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的毕业生群体现状及内涵界定

2019-07-15 03:35孟琳杨康杰陈慧棋张玉瑜陈薇杨洋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山市内涵现状

孟琳 杨康杰 陈慧棋 张玉瑜 陈薇 杨洋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山市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背景和就业特点,阐述了界定有意愿就业但尚未实现就业的未就业群体的重要性及内涵。认为,可将其定义为:由于各种内因和外因,对就业持有期待的态度却因尚未获得自我实现而权衡是否实现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群体。该群体具有就业未完成性、就业不确定性两个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 中山市;毕业生群体;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现状;内涵

一、中山市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背景

现今,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无疑地成為了民众关注的焦点,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即失业”的阴霾笼罩在应届毕业生的身上。教育部近期公布高校就业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近10年内最高,合计795万人。再者,根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毕业生数据统计,若中职和2017年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汇总,2018年待就业的加在一起近1500万人,其中,据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务网的2017年统计显示,中山市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总数约1.28万人(其中市外就读中山籍生源约1.08万人,市内五所高校就读中山籍生源约2000人),市内五所高校毕业生总数约1.28万人,而据2017年高校毕业生实名制跟踪统计,中山市内自愿不就业的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有135人,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1.08%,较2016年上升0.13%。由此显然易见,随着国内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的群体亦随之扩大。

二、中山市应届毕业生就业特点

据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务网的2017年数据显示,中山市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特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大方面:

1、就业选择一般为非公有制的中小型企业

从企业所属性质的数据显示,中山市2017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布为:非公有制企业66.7%、升学10.1%、灵活就业等其他自主就业4.9%、事业单位4.2%、国有企业2.2%、党政机关2.1%、其他9.8%。与2016年同期相比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布中非公有制企业降低5.6%,事业单位提升0.4%、升学提升3.3%、国有企业提升0.2%、党政机关提升0.4%、其他降低2.9%。非公企业仍是吸纳毕业生的主要渠道,中小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毕业生的主要流向。

2、自主创业开始独占鳌头

根据高校毕业生实名制跟踪统计,2017年数据为:全市本地生源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有97人,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0.78%,与2016年相比上升0.17%,由此可见,在我国提倡“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下,应届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道路,正成为就业的一大趋势。

3、有意愿就业尚未就业的未就业群体扩大

在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务网的2017年数据中,重点提到了该群体的数据,其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1.08%,较2016年上升0.13%,证明了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中,亦有一部分的群体正处于待就业的状态,该群体的成因由多方面的因素形成,如就业意向选择,应届生毕业生选择备战考取国家公务员或考研深造等,暂缓就业。因此,本文基于该群体的研究下,通过概括总结国内相关学者的理论概念,界定有意愿就业但尚未实现就业的未就业群体的定义,为我国引导应届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促进应届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理论指导。

三、界定有意愿就业但尚未实现就业的未就业群体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由此,在响应党中央的战略方针下,国内各省市、高校均围绕毕业生的就业开展各类工作,包括校园招聘会、就业讲座等,帮助毕业生就业,但正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一类“有意愿就业尚未就业”的群体正不断扩大,成为大众热议的新焦点。

然而,目前,我国关于有意愿就业尚未就业群体的研究均处于空白期,该定义界定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至今未明确地界定“有意愿就业尚未就业”的这类群体定义,仅简单地将应届毕业生分为“就业”、“待业”的群体,缺乏更为深入地介入两者之间的群体研究,不利于各高校、各省市能够有限地对症下药而开展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因此,明确地界定“有意愿就业尚未就业”这类群体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

四、关于有就业意愿但尚未实现就业的未就业群体之内涵

在对“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这一名词作出定义前,我们先将其拆分成“就业意愿”、“就业”、“毕业生”三部分,由浅入深逐步理解其本质所在。

1、关于“就业意愿”

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提出,“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是该理论精髓,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自我决定是人的一种选择能力,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刘海玲在《就业意愿对就业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从大学生就业的视角》一文中指出,“就业意愿指的是大学生寻找工作之前的设想,这种设想与现实的匹配程度会影响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

罗丹在《体面劳动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意愿研究》一文中指出,“就业意愿是指人们在就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根据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现实社会状况的把握,对未来就业岗位和就业环境的期待与个人偏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就业意愿是一种具有积极就业态度的动机,即职业期待和愿望,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且有利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从而促使社会就业环境与实现自身的灵活适应。

2、关于“就业”

我国将就业界定为:在调查周内从事任何一种以取得薪酬或利润(或实物报酬)为目的的工作满1小时,取得工资、薪金、佣金、小费、计件工资或实物报酬等形式的劳动报酬的人员,或者在此期间因生病、休假或产业争议等理由而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的人员;以及在家庭企业或农场从事无薪酬工作至少每天1小时以上的人员。就业指的是符合一定年龄的人群以获得一定报酬为目的从事某项工作的现象。

3、内涵

定义:由于各种内因和外因,对就业持有期待的态度却因尚未获得自我实现而权衡是否实现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群体。

(1)“各种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是指个人因自身原因选择参加公招考试、创业或者应征入伍,外因是指个人因各类就业环境因素而处于求职中或者签约中的境况;

(2)“持有期待的态度”:即就业意愿,此类人群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尚未就业,但是归根结底对就业抱有职业期待和愿望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将会驱使其寻求各种各样的方式或手段来实现自身的最终目的,如选择参加公招考试、创业等;

(3)“尚未实现以一定报酬为目的而从事某项工作的最终动机”:简而言之就是尚未就业,就业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经济报酬以及自我实现,这一点表明了此类人群当前所处的状态;

(4)“应届毕业生群体”:这一点界定了群体所处的年龄范围,此类人群大多是22-25岁,刚刚取得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并尝试在就业市场寻求一席之地,处于刚离校与初步入社会的中间阶段。

4、特点

在界定了有就业意愿但尚未实现就业的未就业群体概念后,根据其概念的定义,不难得出,该群体的特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1)就业未完成性。该群体目前正处于急需就业的阶段,但由于自身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仍未实现就业,因此,具有就业未完成性的特点。

(2)就业不确定性。在该类群体的成因中,會出现备战考研深造或其他特殊因素的干扰,以此在一定时期内不一定能够实现就业,因而,产生了就业不确定性的特点。

五、结语

高校是人才输出的主要来源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基础是做好就业状况统计工作,同时在精准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时可以此为重要依据。就业状况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准确界定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群体,对于明确各地各高校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指导高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服务,帮助高校学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从而担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多层次、全方位地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实现就业市场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朝辉.大学生就业需求理论建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1)13-14.

[2] 杨莲.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

[3] 邓小玲,高荣礼,蔡苇,陈刚,符春林.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

[4] 王立兰.不要“注了水”的高校就业率[J].教育家,2016.

[5] 刘博超.校方与主管部门的罗生门:大学生“被就业”根源何在[J].云南教育,2016.

[6] 王仁伟.突破统计瓶颈  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

[7] 教育部部署做好2016届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

【作者简介】

孟 琳(1980—)男,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创新创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山市内涵现状
中山市南朗镇南朗小学作品集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中山市国资委发布首份国资国企社会责任报告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中山市四大医院近十年发展和竞争状况研究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