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2019-07-15 03:30周静,刘浩
戏剧之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格里格

周静,刘浩

【摘 要】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 1843—1907)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乡愁》与《还乡》是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中的两首作品,创作于作曲家赴哥本哈根巡演时期,两首作品运用了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体现了浓郁的乡思之情。

【关键词】格里格;抒情小品;乡愁情感;民族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39-02

《抒情钢琴曲集》由格里格在1883年开始创作,至1901年完成最后一集。全册共十集,以音乐的形式记录了作曲家的生活历程与情感体验。两首作品在曲式结构、音乐材料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思想情感上互为对比,形象地映射出了格里格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

一、作曲家与作品的创作背景

爱德华·格里格是十九世纪重要的民族主义作曲家,亦是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生于挪威卑尔根,青年时期曾就读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

格里格在他的自传回忆录《我的初步成就》中写道:“巴赫和贝多芬那样的艺术家,是在高地上建立起教堂和庙宇,而我是要给人们建造他们觉得像在家里一样的幸福园地。”在音乐创作中格里格一直在践行这样的理念。格里格的作品小型体裁居多,内容取材于神话传说、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作品立意清新,少有内在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易于普通听众接受。代表作品有歌曲《我爱你》、钢琴作品《钢琴抒情小品集》、乐队作品《培尔·金特组曲》等。

关于两首作品的创作时间,穆扎列夫斯基的《爱德华·格里格》中有明确记述,《乡愁》(Op57.No6)完成于格里格1891年赴哥本哈根巡回演出期间,据格里格的挚友阿布拉哈姆说;“每次这样的演出过后,他总会筋疲力尽,有气无力地说‘我再也不会这样演出了!而过几天又开始准备新的旅行了。”长时间旅居国外的孤独感和病魔时时刻刻困扰着格里格的身心,而旅居的生活愈加辛苦,对故乡的向往就愈加强烈。1896年,格里格病情有所好转,即使旅行演出仍在继续,但健康的身体允许他可以不时回到家乡游览,以解思乡之情了,甚至不惜忍受“讨厌”的秋天,那时“天上的水闸门开了,昼夜下雨!”格里格在回忆录里如是说。钢琴曲《还乡》创作于格里格回到挪威的洛夫特胡斯与朋友们欢度自己53岁生日期间。在给挚友的一封信中,有格里格对当时情景的回忆,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这样的体验从未有过,自然景色像仙境,天气喜人,我们每天睡的时间不长,但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二、《乡愁》与《还乡》的音乐文本分析

(一)相同的结构承载相异的情感

《乡愁》与《还乡》两部作品的结构相同,皆为A、B、A的复三部形式,但每一乐部中所体现的音乐情感如同复调手法中的倒影一样互相对立。《乡愁》中的A乐部体现了作曲家对故乡深深的思念,A乐部以一个建立在e和声小调上的,略带伤感的旋律为主题,主题反复出现多次,随着和声的丰富,织体的增厚,悲伤的情感逐渐深化。《还乡》的A乐部则是以一个建立在E大调上的,以三度、五度跳进为主,节奏以带有哈林舞曲特色的旋律为主题,表达了游子回乡路上载歌载舞的愉悦心情。《乡愁》的B乐部以活泼欢快的旋律,民族特征的吕底亚调式,挪威斯普林舞曲的节奏描绘了一幅挪威乡村舞会的场景,体现了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生活的向往。《还乡》的B乐部旋律以级进为主,略带感伤,节奏舒缓,和声多用下属方向和弦突出色彩性,带有一种忧郁的气质,具有“近乡情更怯”的意境。在两部作品中,游子孤身在外的惆怅、对故乡生活情景的怀念、回乡路上的喜悦以及回到家乡前的隐忧,都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作曲家对故乡的情之深、意之切。

(二)民族音乐元素呼应思乡主题

1.利底亚调式的运用。中古调式产生于11世纪的欧洲并广泛运用于当时的音乐创作中,19世纪时已很少被主流作曲家采用。挪威地处北欧,历史上在经济、文化方面一直处于十分闭塞的状态,直到19世纪,中古调式在當地民间音乐中仍然广泛留存。作品《乡愁》中部的第28-29小节使用了升高IV级音的E利底亚调式,旋律具有乡土气息,节奏富于动力,描绘了一幅热闹的乡村舞会场面,表达了作曲家对家乡生活的怀念。

2.哈林舞与斯普林舞特征的节奏。哈林舞与斯普林舞是挪威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民间舞蹈。哈林舞为二拍子舞蹈,特点是附点化的节奏,节拍的重音颠倒。斯普林舞则是一种三拍子舞蹈,节奏轻快活泼,以三连音节奏型和小节重音的变换为特色。作品《乡愁》第61-62小节的调式调性为A大调,旋律由主音开始并不断迂回上行,轻松欢快;节拍为3/4拍,以前八后十六节奏型为主,具有斯普林舞的节拍节奏特征;伴奏织体为建立在主和弦上的属—主的五度跳进,描绘了热闹非凡的乡村舞会场面。《还乡》第3-4小节建立在E大调上,旋律以三度、五度跳进为主,欢快灵动,节拍为2/4拍,重音落于后半拍,具有哈林舞的节拍特征。表现了游子回乡时载歌载舞的愉悦心情。

3.哈登格琴特征的空五度和弦。挪威的本土乐器——哈登格提琴是小提琴的一种变化形式,由 4-5根主弦和4-5根能够一起奏出和声的副弦组成,可以奏出具有特性的的空五度和声,出色的琴手演奏哈登格琴,一把琴听起来可以像两把琴,如果两琴齐弹,就像是小合奏。在作品《乡愁》的A乐部与《还乡》的中部,伴奏部分都使用了有哈登格琴音响特色的空五度和弦结构。

三、不如归去——格里格的乡土情怀

(一)对故乡的思恋

乡情,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也是每个人都无法解开的心结。格里格在15岁时离开家乡,前往欧洲著名的音乐院校——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又去挪威寻求发展。1865年回到祖国后,格里格深深扎根于挪威的土地上,再也没有长时间旅居异国了。在创作《乡愁》与《还乡》两首作品时,格里格正处在艺术事业的繁盛期,在挪威国内受到赞扬的同时在全欧洲的声誉也迅速上升。1890年他从巴黎寄出的信中谈到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受到“掌声如雷和无数次的返场”“热烈的喝彩”。在这一年格里格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迅速攀升的知名度和众多头衔之后便是纷至沓来的演出邀请,虽然格里格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曾在十几个国家旅行演出,但对故乡的思念从未停止,两首作品中的音乐情感便是格里格思乡之情的真切流露。

在欧洲,有所成就的音乐家前往国外寻求发展的例子并不少见,同时代的捷克民族主义音乐家德沃夏克在蜚声国际后曾就任美国纽约音乐学院院长四年时间,但长时间旅居外国对格里格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每在外演出几个月后,他总要回到故乡去,呼吸山间的空气,远眺山中的美景,再回到乡下的小木屋从事创作,好像“年轻了十岁”一样。

(二)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弘扬挪威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格里格一生坚持的事业,在莱比锡学习期间,格里格曾利用休假时间回到挪威与本土作曲家交流创作经验。在哥本哈根时,格里格与挪威作曲家诺德拉克一起成立了旨在发扬挪威音乐的“欧忒尔佩”音乐社,当时被称为“音乐家之王”的李斯特在倾听格里格的作品后更是邀请他来自己家中畅谈,对他说“在您的作品中,挪威的风土人情历历在目,而且充满了阳光。”在两首作品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体现了格里格把民族素材融入传统作曲技术的成果,正如格里格发表在克里斯蒂安尼亚《晨报》上的一篇文章,“我们所说尊重民族的东西时,绝不是指片面追求某种情况的闭关自守,我们只是让学习音乐的学生也熟悉我们的民族财富。”

四、结语

《乡愁》与《还乡》均在1890年后创作,属于格里格的晚期作品。两首乐曲的规模不大,亦没有强烈的乐思发展与戏剧性对比,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镶嵌的民族性音乐元素使作品轻巧而精致。在思想情感上,两首作品呈现出互为倒影的形态,但都表达出了“月是故乡明”这样一个明确的主题,堪称格里格钢琴小品中的一对“姊妹之作”。

参考文献:

[1]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张洪模.格里格传[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格里格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格里格·维勒与他的全球互联梦想
爱德华·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艺术特色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