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梅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清肌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血清肌酐水平不同分为实验组(高血清肌酐水平)及对照组(正常血清肌酐水平), 各6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治疗后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再住院率以及死亡率。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3、6个月的LVEF水平分别为(57.76±7.53)%、(60.67±6.47)%, 均高于对照组的(54.83±6.73)%、(49.32±5.1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为8.33%、再住院率为6.67%、死亡率为
3.33%, 均低于对照组的31.67%、20.00%、15.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清肌酐能够直接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清肌酐;治疗效果;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17
近几年, 社会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血管疾病, 其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供血中断或减少, 导致部分心肌急性缺血[1]。人体的心肌功能一旦受到损伤, 很容易引发心力衰竭, 也就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左心衰竭, 这种病死亡率极高[2]。如果患者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致使病情恶化, 发生心血管事件, 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直接的威胁。本院为提高治疗效果, 在本次调查中研究高血清肌酐对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的影响, 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 根据血清肌酐水平不同分为实验组(高血清肌酐水平)及对照组(正常血清肌酐水平), 各60例。其中, 对照组男29例, 女31例;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70.5±4.3)岁。实验组男31例, 女29例;年龄59~82岁, 平均年龄(72.5±3.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根据《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进行诊断, 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②病历资料完整;③无严重语言功能障碍患者;④无精神病史以及药物过敏的患者。
1. 2. 2 排除标准 ①患者病历资料不完整或者出院后失去联系的患者;②合并有其他脏器的疾病, 包括恶性肿瘤、肝、脾、肺、肾等重大疾病;③严重语言功能障碍患者;④有精神病史或者药物过敏的患者。
1. 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 均进行相关检查, 并对患者给予药物治疗, 磷酸肌酸(吉林英联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8621), 快速静脉输注1~2 g, 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稀释, 总量<10 g/d, 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调查, 包括定期复诊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等。
1. 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的LVEF。②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 包括治疗后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再住院率以及死亡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的LVEF水平对比 实验组治疗后3、6个月的LVEF水平分别为(57.76±7.53)%、(60.67±6.47)%, 均高于对照组的(54.83±6.73)%、(49.32±
5.1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为8.33%、再住院率为6.67%、死亡率为3.33%, 均低于对照组的31.67%、20.00%、15.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环境的污染、饮食的不规律、工作压力等方面的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逐年增加,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发病特点为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 是目前比较严重的疾病。很多患者由于体质比较差, 发病时表现为呼吸功能不全、心功能低下、心律失常、休克等症状。本病诱发因素较多, 但主要的因素为脂质代谢发生异常, 从而导致患者心脏血管出现粥样硬化现象[3]。根据有关资料证实本病具备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4]。除此之外本病还可能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疾病, 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经过本院认真分析和调查, 总结了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因素, 其中包含了吸烟、肥胖、糖尿病、年龄、血脂异常等。对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汀类药物效果较为理想, 同时本类药物具备抗炎、改善内皮功能以及对血小板聚集起到抑制的作用[5]。目前我国在临床治疗中, 常用的药物为阿托伐他汀、磷酸肌酸[6]。由于心功能水平与肾功能有直接的关联, 当患者的肾功能明显改善时, 心功能也随之改善, 当患者的心输出量增加时, 肾脏的血流量也会增加, 血中肌酐水平是判断患者预后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对患者的血清肌酐进行检测, 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能够有效的降低死亡率, 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7, 8]。
本次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最为调查研究对象, 研究效果显示, 实验组治疗后3、6个月的LVEF水平分别为(57.76±7.53)%、(60.67±6.47)%, 均高于对照组的(54.83±6.73)%、(49.32±
5.1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为8.33%、再住院率为6.67%、死亡率为3.33%, 均低于对照组的31.67%、20.00%、15.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可见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 血清肌酐檢测可作为重要检查指标。
综上所述,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 血清肌酐检测可作为重要检查指标, 能够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治疗, 提高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小兰. 高血清肌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 8(7):830-832.
[2] 江冠颖. 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郑州大学, 2017.
[3] 房兴锐, 张新霞, 吴奋生, 等.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围术期服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北方药学, 2016, 22(1):131-132.
[4] 肖云云, 谢峻, 徐标. 入院时血清肌酐水平与年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影响. 实用老年医学, 2016, 213(1):27-30.
[5] 郑晓青.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8(4)):421-422.
[6] 申健, 李幼奇, 张旭, 等. 不同方式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肾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影响.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6, 22(5):529-534.
[7] 梁波, 苏志荣. 高血清肌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7):892-893.
[8] 时学昆, 程璐. 入院即刻肌酐水平对急性心梗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35(6):928-931.
[收稿日期: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