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赵孟頫《赤壁赋》的艺术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对赵孟頫书风的形成做出了简要的概述。同时,对其用笔、结字、章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探究赵孟頫行书的艺术风格,这样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赵孟頫书法的精要之处。在学习赵孟頫的《赤壁赋》时,还要同苏轼所写的《赤壁赋》进行风格对比。对赵孟頫《赤壁赋》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赤壁赋 艺术风格 研究 心得体会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秦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故称“赵吴兴”。南宋末至元初著名的书法家。《赤壁赋》是赵孟頫传世作品之一。
一、赵孟頫书法风格的形成
1、学习缘由 佛道启迪。赵孟頫在艺术上堪称是全面发展,诗书画样样精通。其中要以书画见长。他在学习前人书法时能够领悟其精髓,探索其本源,并开创出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书体。被后世称之为“赵体”。赵孟頫的夫人同样也是书法家。其妻管道升自幼学习书画,与赵孟頫一样坚信佛法。随着对佛法的领悟,慢慢在书法中体现出来。佛教的 “戒”“定”“慧”三学中的禅定功夫,禅宗所提倡的心境,对赵孟頫的学书之路产生的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元代道教的兴盛发展,文人习道之风日益成弥。他们谈玄论道,交友于道教中人,书画家以“道人”为号的人很多,包括赵孟頫,他号松雪道人,传世作品也与道教有关。由于赵孟頫与佛道两家关系密切,所以书法创作深受两派思想的启迪。
2、字体特色 融会贯通。在书法上他于隶,篆,楷,行,草诸书体都有精深造诣,同时期的书法家对他非常推崇,在当时他被世人称楷书四大家之一,可见其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在同时期的书法家中多半只会行书、草书,而赵孟頫在书法上精通各体,冠绝古今,并且在书法作品创作上得到很大的成就。他的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国内外还被国外书法爱好者收藏赏析,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赵孟頫取法“二王”为主,普遍汲取晋,唐,宋,诸家。他的行书风格圆润遒健,端正华美,秀润明净。赵孟頫有影响的行书墨本有《烟江叠嶂诗》,《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吴兴赋》等。
赵孟頫的书法还是源于二王体系。在他的临摹作品中,体现的对古人的追崇。特别对魏晋时期的韵味情有独钟。赵孟頫的书法以二王为本。他一生的学书经历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初从赵构、智永,再入二王,中年以后则掺入李邕之法。赵孟頫学习前人的书法,包容万家,但也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自成一派,为后世的书法大家形成的临学的范本。
二、《赤壁赋》的艺术风格
1、用笔线条之美。《赤壁赋》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其中“赵体”行书风格的用笔灵动飘逸、结构开张有合、俊秀挺拔。在学习《赤壁赋》中,就是要把其点画的圆润力感,线条的飘逸峻拔,结构的错落有致体现出来,表达出赵孟頫的独特韵味。笔画以劲健、圆润、流畅为主,丰腴、顿挫、缓慢为辅,骨肉均匀,富有“肌肤之丽”。其中点画大多是快速落笔,且带出细微的附钩,显得轻灵活泼;横画大多顺锋起笔,锋颖外露,收笔处或用藏锋,或略停后带出附钩。竖画或短而圆劲,或长而细健;钩画或蓄势后快速将笔锋送出,力饱气足,出锋犀利,或用藏锋,隐去锋芒,或化成弯曲而富有弹性的弧线;撇画大多圆劲饱满,收笔处常常很自然地向左上带出附钩;捺画或顺入顺出,一波三折,笔势舒展,或用藏锋收笔,化成长点,或略作停顿后再带出附钩;转折的笔画有方折,有环转,内方外圆,没有突兀的棱角。
2、结字之美。赵孟頫的行书作品的结字严谨精致,《赤壁赋》也不例外。我认为赵孟頫的行书作品总是给我一种精致到极致的感觉,用笔结字都很考究。《赤壁赋》中结字缜密和谐,使此卷有一种婉转秀润、遒劲飘逸的美感。空间布白上因行、草书的夹杂和字体宽窄、大小、结构错落而显得生动活泼。结体以平正疏朗为主,偶带斜侧之势,注重字形的变化,大量的牵丝和附钩增强了笔画之间的呼应感和结体的動态感。其中“之”字共出现多次,结体上极尽变化之妙,无一雷同。
3、章法布局之美。赵孟頫《赤壁赋》之所以让人感觉飘逸潇洒,是因为其章法中行、草书夹杂,轻重变换,让作品看起来灵动十足,又不失端庄秀润。整篇布局形成快慢结合、疏密相间、平和舒展的特点,字与字之间主要靠附钩相互呼应,形成舒缓的纵向流动感,用牵丝把两个以上的字连到一起的情况极少。仔细观赏还可发现,此卷中大多数字的结体和笔画源自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有些行草字融入了王羲之小草《十七帖》的笔意,有些字笔画饱满厚实、结体方中带扁,显然未能完全摆脱苏轼行书名作《前赤壁赋》的影响。赵孟頫对用笔极为讲究,出入顿挫,锋棱俱在,可以窥见当时书写时笔毫之健与行笔之迅疾。
三、学习《赤壁赋》体会
学习书法首先就应该以临习为主,要从用笔、结字、章法三个方面下手。在笔法方面,《赤壁赋》中的横画长横和短横变化为之惊叹。大多数字的主笔画是长横,一般情况下是左低右高,切锋入纸是长横中常见的用笔方法,然后向右上行笔,接下来长横收笔时向左下走带出牵丝,就像字帖中 “赤”字。其次如中“不”的长横,起笔时笔尖直接入纸,切入后向右上方运笔。短横在字体上运用频繁,所以也要求其变化多一些,但是还要万变不离其宗。起笔上的不同,如 “牛”字,上面的横写完后不进行收笔,带出牵丝以便下一个长横的书写。“登”字的左撇和右捺的开合并没有完全展开,从取势上看左边更低一些,这样就把字的重心放在了左边。上半部分重与下半部分形成了对比。如的“慕”字,整体运笔飘逸灵动,与下面的“如”字形成了对比。透出清挺的气息。
在结字方面,《赤壁赋》的结字特点,总结出来是横向取势、错落有致、动静映衬和轻重相辅。如“鹊” ,整体字形向左倾斜,看似字呈歪斜状态,但下面“南”字确实平正,这样字形就有跌宕起伏、错落有致之感。同样,后面的“月”字,整体向右倾斜,但下面的“而”字也是平正的。
在章法上,《赤壁赋》中楷、行、草三种书体的存在,但却紧密的结合起来,和谐统一的融合在一起。字体的轻重缓急都有很丰富的体现。这样整体章法看起来有书卷气。虽然节奏上不像草书一样,有丰富的夸张对比,但就是微妙的节奏变化,使作品有着独特的韵味。注意各种笔画的运笔速度和形态,做到提按自然,收放有度,转折娴熟,藏露得宜,方圆兼施,刚柔相济;注意结体上以行楷为主、间杂草书,以及章法上左右映带、上下呼应、气脉连贯的特征。
作者简介:张健(1994-),男,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为书法篆刻艺术实践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