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榕 何国松 韩冰华 刘彦文 周霞
摘要:开展茶叶种植适宜性评价是选择合适的茶叶种植地的首要任务。以赤壁市为研究区域,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类、土壤、降水、气温、积温8个评价因子,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基于GIS技术,采用加权叠加法对评价因子进行综合性分析,将茶叶种植适宜性结果分为4个等级。结果表明:最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茶树种植的面积分别为1680.04hm2,23970.88hm2,101044.88hm2,46504.2hm2,分别占评价面积的0.97%,13.84%,58.34%,26.85%。最后,为赤壁市茶叶种植选址提出适当的建议,对充分发挥赤壁市茶叶种植资源优势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GIS;适宜性分析;赤壁市;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9)12-0045-04
1概述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各地纷纷制定相关发展规划鼓励茶叶种植。赤壁市是全国茶叶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的示范县市,产业规模大,品牌效益较咸宁市其他县市更好。在发展的同时出现一些问题,为追求效益而盲目扩张大宗茶的种植面积,忽视茶叶质量,忽视良种茶叶的培育。如何选择合适的茶叶种植地,尤其是优质茶的选址,成为了赤壁市茶叶种植的首要任务。
国内一些学者针对气候、土壤和地形等因素对茶叶种植的适宜性进行研究,为优化茶叶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赤壁市为研究区域,基于GI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土壤、气象、DEM等茶叶生长的关键基础数据,选取8个评价因子,确定各因子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为赤壁市茶叶种植规划提供依据,对茶叶种植综合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2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东经113°32'-114°13,北纬29°28'-29°55。东接咸安区,南交崇阳县,西隔蟠河与湖南临湘市相邻,东北连嘉鱼县,西北与洪湖市隔江相望。素有湖北的“南大门”之称。赤壁市总土地面积为1732平方千米。现辖9个镇、1个乡、3个办事处、1个农业开发区、3个国有农、林、茶场。总人口于2014年统计为54.7万人。
赤壁市地形自西南向东南一带偏高,西北到东北一带略低,形成自南向北倾斜,山地、丘陵、岗埠、平原、湖泊依次排列,构成“六山两水两分田”。南部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中部为丘陵地带,北部长江沿岸地区为海拔50米左右的冲积平原。赤壁市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在16℃左右,降雨充沛,历年年均降雨量为1604毫米。适宜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得赤壁市成为茶叶种植大市。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13.3万亩,茶叶年产量3.1万吨。全市茶产业链产值21亿元,位居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县市第10位。其中,砖茶销售市场占全国近35%的份额。
2.2数据来源
DEM数据是全球空间分辨率为30米的数字高程数据产品,利用ASTER GDEM第一版本的数据进行加工得来。数据来源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http://http://srtm.csi.cgiar.org/SELECTION/inputCoord.asp)
气候数据包括年平均气温、≥10℃年均积温、年平均降雨等数据信息。气象数据来源于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http://www.data.ac.cn/)
土壤数据由GLC2000项目开发的基于SPOT4遥感数据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的中国子集部分。土壤数据来源于diva地理信息系统网站(http://www.diva-gis.org)
2.3研究方法
收集地形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等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根据因子选取原则和赤壁市茶叶种植的实际状况,选取适合茶叶种植的主要评价因子以及确立评价因子权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各因子进行评价分析,并进一步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得出赤壁市茶叶种植适宜性分布图。
3赤壁市茶叶种植适宜性评价分析
3.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评价因子选取原则(可操作性、主导因子和综合性),从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土地条件三个方面考虑,选取高程、坡度、坡向、降水、气温、积温、地类、土壤8个因子作为主要评价因子。采用专家打分法,由专家对评价因子的权重进行概率估计。经过多轮打分后,得到8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如表1所示,構建赤壁市茶叶种植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3.2单因子评价
3.2.1高程因子分析
茶叶种植技术资料表明,大部分高山名茶的海拔均在400-700米之间。超过800米,茶叶生长会因低温而受限。基于赤壁市的海拔状况,可以不考虑高海拔限制给茶叶带来冻害的问题。以ArcGIS软件为平台,采用赤壁市DEM图,将高程分为四个等级:3~100米、100~200米、200~400米、400~700米。其中,400~700米地区为最适宜地区,分布在赤壁市东南部的随阳镇、竹山镇一带,沿赤壁市南一带也有零星分布,可作为优质茶的种植地。200~400米地区为较适宜地区,分布在陆水以东的整个赤壁市东南部及南部一带。3-100米地区为不适宜地区,100-200米地区为较不适宜地区。3~200米地区分布较广,占整个市的3/4。
3.2.2坡度因子分析
茶叶种植技术资料表明,茶树的种植与坡度关系密切。8。以下的缓坡土壤侵蚀的程度小,易于水土保持,可广建茶园;15°~25°的中坡,侵蚀作用不大,可进行梯级茶园的建设;25°以上的陡坡区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差,遇到暴雨则会形成强烈的冲刷作用,不利于优质茶叶的种植。采用赤壁市DEM图,利用ArcGIS软件坡度工具生成赤壁市坡度图。将坡度分为五个等级:0~8°、8~15°、15~25°、25~35°、35~60°。其中,0~8°地区为最适宜地区,分布范围较广,赤壁市东中西部均有较多分布,可作为优质茶的种植地。8-15°和15~25°地区为较适宜地区,分布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山群及中部丘陵附近一带。25~35°地区为较不适宜地区。35~60°地区为不适宜地区,集中在赤壁东南及南部一带。
3.2.3坡向因子分析
茶叶受光照影响强烈,所以也要考虑坡向的影响。北半球的南坡光照充足,但长期的阳光直射,会直接导致酚类物质和叶绿素的氧化;而北坡和偏北坡光照相对较少,使茶叶缺乏足够的热量,茶多酚含量偏低。两种坡向均会影响茶叶品质。偏南坡既不会有长时间直射,也不会缺少光照,所以优先考虑该坡向为优质茶的最佳种植区。采用赤壁市DEM图,利用ArcGIS软件坡向工具生成赤壁市坡向图。将坡向划分为8个等级:北坡、东北坡、东坡、东南坡、南坡、西南坡、西坡、西北坡(不考虑无坡向的平坡和重复的北坡)。将东南坡和西南坡视为偏南坡,除了在黄盖湖、西凉湖及陆水湖等地区没有分布,赤壁市内均有分布。偏南坡为最适宜地区,南坡为较适宜地区,东坡、西坡、偏北坡为较不适宜地区,北坡为不适宜地区。
3.2.4地类因子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对茶叶的种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园地可规划用来建设专门的茶产业园,而未利用地经过适当地平整和修复后,也有可能成茶叶种植区。在茶叶种植选址中,林地、耕地受人为因素影响难以被开发利用,湖泊则无法利用。所以林地、耕地及湖泊等不能被用来作为茶叶种植地。
对GLC2000项目中中国片区lucc图进行地图配准,用掩膜工具进行裁剪,获取赤壁市土地覆盖类型图。将地类划分为六个等级:旱地、园地、林地、未利用地、水田、湖泊。园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占13.9%和0.6%,分布于东部的陆水河与黄盖湖之间的平原地区,西部有零散分布。这两种地类分布区可作为优质茶种植区。旱地约占26.9%,沿着省道217、国道107及京港澳高速呈条带状分布,可能是早期为了建设发展而占用部分旱地作为道路用地。水田主要分布在三大湖泊附近,约占10.3%。林地面积较广,中南部的低山群和南部的高山地沿线分布密集。园地和未利用地为最适宜地区,林地为较不适宜地区,旱地、水田、湖泊为不适宜地区。
3.2.5土壤因子分析
茶叶种植技术资料表明,茶树生长要求酸性的土壤条件,最适宜的pH值为4.5-5.5。由于pH值数据难以收集,所以用土壤因子替代。红壤呈酸性,表土与心土pH值为5.0-5.5,底土pH值为4.0,符合茶叶生长对pH值的要求。对赤壁市土壤图进行分类划级,突出红壤部分。将土壤图划分为三个等级:水稻土、红壤、潮土及水域。红壤为最适宜地区,分布广泛,集中在赤壁市中部及东南部。水稻土、潮土及水域为不适宜地区,潮土分布在黄盖湖、陆水、西凉湖等赤壁市境内大小水域周边,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水域周边的平原区域。
3.2.6降水气温因子分析
茶叶种植资料表明,一般茶区的年降水量在1150~1400毫米,年均气温在13°C以上。由于茶叶喜温喜湿,所以在一定范围内,温度高降水多湿度大的地区更适宜茶叶种植。受数据条件限制,选择赤壁市周边城市武汉、仙桃、嘉鱼、黄石、洪湖、崇阳等地作为气象站点。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到赤壁市的年均降水图和气温图,并进行分类划级。将降水量划分为两个等级:1350~1400毫米、1400~1490毫米。以黄盖湖南与西凉湖南的连线为界,以南雨量较多,可作为优质茶的种植地。将均温划分为两个等级:16%~16.5°C、16.5°C-17°C。以陆水为界,东部年均温相对较高,更利于茶叶生长。
3.2.7积温因子分析
资料表明,以≥10℃积温作为考察指标能反映茶叶种植对热量的要求。在有水分供应的条件下,≥10℃的年活动积温越高,采茶次数越多,产量越高。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到赤壁市年均积温分布图。将积温划分为三个等级:5200~5250°、5250~5350°、5350-5400°。以双石水库和杨家山的连线为界,以东的赤壁市东南部地区积温最高。积温5200~5250°区分布在西凉湖以西、陆水以东的赤壁市中偏北地区。而积温较高区占赤壁市面积的2/3,分布较广。虽然市内年均积温均在4500℃~5500℃,差距不大,大部分地区都满足茶叶生长所需的积温条件,但茶叶种植对积温的要求是越高越好。因此,5350~5400°地区为最适宜地区。5200~5250°、5250~5350°地区为较适宜地区。
3.3赤壁市茶叶种植适宜性综合评价
在考虑权重的基础上,对各个因子进行评价计算,最后叠加分析基本表达形式可以用式(1)表示:
S=∑WiXi(1)
S是适宜性等级,xi为变量值,wi为权重,i=l,2,3,……n。
在AreGIS平台上,运用加权叠加工具给各个因子分配合适的权重值,调整适宜程度,得出赤壁市茶叶种植适宜性分布图,如图1所示。
将赤壁市茶叶种植适宜性分布图划分为四类:最适宜区、较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不适宜区。
(1)最适宜区
最适宜种植茶叶的地区较少,面积约1680.04公顷,仅占赤壁市的0.97%,主要分布于赤壁市东南部随阳镇及星星竹海以西一带。这些地方高程均在400米左右,坡向为偏南坡,坡度在15°以下,年均气温16.5°C以上、年均降水約为1450毫米、积温5350℃左右。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皆为最佳,所以非常利于茶叶生长需要和茶叶品质的形成。可以在此形成局部规模化的生产,栽培优质的高山茶叶和有机茶叶。
(2)较适宜区
较适宜种植茶叶的地区面积约23970.88公顷,占13.84%,分布分散。西部主要分布在黄盖湖以北以东的平原地带、柳山镇一带;东部呈间断的带状分布于沿京港澳高速附近地区;东南在星星竹海以西、陆水湖以东一带分布较多。这些地方的高程在200米左右,坡向不一,坡度在35。以下,气温降水积温较适宜。由于较适宜区与大部分园地位置相重合,可以推断园地的绝大部分地区是满足茶叶种植条件的。可以在此修建大规模的茶园,通过发展技术、改良因子等措施改善茶叶的种植。
(3)较不适宜区
较不适宜种植茶叶的地区最广,约101044.88公顷,占58.34%。整个赤壁市境内均有分布。通过对比地类图与适宜性分布图可以看出,较不适宜区与林地和耕地范围相吻合。这些地方受高程、气象等因子影响不大,符合大部分自然种植条件。但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耕地和林地的开发要求极为严格,难以被开发用于茶叶种植。
(4)不适宜区
不适宜种植茶叶的地区约46504.2公顷,占26.85%。集中分布于西北部的黄盖湖片区、东北部的西凉湖片区及中南部的河流湖泊区。受地类影响最大,说明湖泊与耕地是限制性因子。在规划和选址过程中尽量避免在这些地方种植茶叶。
4讨论
针对茶叶种植布局提出建议:(1)充分发挥赤壁市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条件,合理选择茶叶种植区。对于较少的最适宜区,由于附近开发程度小,自然生态条件较好,在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可以进行优质茶叶的种植。(2)较适宜区占赤壁市面积广,主要受地类影响较大。较适宜区大部分与园地分布相吻合,可考虑通过进行局部土地修复或平整,对小气候的改善使其更适宜茶叶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