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CTA评估锁骨下动脉及分支对咯血介入治疗的价值分析

2019-07-15 08:43段聪明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6期

段聪明

【摘 要】目的:研究术前CTA评估锁骨下动脉及分支对咯血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期间本院接收的咯血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根据影像资料进行介入治疗,再行锁骨性动脉造影,以DSA影像为对照,分析术前支气管动脉CTA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的影像结果。结果:50例咯血患者术前CTA、术中DSA分别显示锁骨下动脉或其分支动脉发出前述咯血责任血管16支、18支,以术中DSA为金标准,术前CTA的诊断符合率为88.89%(P>0.05),18支锁骨下动脉起源的出血责任血管均成功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术后随访结果良好。结论:术前CTA能够对咯血患者锁骨下动脉及分支的起源的出血责任血管进行准确评估,可为咯血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促进介入治疗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咯血;CTA;锁骨下动脉

咯血是由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以及外伤等诸多因素所致[1],会导致患者出现窒息或休克,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止血效果,但一部分患者的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仍不太理想,尤其是大咯血患者的疗效较差。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手段,支气管动脉是大部分咯血患者的责任血管,部分责任血管为迷走支气管动脉、非支气管动脉体循环,若是出现遗漏情况,则会对介入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锁骨下动脉及分支动脉发出的异常血管在非支气管动脉责任血管中所占比例较大,造影阳性率较高,因此临床越来越重视锁骨下动脉造影于咯血介入治疗中的作用,但不确定是否所有咯血患者均需要进行锁骨下动脉造影,本文对术前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的评估效果进行分析,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对照,正文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于我院接收的咯血患者中选取50例开展本次研究,病例选取时间: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5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32例和女性18例;年龄范围:24-82岁,年龄平均值(54.17±5.88)岁。急性大咯血30例(24h咯血量>200mL),反复中等量咯血20例(24h咯血量为50-200mL)。

1.2 方法

CTA检查:仪器选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128层螺旋CT机,从胸廓入口上2cm扫描至腰椎体下缘,扫描参数: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70mA,层厚、层距均为1mm,螺距为1.375:1。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4.5-5.0ml/s流速经肘静脉注射碘普罗胺(370mgI/ml)60-70m。进行双期扫描,对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和非支气管动脉体循环侧支情况进行掌握。将扫描所得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处理,采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技术进行影像重建,通过调整窗口窗位使不好显示的血管、异常血管充分暴露出来。

血管造影:采用Siemens Artis zeeⅢceiling数字化平板血管造影仪,对右侧股动脉采用改良式Seldinger法进行穿刺,若是血管迂曲严重,则对同侧桡动脉或者是肱动脉插管。对比剂选用碘海醇(300mgI/ml)。按照术前CTA影像资料确定责任血管开口,明确起始位置并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经血管造影确认咯血由非锁骨下动脉的责任血管引起后,使用合适的PVA颗粒以及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之后再进行患侧或者是双侧锁骨下动脉血管造影。引起咯血的责任血管的造影表现为:局部染色明显且存在异常增粗、迂曲情况;异常体动脉进入相应肺内病灶;对比剂外溢。

1.3 评价指标

观察锁骨下动脉CTA及DSA阳性责任血管数。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锁骨下動脉及分支影像

50例咯血患者中出现高密度伪影26例(52.00%),但未对观察和诊断产生影响;术前CTA显示38例(76.00%)锁骨下动脉无异常,显示2例(4.00%)2支疑似责任血管,显示10例(20.00%)16支锁骨下动脉或其分支动脉发出前述咯血责任血管。50例咯血患者经DSA患侧锁骨下动脉造影显示74支,其中18支图像质量较差的血管在经过重复造影后的DSA影像质量良好,共发现10例(20.00%)18支锁骨下动脉或其分支动脉发出前述咯血责任血管。术前CTA评估锁骨下动脉及分支诊断的符合率为88.89%。

见表1所示。

2.2 锁骨下动脉CTA及DSA造影结果

50例咯血患者中锁骨下动脉CTA影像为阴性者38例,与DSA结果一致,2例CTA显示为可疑阳性的患者经DSA检查显示为阴性,10例为阳性的患者于DSA检查可找到相对应的责任血管。术者根据CTA图像顺利勾选14支责任血管,4支血管经常规导管无法直接勾选。

2.3 术后随访结果

50例咯血患者中锁骨下动脉造影呈阳性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咯血在术毕立即停止;术后24h内未出现咯血情况,随访1个月发现无大咯血情况。

3 讨论

在进行介入治疗之前,对咯血患者行CTA检查能够分析咯血的病因,并明确异常的咯血责任血管,术中根据支气管动脉CTA影像资料显示的血管开口走行情况,可对入路方向、导管进行合理选择,以便术中快速、准确地选择责任血管[2],缩短寻找责任血管的时间,有利于尽快进行介入栓塞治疗,能够使责任血管的栓塞效率提高,有助于手术时间的缩短以及X线曝光量的降低[3]。术前支气管动脉CTA可对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评估,将责任血管的开口、分布情况清晰地显示出来,有助于术者对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责任血管与原发病灶的关系进行明确。

本次研究中,术前CTA显示锁骨下动脉及分支发出前述咯血责任血管为16支,而DSA检查显示为18支,术前CTA诊断符合率为88.89%,与DSA检查结果相差不大,分析原因在于CTA的空间分辨率不如DSA检查,在显示细节方面的作用稍弱,肋间动脉、锁骨下动脉的细小侧支无法得到清晰的显示,且CTA难以分辨血管增多紊乱病变区域侧支动脉的来源以及走向,故此CTA未发现异常的血管,次要出血血管的遗漏与介入治疗后咯血短期复发存在相关性,因此提示在介入治疗中还应进行DSA检查,避免出现咯血责任血管遗漏的情况。在术前CTA的基础上,应根据术中DSA造影表现对细小责任血管进行多角度、多平面的观察分析,以增加支气管动脉责任血管的显影率,从而提高责任血管栓塞率。

本文对10例术前CTA显示为阳性的咯血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在CTA图像指引下14支责任血管均成功勾选,且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理想,术后无咯血复发情况。经过研究本文还发现,当CTA检查设备、扫描参数、患者依从性符合要求以及医生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丰富时,于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条件下可不进行常规锁骨下动脉造影检查,但存在胸膜增厚粘连、肺结核大咯血等患者应常规进行锁骨下动脉造影检查。

总而言之,术前CTA评估锁骨下动脉及分支可对咯血患者的介入治疗起到辅助作用,有助于确定责任血管,避免责任血管遗漏情况的发生,可促进介入治疗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章旭,田强,贺中云等.术前CTA评估锁骨下动脉及分支对咯血介入治疗的价值[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8,27(06):451-456.

[2]陈亚奇,李运健.对进行介入治疗的咯血患者在术前实施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2):21-22.

[3]李继军,尚建强,唐军等.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在咯血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02):23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