者还会再买账吗?因此,这一切都是利益使然!而这一切,终归有一天要回归。

回归本质,用心零售是王道

从“互联网+” 到“新零售”,企业都应该回归到两个原点,这也是商业的本质。一是效率的提升。对企业来说,效率等于赢利,企业应尽可能做到效率最大化。二是给消费者创造独有的价值和极致的体验,这个体验不单单是服务,还包括产品、情感、精神等等。

马斯洛需求理论就是最好的解释。他把每个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自我实现为需求的最高境界。传统的电商其实就是价格战。當更多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时,零售商业回归商业本质就越来越快。只有得到消费者的尊重,同时消费者能与商家一起参与经营并得到价值实现时,这个商业模式就越发成功。

5年前,大街小巷的商户通过二维码扫码就可以与消费者建立连接,扫码时送送产品或者试用装等,成本仅仅2元钱。而随着时间推移,据线上部分商家反馈,现在扫码吸粉已很难获取一个稳定的会员,且成本还上升到50元—80元。之前很多基础的连接及服务已无法吸引到顾客,只有通过更深层次实现不同层级的需求,用心去营销,才能带来更多转化。如最近比较火热的网红,他们通过一场直播,自带流量,利用KOL(关键意见领袖),很快就可以吸引到众多的消费者,且直接将其流量进行变现。这些KOL、网红明星其实为厂家、商户做了背书,也更能为消费者博得一些利益。

商业的本质就是为顾客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流通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利益绑定,当消费者感知到原有模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已远远不够时,原有商业模式会失效,新的商业模式会重塑,下一个轮回就是回归商业本质。用心去零售,并不一定要靠流通中的利益手段来维持。只要用心去理解消费场景,感知消费者,让用户参与体验,与消费者沟通,做高性价比的产品,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必将会成功。所以,用心零售才是回归商业的本质!

(作者单位: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阿里商业模式本质
云上阿里
辰辰带你游阿里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关注科技、环保创新应对商业模式之变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阿里战略
阿里是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