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占伟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当前,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明确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超越,推动国家的发展繁荣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文将探讨中华优良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并探讨怎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举措。
关键词:中华优良文化传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举措
在党的十八大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和重大举措,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培育和践行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习总书记告诉我们,我们这一代是提升的一代,更是发展的一代,我们身上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独特优势
(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凝聚力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并且从未间断,一直延续并且不断发展、发扬到今天。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他文明都曾因为入侵而发生了变化,惟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坚不可摧的延续力。
中华文明能一直延续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包容性,生命力等,中华文明也曾受到入侵,从早期的鲜卑、契丹、匈奴、女真等,到明末时期的满蒙入侵,再到清末的欧洲文明的入侵,但是中华文明没有在这些民族强势的入侵下低头,相反地,北方游牧民族多次建立起政权企图消灭华夏文明,最后却被汉化,鲜卑族甚至开始学汉语、穿汉服、学习汉族的礼仪习俗,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具有强大的同化力。而华夏文明在一次又一次外来文明的猛烈冲击之下,开始学习、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并且为我所用,不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二)鲜明的主体性和强大的整合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我们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虽然是传说,但是证明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可以通过一些最简单的字符、图画来记录,也就是最早期的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我们不仅有自己的文字,还为之创立了相应的读音和意义,文字成为一种载体,为我们建立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体系提供了基础,甚至早在奴隶社会,我们已经建立起封建政权和封建制度,有着最先进的文明。但是中华文化并不是封闭的,华夏文明在面对其他文明的时候,会主动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具有很强的包容力。
(三)持久的精神激励功能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已经深入了人民的生活里,长远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也是我国人民不断奋斗、进取的精神动力,比如儒家学术提倡积极入世的主张,主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影响着众多的知识分子,渴望从仕,以天下为己任,才会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关怀苍生的胸襟,才会有海晏这样两袖清风,为政清廉,一身正气,“留得清白在人间”的人民公仆。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民为国奉献,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精神养分
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儒家思想在经历了几千年之后,仍然影响着这个社会,“和”的思想、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植根于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其次,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华夏子孙的精神养料,是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根基,是我国傲立世界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里的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热爱祖国、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精神,值得我们在当代去挖掘、去弘扬,这是驱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振兴文化、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的精神驱动力,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艰苦奋斗、先前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支撑着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该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更好地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里吸收时代内涵而形成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延续,不是全盘继承,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借鉴世界其它文明的优秀成果,并为我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优秀部分,并在结合时代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和提升。所以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全盘否定或者一味地继承,要有批判意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有所扬弃,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比如中国传统文化里提倡的三纲五常,追求的是男尊女卑,这是不符合现代社会里的男女平等的观念的,所以我们要抛弃“三纲”,但“五常”里又有“四德”,这是值得我们去弘扬的。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举措
习总书记提出广大青年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如何正确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全面的社会治理,形成健康向上、崇德向善的正风正气。经典永远有经典的力量,所以要加大对优良文化传统的宣传力度,发挥优良文化传统的感染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养分,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荣辱观等,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同时,要树立道德模范,要带领广大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实行更加全面的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社会规章制度,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人民的日常生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日常的行为准则,影响着、制约着他们的行为,促使他们去做更多的奉献国家、社会的工作,而坚决不做违反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的事情。
(二)重视家风教化,让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生动“落地”。家庭是孩子学习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思想、行为等也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塑造和成长,也直接启蒙孩子的道德和品行,所以要重视家风的形成和教化功能。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我国的名臣,左宗棠年老的时候不断地修葺房屋、天地,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无尽的财产,可是财产总会有用尽的一天,反而会滋长子孙的惰性,让他们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而反观曾国藩,什么财产都没有留下,只送给了子孙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留给后辈的是做人治家的道理,而他的后辈也是人才辈出,有很多杰出人物。由此可见,家风在家庭中的作用,对于那些传统的家风家训,我们应当正确运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
(三)注重立德树人,学校教育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邓小平主席说了“要从娃娃抓起”,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渗透到学校教育里,要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培养他们爱国的思想和行为。但同时,教育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的,而要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避免说教式的灌输,采取学生更感兴趣的方式,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名胜古迹、组织公益活动、义务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會主义,培养他们爱国的情感,通过能够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借鉴和吸收中华优良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我们要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为之注入时代内涵,更好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荣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文化研究,2014,(03).
[2]贺吉琴.浅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现代交际,2018,(02).
(作者单位:中共大庆市让胡路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