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先 杨宏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困境,经典阅读变得边缘化,参与途径(环境)的缺乏,经典阅读的价值空间逐渐被消解,以及大学生经典阅读存在的性别、学习动机及价值认同、个体阅读及思考方式等三个方面的差异表现。提出促进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对策:将经典文本阅读纳入高校育人全过程;开设经典阅读课程,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利用新媒体推广经典,扩宽经典阅读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经典阅读;困境与差异;途径
自古以来,经典阅读就以一种柔性的滋养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将经典阅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帮助大学生传承经典、重塑理想,再次带领大学生寻求生命、生活、社会等方面的价值本质。正如此言“经典阅读的意义就是要唤起个体对人类过去经验的感知,让人类记忆激活当下,以敞开置身现代性之中的个体生命视野,甄别现代人的精神路向,由此最大限度地激励青年学生精神成人。”[1]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人们的社会生活逐渐呈现泛娱乐化的发展态势。泛娱乐化时代的大学生经典阅读面临传统价值观念解构、深度思考淡化和个体化需求增多等问题,无论是信息时代阅读平台和方式的改变,还是泛娱乐化大众阅读的心境发生深刻变化,由于经典文本自身的思想性及深刻性特点及泛娱乐化带来的阅读碎片化、表象化和快餐式倾向,经典阅读离大学生越来越远,甚至被边缘化。
经典阅读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为全面了解重庆市大学生阅读经典的情况,笔者通过重庆市大力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及各高校积极开展阅读经典的读书活动,共收取有效问卷907份。其目的在于分析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和情况,以探讨促进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对策。
一、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困境
1、经典阅读变得边缘化
大学生经典书籍阅读情况最直观的反映便是“每学期大约读多少本经典书籍”。下面是根据907名大学生的问卷统计出来的每学期大约读多少本经典书籍的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每学期阅读经典书目一本的有18.1%的学生,每年阅读两本的大学生占20.9%,每年阅读三本经典名著的大学生占16.6%。大多数大学生每学期阅读的书籍都比较集中在0-3本,较大多数学生对经典书目的阅读过程都很少参与。每学期阅读量较大(多于10本)的同学人数所占总体比例低于20%。简言之,大学生对经典书籍的了解和阅读十分匮乏,且不说是否认真阅读,大学生对经典阅读没有兴趣,难以进行大量的经典书籍阅读。伴随着阅读平台和阅读方式的变化以及泛娱乐化态势下大学生阅读习惯的改变,经典阅读与大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
2、经典阅读参与途径(环境)的缺乏
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参与途径可分为学校给予和个人自发两种,学校又可分为学校组织、院系组织、社团组织和班级组织这四个途径。从表中可以看出,学校组织和院系组织是大学生经典阅读参与的主要途径,共占52.1%。此外,大学生个人自发参加阅读活动占21.3%,这是大学生参加经典阅读的次要途径,社团组织和班级组织所占百分比相对较少,共占10.8%。另一方面,共有15.8%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经典阅读活动,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经典阅读这一行为的淡漠。简单来说,大学生经典阅读参与途径相对贫乏,难以满足当下大学生多样化的经典阅读参与需求,导致大学生深度思考淡化,也限制了经典阅读受众的发展。
3、经典阅读的价值空间逐渐被消解
根据下面两个表,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都认同阅读经典有益于自身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及促进所学专业水平的提升。但存在33.8%的大学生认为读经典与所学专业没有关系、3.5%的大学生认为读经典与所学专业有很大矛盾冲突;3.1%的大学生认为阅读经典对自己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无太大关系、1.4%的大学生认为阅读经典对自己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没关系。可以看出,经典阅读的价值空间在当代大学生的观念认同中逐渐被消解。
二、大学生经典阅读差异分析
1、性别的差异
从下表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阅读经典,女生相对于男生更具有积极性且对经典的价值更加认同,这与我们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完全相背离,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思想进步和时代发展过程中,女性对于知识的渴求完全被解放,女性在自身涵養和价值追求方面,相对于男生更加地内化、更加的实际;而男生在对待经典这件事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经典可读可不读,完全没有认识到阅读经典对自身涵养和经典传承的促进作用。
2、学习动机及价值认同的差异
大学生对于读经典的态度呈现出极为明显的价值认同上的差异,数据显示,23.9%的大学生认为读经典的意义是非常大的,47.4%的大学生认为读经典的意义比较大,25.1%大学生认为读经典的意义一般,2.5%的大学生认为读经典的意义不大,1.0%的大学生认为读经典没有意义。可以发现,对于读经典这件事,大学生的态度表现出明显的层次差异,以至于在实践过程中,文化涵养的内化水平及程度明显不同。
3、个体阅读及思考方式的差异
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深度大部分停留于“大致浏览”水平,阅读及思考方式呈现出的个体差异性对比鲜明,73.5%的大学生对经典的阅读浅尝辄止,这种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让他们难以到达深入阅读乃至内化吸收的水平。
三、促进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对策
1、将经典文本阅读纳入高校育人全过程
经典文本阅读在高校育人成才的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力宣传经典阅读、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力求将经典阅读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涯的全过程。作为经典阅读的主要场地的课堂和图书馆,可以通过氛围营造、资源保障和阅读服务等方式积极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阅读环境,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经典名著中;此外,通过开辟经典阅读专区、举办经典阅读讲演、设置经典阅读选修课、开展经典阅读主题讲座及教育活动等,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阅读机会,让课堂和图书馆成为经典阅读的美好天地。
2、开设经典阅读课程,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经典书目的阅读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进行长期的阅读,大学生很难真正读懂一本书。所以学校可以开设一定的经典阅读课程,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引导他们读书,教会他们读书。比如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引导学生读《反杜林论》、《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清晰科学地为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内容。让学生学的更扎实、更容易理解经典名著,而不是无头苍蝇一般乱碰。也可以利用身边资源引导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等优秀节目,听教授分析古代经典,提供给学生一种直观且容易接受的形式。
3、利用新媒体推广经典,扩宽经典阅读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需要利用新媒体开发更多的经典阅读途径,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进先进技术,建设移动图书馆,为学生借阅经典书籍提供极大的便利。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托微阅读的特点,采取模块化的方式重组并提取其中的优质资源并分别推送给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在移动图书馆中开放讨论区给学生们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利用微博这个平台带动经典阅读。微博是一个受众较广的网络平台,高校图书馆可以开设一个微博账号,每天推送经典阅读书目,帮同学们筛查书目。也可以在微博上进行专题讲座的同步直播,扩大受众面积,接受用户的反馈并与此沟通交流、解答他们的问题。
结合调查情况,大学生群体在经典阅读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包括内在学习动机及价值认同的差异、外在阅读途径的缺乏及环境气氛营造的不完善等;但同时,也有很多值得传承及发扬的阅读精神及态度。
【参考文献】
[1] 李长伟.经典阅读与大学教育笔谈[J].教育发展研究,2017.1.53.
【作者简介】
陈星先,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
杨 宏,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