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云云,程向阳,许彤彤
(阜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在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宏伟战略引导及我国创业型经济大潮的激励下,农民作为乡村主体人员踊跃加入到创业队伍中。实践证明,农民创业是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于农村改革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目前农民创业已经步入由少数“能人”创业到激发“全民创业”阶段,到2017年底,返乡创业创新人员达740万人,农村本地非农自营人员3140 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 万家,新型职业农民1400 万人[1]。在政府优惠政策指导、产业(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农民自身社会资本积累下,乡村农民创业更是新时代下实现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农民生活富裕的有效抓手。本文在梳理农民创业研究文献和创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皖北地区4 个典型创业案例进行探索性研究,旨在探析“互联网+”如何更好地助力农民创业,考察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农民创业模式,以更好地帮助农民在“互联网+双创”时代背景下选择更好的创业模式,减少创业障碍,提高创业成功率。
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农民创业备受学术界与实践界关注,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伴随对创业关注度的提高,有关创业理论基础与创业模式研究文献也越来越多,典型创业模型有Timmons 动态平衡模型、Gartner 四维度创业模型、Wickham 成长创业模型、Christian 互动创业模型等。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剖析创业过程的关键要素,并就这些要素之间动态关系及协调发展提出独特视角的见解,对于了解创业过程关键维度,指导创业者选择合适的创业模式,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经典创业模型理论研究总结出创业模式是在事业动态发展过程中创业者结合创业环境对创业机会与资源的识别与开发过程。中国创业模式大致经历了从“草根创业(1978年以后)→精英创业(1992年以后)→互联网创业(上世纪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的演进过程[2],形成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以创新创业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创业型经济发展方式。伴随“双创”时代到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创业活动及创业模式进行多维度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见解。Cannon依据创业活动盈利状况将创业分为慈善事业创业、社会企业创业和公民创业。姚毓春等人从创业主体、情境、领域和环境四个维度将大学生创业模式分为积累演进、连锁复制、分化拓展、技术风险等六种模式[3]。通过查阅众多创业模式文献发现,目前创业模式研究主要针对企业组织及大学生创业形为,较少针对农民这一独特研究群体或者研究对象的,鉴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民群体创业队伍的扩大,探讨农民创业模式对于农民成功创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农民创业模式是在近代创业型时代经济背景下,以农民为创业主体,针对农村特有资源、自身知识技能等开展创业活动,并在创业过程中针对不同资源采取不同组合方式。创业模式的选择是农民创业的起点,对于农民创业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学术界对于农民创业模式的研究体现时代对于农民创业的重视,其理论研究成果对农民创业实践指导意义重大。
伴随农民创业实践发展深入,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针对农民创业模式进行研究。王燕就创业环境从社会嵌入视角将农民创业模式分为资源型创业、机会型创业和创业者型创业,并基于社会动态环境,提出农民创业进阶模式即匮乏模式、积累模式、成熟模式[4],此研究得出农民在创业模式选择时应结合事业发展阶段选择不同模式。刘美玉等则在分析创业动机基础上,就创业资源与创业机会衍生出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两种模式[5],并指出生存型创业是当代互联网+时代下农民创业的主导范式。同时刘志阳等提出资源驱动型模式与经验驱动型模式,并认为总体上经验驱动型模式下的创业绩效更好[6]。吕慧明、汪独友依据行业标准就创业内容、行业角度将农民创业模式分为新型农业、现代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等五种模式,汪独友认为现代工业模式创业绩效最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农民创业模式选择具有参照意义[7][8]。
上述针对农民创业模式的文献,主要从乡村创业环境、乡村特有资源、农民创业动机等视角对农民创业模式进行研究,少有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对农民创业模式进行的研究。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思维冲击农民传统思维情形下,研究农民如何更好地借助“互联网+资源驱动”以及“互联网+平台助推”的助力作用,利用自身知识技能、资源重组合并、乡村特色优势、创业模范学习方式进行创业实践具有实践意义。
基于多渠道数据来源,利用现代统计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从中选取有典型代表性的若干个体开展充足的、实证性的分析研究,找出规律,给出结论,形成了基于互联网+的农民创业模式研究的自身特色。
2018年1 至4月间,调研团队在安徽省皖北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四百多位农民创业者,积累大量关于农民创业的案例。调研样本分别来自皖北地区不同县市,依据创业成功、信息详实和了解充分的原则,选取4 个目标案例:贺杰,男,界首“讯立达”创业实践;潘俊海,男,阜阳“粒上皇”创业实践;张心梅,女,淮南焦岗湖“大闸蟹”创业实践;姬南阳,男,手工饰品加工厂创业实践。以上4 位创业者兼具年龄与性别差异特点,且在创业过程中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创业类型,具有代表性。
创新创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农村物质与社会经济潜能情境下,如区域位置、社会资本、商业网络、基础产业、山水风光等乡村特色资源是未来乡村创业的希望所在。在“互联网+双创”时代,农民创业热情高涨,如何在鼓励与帮助农民利用乡村特色资源创业基础上植入“互联网+”平台,实现乡村既有资源最佳配置状态与互联网时代优势最佳利用是未来农民创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典型农民创业案例与创业研究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农民创业存在以下4 种模式:知识技能型创业、资源合并型创业、特色利用型创业和模范学习型创业。
知识技能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尤其在“互联网+双创”时代背景下,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和发挥。知识技能型创业模式是在“互联网+”思维冲击下,农民创业者以知识技能为依托,以外出打工、自我学习、政府专项培训等途径累积的专业技能与专项知识为基础,展开创业的一种模式。伴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发生翻天覆的变化,乡村居民逐渐放弃小农经营,外出务工农民结合打工掌握的行业技术、市场前景与管理经验等有利于创业的关键技能要素后,开始返乡自主创业。
典型案例一:贺杰,界首市任寨乡人,电气工程师、国家二级技师,迅立达电梯创始人。1991年外出到广东中山无线电总厂担任技术员,在学到扎实的专业技能后,于2013年回乡创业,创办界首市迅立达电梯有限公司。一直以来,贺杰都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研发与应用,专门聘请电梯专业工程师,组建技术团队,同时与高校和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发出“智能语音控制电梯”等专利与新型实用专利技术,2015年技术研发部被阜阳市命名为“贺杰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公司主要生产乘客电梯、货梯、立体车库等产品,其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畅销全国,并远销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
案例启迪:贺杰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利用自身知识技能开启创业道路,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巩固更新知识技能体系;其次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扩大经营范围,使产品走出家乡,走向全国、全世界,知识技能型模式得以体现。
资源合并型创业模式遵循当地资源重组为主导,以产品深度加工为依托,顾客需求第一原则。该模式依托当地资源,产品生产、加工于当地为盈利突破口,其整合当地资源,并辐射地区其他产业发展,统一包揽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创业过程中注重其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形成在当地资源利用基础上,合理最大化实现资源重组,激发资源合并效应的产业体系。在创业过程中,资源合并既能挖掘当地资源形成优势资源组合,又能提高当地资源利用率,实现农村产业发展。
典型案例二:潘俊海,颍泉区苏屯乡大刘行政村人,一直在炒货店打工的他,于2013年返乡创办安徽华民食品有限公司——集研发、生产、加工、物流一体的板栗生产基地。潘俊海借助阜阳土地与气候等自然资源大面积种植板栗,同时对板栗进行仓储、冷藏、筛选和深加工,打造“粒上皇”品牌,深受阜阳当地居民喜爱。借助阜阳人口红利,华民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加工与销售成本均低于全国其他地区,以成本优势实现盈利。除开发板栗业务,粒上皇还经营其他炒货、干果、奶茶等系列休闲食品,实现资源重组利用。潘俊海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全国线上销售,同时发往全国各地的“粒上皇”直营店线下销售,年产能达到1 万吨,带动800 多名劳动力就业。
案例启迪:潘俊海不囿于传统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进行资源再造与整合,借助家乡众多资源优势,依托当地人力、物力解决生产与销售难题,同时通过互联网途径实现产业全国扩展。其成功模式启示其他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注重家乡即有资源重组合并利用。
这一模式主要是通过制定科学可行的特色开发和生态规划,依托农村整体风情,既充分利用农村特色又在生态平衡中找到创业机会,选取市场前景较好的生态产业,在创业与农村发展中构建良好的互动机制。该模式的创业者通过发掘农村特有资源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开发相关产业发展,其体现的是一种创新的资源挖掘利用与拓展方式。主要包括利用本地区独有自然景观、特色动植物,开展乡村旅游,以及高附加值的养殖业等创业项目。
案例三:6 万亩天然湖泊、水质优良的焦岗湖,盛产螃蟹,且个大、肚白、肉鲜、蟹黄香嫩,焦岗湖美食旅游和水产市场日渐火热。张心梅,安徽省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焦岗湖渔民,借助于焦岗湖景区特色优势,于2014年开始创业,主要销售焦岗湖大闸蟹,伴随盈利增长,她扩大经营范围,开始售卖青虾、鳜鱼等主要水产品以及人工饲养的大雁、咸鸭蛋、芡实与菱角等焦岗湖景区特色食品。现在张心梅经营范围已经扩展到三家门面,并在景区旁经营一家饭店,而且伴随生意规模与销量增长,张心梅在经营过程中主动学习互联网知识,并在家人帮助下进行网上淘宝与微信平台销售,实现销量激增。
案例启迪:发掘利用焦岗湖天然优势是张心梅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该类创业模式对知识技能与网络运用能力要求不高,是当下许多农民创业均可复制的一种简单模式,即识别当地自然特色优势,挖掘创业价值,开启创业活动。
模范学习型创业模式指农民创业者依托本地资源条件,引进或移植外部成功经营组织模式并使之嵌入本地资源关系网络,成为融合外部优势和本地特色的新型创业模式[9]。这一模式充分体现在“互联网+”思维冲击下,农民开始主动思考身边创业机会、学习互联网知识,摒弃小农经营理念,跳脱传统以家庭主要成员为依托的家庭经营制,学习城镇企业与工厂组织模式。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各地区政府都在建设的创业/产业园区,正是为模范学习型创业者营造良好的社会与人文创业氛围,搭建更为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典型案例是来自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的姬南阳模范学习创业实践。
案例四:“没有浙江打工经历与政府创业培训就没有今天的我。”这是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农民姬南阳说的第一句话。2009年姬南阳外出到浙江义乌饰品加工厂打工并熟练掌握窗帘制作工艺。在交谈中,让其深有感触的是江浙地带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浙江省众多乡村因电商发展实现富裕。姬南阳以浙江窗帘加工厂作为经营榜样,模仿其工厂运作模式与窗帘生产方式,并运用政府SYB 培训班学到的互联网知识,借助家乡创业扶持政策利用乡村闲置人员创办加工厂,并在后期请教互联网技术人员开辟网上销售新途径,开始全新创业道路。
案例启迪:创业榜样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姬南阳结合家乡现状,模仿浙江工厂生产运作模式,并通过互联网学习管理与销售理念,实现创业,是模范学习型创业模式的成功运用。
截止到2017年底,中国农村网民突破两亿[1],互联网开始走近乡村,其关联世界、知识无限的特性使得乡村农民可以与外界世界接轨,并响应政府号召,利用乡村特色与自身技能开启创业道路,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活富裕。通过对皖北地区农民创业典型案例分析,得出在“互联网+资源驱动”与“互联网+平台助推”两种推力下农民成功创业内外部关键要素,通过分析挖掘出的关键要素,对于其他农民创业者具有借鉴意义,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互联网+农民创业案例关键要素分析
由经典创业模型与农民创业模式等理论研究,并对比案例分析4 位农民在“互联网+资源驱动”和“互联网+平台助推”内外作用下实现成功创业的关键要素,形成互联网+农民创业模式机制,反映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在农民创业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在“互联网+双创”时代下,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环境带动、资金救助和人才培养等方式助力农民创业,推动乡村经济基础、产业基础逐渐完善,使得农民在社会鼓励创业氛围下努力提升知识技能等个体特征、学习互联网思维、积累创业经济资本,同时在政府政策扶持下识别并抓住创业机遇、重组并合并资源,借助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分别形成“互联网+资源驱动”内力助推作用与“互联网+平台助推”外力拉动效应。在内力驱动与外力拉动双重作用下,农民创业者更能准确识别创业内外部关键要素并结合乡村特色与周边资源选择恰当的创业模式,助力创业成功,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活富裕,具体见图1所示。
图1 基于互联网+农民创业机制
在皖北地区调研的基础上,以案例分析方式研究基于互联网+农民创业模式。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时代思维冲击、影响、改变乡村农民的传统观念,一种助力农民创业的平台工具,提出互联网+助力农民创业的内部关键要素:个体特征、网络意识、社会环境、经济资本,外部关键要素:机会识别、政策扶持、资源重组、网络利用。针对这些创业内外部关键要素,依据农民创业内容和创业过程中资源利用方式,并结合农民创业模式、实现机制将皖北地区基于互联网+的农民创业模式分为知识技能型、资源合并型、特色利用型、模范学习型等4 种模式。该结论不仅对农民创业模式理论研究做出补充,也对农民创业模式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本研究对农民创业模式选择,创业成功率的提高具有如下启示:第一,培养农民创业意识与互联网思维。意识是行动先导,只有创新创业在农民内心生根发芽,才能够真正促推农民开展创业活动,实现乡村振兴。乡政府应鼓励农民开展双创活动,成立创新创业小组解答农民创业咨询;定期组织互联网创业知识学习课程,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与农民网络运用能力不成正比,定期课程学习能切实帮助农民将互联网平台植入创业活动。第二,加强政府有效引导与创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当地居民依托区域特色选择创业方向与模式,实现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与创业模式相契合,减少创业阻力,助力创业成功。第三,搭建农民创业交流平台,加强创业者之间信息交流以便相互学习沟通与经验分享,避免走入创业误区。第四、识别并利用身边优势资源,创业活动是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利用,政府通过抓政策、育主体、建机制、搭平台、搞服务,为农村双创提供良好环境,农民创业者应结合自身与乡村优势大胆开展创业活动。第五,选择恰当的创业模式。本研究提出的四种创业模式不是孤立、单一的,在完整的创业过程中单一模式贯穿始终往往缺乏灵活性与实践性,应结合创业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创业模式,以保证创业模式的适用性与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