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管理创新思路探究

2019-07-15 01:16修新田林嫩妹
关键词:科研管理创新

修新田 林嫩妹

摘    要:文章从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管理服务对象、科研项目管理内容和科研管理组织所处组织环境三个方面阐述了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高等农业院校存在科研管理理念陈旧、平台建设不完善、科研激励机制缺乏、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弱、科研管理队伍薄弱等问题,针对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从科研管理创新三个角度提出新时期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科研管理;创新;高等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8-0029-03

加强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创新是新时期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1]。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也强调要着力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增强高效的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创新定位为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的战略部署。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在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中国也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阶段,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肩负起时代发展赋予的历史使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九大以来的重大战略部署,高等农业院校应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科研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与使命,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应如何根据自身的科研管理工作特点,创新科研管理思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一、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管理服务的对象是农业科技人员

高等农业院校科研人员是高等农业院校科研主体和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其他类型的科研人员相比,高等农业院校科研人员呈现总体收入水平不高、人均科研經费偏低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国家科技项目中用于农业科技的经费比重不超过10%,从人均科研经费来看,2015年全国农业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人均科研经费为5万元,而理工类高校科研人员人均经费为10万元左右。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科研人员的人均科研经费在1999年的时候就超过10万美元[3]。

(二)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内容是农业科研项目

作为以农林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涉农林类的科研项目是高等农林院校科研项目的主体,这些科研项目从来源上分,可以分为农业科研纵向课题和农业科研横向课题。与其他类型高校类似,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项目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少部分的企业支付。但高等农业院校所承担的农业科研项目与其他类型的科研项目相比,具有科研项目周期性长、科研成果公益性、无偿还性的特点,同时科研项目与 “三农”紧密联系,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项目为“三农”发展服务。

(三)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管理组织所处的组织环境不同

高等农业院校负责科研管理的组织一般是学校行政系统中的科技部门(如,科研处、社科处等),当前,科技创新活动对高校发展日益重要,科技部门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科技项目服务的部门,其在整个学校系统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高等农业院校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更注重推动农林领域的科技创新,为国家或区域的农林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服务“三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正因为高等农业院校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决定了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管理组织在所处的组织环境上与其他机构科研组织有很大区别。

二、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平台建设尚不完善

科研管理平台建设尚不完善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由于受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经费总体不足的制约,高等农业院校在这方面问题更突出,造成既不利于高等农业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4],又导致对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执行不力。

(二)科研管理理念陈旧

一是管理模式传统。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基本为传统的上下垂直型管理的模式,通常表现为上传下达,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缺乏,科研管理权力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三是缺乏竞争意识。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管理体系相对封闭,只进不出,根据上级下达的课题进行高校内部的课题分配、管理、协调。封闭的管理体系只会导致科研项目的相对减少、科研能力的不断下降、科研收益的逐渐缩小,从而导致科研竞争力的减弱。四是科研管理手段陈旧。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管理还主要依赖管理者的自身水平和能力,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较低,在物联网、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速崛起的时代,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管理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科研管理要求和挑战[5]。五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失。

(三)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弱

一定程度上,农业发展更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性、接地气的技术,但受当前科研评价导向以及创新内在动力缺失的影响,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闭门造车”式的“自我创造”,缺乏与当地农业企业和农民的互动,高等农业院校的农业科技的“创新供给”与“创新需求”常出现错位。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能够有效实现产业转化的不到10%[6-7]。

(四)科研激励机制缺乏

一是分配激励手段单一,分配重物质轻精神。二是缺乏激励约束机制。普遍采用正面的科研激励手段,缺少负面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干或干不好不会对科研人员造成很大影响,导致科研人员缺少科技创新活动的鞭策力。三是科研激励的力度还不够大。受高等农业院校财力和国家绩效总量控制的影响,科研项目的奖励力度总体偏低。四是激励考评体系不合理。在“重量不重质、重文不重用”激励评价体系引导下,农业科研人员过度追求论文的数量,低水平、不适用的论文大量浮现[8-9]。

(五)科研管理队伍薄弱

一是科研管理人员少。从一级管理单位来看,每所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管理处或机构普遍由十几个人组成,但要负责全校科研经费几千万甚至几亿的项目管理,超负荷运转严重,缺乏提供精细管理的基础。从二级科研管理单位来看,科研秘书以教师兼职为主,随意性强,科研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低下。二是科研管理人员的科研管理专业能力偏弱。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普遍为非科技管理有关专业出身,缺少科技管理方面的知识,影响科研管理服务质量。从科研管理人员的学历来看,绝大多数为本科学历,还有一些专科及以下学历的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学历层次较低。三是科研管理人员再学习、培训不够。由于高等农业院校平时业务繁忙,很少有时间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同时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也缺少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造成科研管理人员,对有关科研工作的方针、政策等了解不多、不深,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够。

三、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管理创新思路

(一)创新科研管理理念

一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教师群体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建立起能够激发和调动教师群体科技创新积极性、创造性的管理机制,发挥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建立全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充分体现科技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通过创新性科研管理手段和管理策略实施,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整体、系统的发展理念。要注重教学、科研协同发展,以教学激励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同时,还要实现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共同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的同步发展。四是建立引导主动创新发展理念。在项目研究期间自主寻求经费支持,在成果转化后期,以产品获利取代现有的成果奖励,形成研究、加工、成品、市场、获利一套的市场化体系,形成收益与风险共存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五是树立规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化高等农业院校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高等农业院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学校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10]。

(二)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和组织

1.创新与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相适应的科研管理组

织模式。改变高等农业院校传统的结构严谨、等级森严、工作教条从上而下的组织模式,建立一种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发展的服务型、扁平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图1)。该模式强调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是一种对等关系,这种对等的关系,能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及时有效传达信息,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从学校大局出发,通过全校职能部门通力合作,打造高质量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整合学校科技创新资源,统筹“科研、学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一体发展。

2.完善与高等农业院校科研规律相协调的科研评

价及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科研评价与考核制度必须具备以下三种特性:一是科研评价与考核制度符合科学性与易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评价方法符合定性和定量、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原则;三是评价步骤上符合分阶段、多层次、分类评价和考核的原则。根据农业科技项目研究周期较长的特点,适当延长对农业科技项目研究工作的考核周期,实行弹性考核周期。根据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目标,科研项目承担者的科研能力、职称进行分层、分类评价。

3.完善具有高等农业院校鲜明特色的科技激励和

收益分配机制。完善面向“三农”,探索具有高等农业院校鲜明特色的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激励制度。根据各高等农业院校的实情,尽快修订完善各院校的科技奖励办法,尽可能加大对科技项目的奖励力度。通过“以奖代补”方式,补充农业科技项目经费,为科研人员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研究提供保障。完善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加大科技业绩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中的比重;支持并鼓励采取股权奖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对农业科研项目成果给予奖励,以提高农业科研人员收入,激发农业科研人员科研积极性。

4.加大提升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平台建设。高等农业院校要重点围绕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区域农林产业链布局部署的创新链以及优势资源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构建具有农林特色和优势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并积极探索协同机制,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的效益。坚持开放共享的理念,推动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对外开放、交流合作,以及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协调发展。

5.加强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管理团队建设。一是要重视科研管理人才的建设。科研管理部门虽然是行政服务部门,但它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所需要协调、管理的事务比较繁杂,因此,需要具有较强综合素养、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才能胜任科研管理工作。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在选拔科研管理人员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他们的个人素质水平和管理能力,将具有国际视野、业务能力强的人员选拔到科研管理队伍中。同时,对于优秀的科研管理人员要大胆提拔任用。二是要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应列入高等农业院校各种人才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订系统的科研管理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和业务水平。

(三)创新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

一是构建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等农业院校科技项目成果推广体系。要健全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加强向社会和农业企業宣传展示和推广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成果。同时,要加强与科技中介机构的合作,加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创新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等农业院校科技项目成果转化机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的优势和作用,把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放在高等农业院校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以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推广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主要服务内容,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主要目标,构建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体系,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高等农业院校科技项目成果转化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宁.如何构建创新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7,(3).

[2]鲁柏祥.基于知识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D].杭州:浙江大学,2007.

[3]张海彬,毛卫华.新时期农业院校科研工作浅议[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S1).

[4]黄晓琼,陆玉梅.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3).

[5]朱金龙.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J].江苏X科技信息,2017,(11).

[6]李双群,靳玲品.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成果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6,(5).

[7]吴大勇,王铁军,陈江春.新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8]刘林.高校科研管理问题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7,(10).

[9]洪美芬.浅谈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有效激励[J].儿童发展研究,2015,(4).

[10]许宏艳,岳世良,李晓航,等.论高校科研管理决策力和执行力的实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0).

猜你喜欢
科研管理创新
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论民办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