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2019-07-15 08:43赖允萍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康复效果

赖允萍

【摘 要】目的:研究急诊护理对于心肺复苏患者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出我院在2016年11月-2018年7月采用常规护理的46例心肺复苏患者,将其作为A组,另选出在此基础之上采用急诊护理的46例心肺复苏患者,将其作为B组,观察比较其结果。结果:B组患者在护理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护理效果都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急诊科室中的心肺复苏患者来说,运用急诊护理,可以辅助稳定其身体情况与生命体征,减少死亡率,可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护理;心肺复苏;效果;康复效果;影响因素

心肺复苏在急诊科室中是开展抢救十分关键的方法,其能够提升救治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由于救治不够及时而引发的残疾与死亡。现如今,医学持续地进步与发展,使得心肺复苏的效果也随之增强,其可以减缓患者的各类症状与表现,给患者的抢救力争更多珍贵的时间。有研究人员指出了,在开展心肺复苏期间,对患者运用科学的护理对策,能够增强其康复的效果[1]。本文主要就对比与分析了急救护理与常规护理对于心肺复苏患者的作用与效果,并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对象、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出我院在2016年11月-2018年7月采用常规护理的46例心肺复苏患者,将其作为A组,另选出在此基础之上采用急诊护理的46例心肺复苏患者,将其作为B组。A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2例;其年龄在35-71岁之间,年龄均值(53±13.48)岁。B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1例;其年龄在34-72岁之间,年龄均值(53±12.57)岁。对比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其结果显示(P>0.05),可深入研究。

1.2 方式

1.2.1 A组

A组:对患者施予常规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各项身体情况与生命体征等实施监测,同时,遵照医嘱对其开展对症方面的护理。

1.2.2 B组

B组:对患者施予急诊护理:

1.2.2.1 环境与条件方面的管理

医护人员应保障住院环境与条件的干净、清洁,且病房中应维持平静,温湿度要恰当,定时开窗进行通风与换气,进而降低外部条件与环境等对患者给予的不良刺激;医护人员应辅助患者处于适宜的体位,并定时进行翻身,对其开展按摩,以尽早恢复。

1.2.2.2 心理方面的干预

许多患者一般都会在心肺复苏结束后,产生惧怕、焦躁等很多负性心理,为此,医护人员要增多与患者间开展交谈,可以借助易懂的言语对其开展健康宣讲,也可以运用温柔的肢体语言与患者间进行身体方面的接触,对其施予抚慰、激励,提升其舒适感与安全感,进而增强其对于护理与治疗的协作程度。

1.2.2.3 心电方面的监护

增多对心电监护患者实施探访与巡视,以立即发现产生的异常问题,比如,心跳骤停、室性早搏等,并报告主治医师加以处理,以降低并预防对于患者十分不利的问题。

1.2.2.4 脑部复苏

为了保障在心肺复苏结束后,患者的大脑功能可以回归正常,医护人员要尽早对患者开展脑部复苏,并引导其亲属运用物理疗法,比如,冷敷、调整室中温湿度等,以辅助患者控制其额头、颈部等位置的温度,进而减小脑部中氧代谢的范围与速度,防范产生脑再灌注损伤。

1.2.2.5 呼吸气道方面的控制与管理

医护人员应保持患者气管中的湿度,随时监测其气道中插管的相关情况,对气管进行稳妥地固定,并保障没有产生弯曲、脱出等相关问题。同时,医护人员要定期对气道插管实施清洗与消毒,并定时换置固定胶带,保障干净且无菌;帮助患者科学地进行排痰,或是实施吸痰操作,以维持呼吸道中的通畅。

1.3 指标观察

1.3.1 护理效果

估计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护理效果:显效:各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等都回归正常,没有产生并发症,身体情况趋近稳定;有效:各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等都有所好转,并发症较少,身体情况微微有所波动;无效:各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等都没有改变;总有效率即为显效率与有效率相加之和。

1.3.2 GCS评分

估计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GCS评分,以监测患者的昏迷情况,总分愈高昏迷程度愈轻。

1.3.3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估计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良反应主要就有反应迟钝、记忆减退、烦躁、抽搐。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录入到SPSS19.0统计软件中,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率(%)代表。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B组在护理后其总有效率即为97.83%,高于A组即为82.61%(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B组在护理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即为8.68%,低于A組即为23.91%(P<0.05);见表2。

2.3 比较两组GCS评分

B组在护理后其GCS评分优于A组(P<0.05);见表3。

3 讨论

现阶段,在临床中,心肺复苏的运用逐步被普及,准确开展心肺复苏,是保障急诊患者安全与生命的关键,还是对急诊科室中医护人员的根本规定。在现如今新兴医疗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前提之下,临床中逐步把心肺复苏标准化与程序化,进而减少了其开展的困难程度,增强了救治的成功率[2]。但是,临床中的各类工作具备相应的随机性,其所应对的情况也具备一定的差别,因此,愈来愈多的医护人员均在分析并研究心肺复苏,以使得救治的进程可以更为科学,增强救治的效果[3]。近年来,有研究人员指出,在心肺复苏结束后,患者的身体情况尽管已经趋近稳定,却依旧没有脱离出危险的状态。但是,在常规的护理中,并未注重这一点,其护理大多是以临床症状、病情监测为核心,如此,就较易让患者在心肺复苏结束后,因为各类不良反应而产生死亡。

对于这类问题,临床中指出了,在心肺复苏结束后,应对患者开展高效的护理[4]。比如,急诊护理就是其中之一,急诊护理不但对医护人员准确开展心肺复苏的进程及方式等都给予了规定,同时,还对其预后能力加以确定。在总体的护理进程中,医护人员应认知到心肺复苏会对患者带来的影响,并依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对于其极有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运用科学的防范对策。另外,在心肺复苏结束后,许多患者的大脑功能依旧有一定的缺陷,应对其适宜地开展按摩,辅助患者康复[5]。对于已苏醒的患者而言,病情不够稳定极有可能会使得其产生负性心理,而医护人员应增多与其开展交谈,以达到开导与抚慰的目标[6]。同时,在开展护理期间,医护人员应准确认知到患者亲属的作用,尽力地凸显出亲属的功能与价值,以最大程度地增强护理的效果与质量。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出了,B组患者在运用急诊护理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GCS评分、护理效果,都优于运用常规护理的A组,P<0.05。

总之,对于急诊科室中的心肺复苏患者来说,运用急诊护理,可以辅助稳定其身体情况与生命体征,减少死亡率,可推广。

参考文献

[1]高俊杰,张小燕,王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出院准备度与社会功能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8,26(10):776-779.

[2]叶卫国,夏柳勤,王婷,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心肺复苏治疗暴发性心肌炎不可逆心搏骤停患者的护理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8,17(10):44-47.

[3]陈永华,张广潮,赖世铿.简化心肺复苏流程在人员集中单位培训中对操作及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8,39(08):864-866.

[4]张兵,苏燕,何芸芳.前瞻性护理模式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8,17(02):5-8.

[5]凌巧巧.徒手心肺復苏和机器方式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呼吸循环恢复时间及死亡率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38(01):133-134.

[6]黄婷,颜羽,杨奕,等.循证护理对心源性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应激炎性反应因子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7):2624-2626.

猜你喜欢
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康复效果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全程护理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舒适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哮喘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疼痛控制护理有效促进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效果评价
整体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急诊护理临床效果分析
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和急诊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