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牛鼻子” 唱响富民歌
——铜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研与思考

2019-07-15 09:17徐军瑞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委办公室
江苏农村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铜山牛鼻子全区

徐军瑞/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委办公室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作为农业大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下,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个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做好农业强区大文章,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市场化服务、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唱响了产业兴旺富民歌。

“五个三”为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铜山深入实施“五个三”举措,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率先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力打好“三张产业牌”。精准把脉全区农业产业结构、土地资源、区位条件、发展水平等资源禀赋差异,明确把做优传统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全力打好“三张产业牌”。一是做优传统产业。以“天天要吃、人人要吃、餐餐要吃”的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水稻、小麦、蔬菜、果树、禽蛋、奶牛等传统种养业。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90万亩、综合产能稳定在80万吨以上,蔬菜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80万吨以上,果树面积发展到19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43%。二是做强特色产业。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培育“444”工程,即培育壮大南部设施蔬菜、西北部设施果蔬、沿河湖地区优质稻麦和丘陵山区高效园艺“四大产业板块”;培育壮大优质稻麦、设施蔬菜、中高档食用菌、应时鲜果“四大产业集群”;培育建立米袋子、面案子、菜篮子、果盘子“四大产业融合体”。三是做大新兴产业。以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抓手,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积极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旅游+现代农业”新模式,扩大发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综合效益。全区建成20个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村、316个休闲农业观光点,2018年新增网店和微店1100多家,网上农产品销售达12.9亿元。

重点培育“三大主力军”。围绕破解“结构怎么调”“土地怎么种”等问题,铜山区着力在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三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以经营集约化、产业链条化、产品绿色化为方向,大力发展原产地初加工,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开展商品化处理,重点打造粮油、蔬菜、牛奶等全链条精深加工,让农民在加工产业链条初端直接收益。大力实施加工龙头企业“排头兵”培育工程,分产业筛选排名前3位的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将其培育成为十亿、百亿级龙头企业。目前全区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是徐州市最多的县区。二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开展“五好”示范创建,不断提高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规范化水平。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更好地发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目前全区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800家,家庭农场总数1320个、经营面积20万亩;全区种植业土地规模经营占比达到65%以上,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到89%,奶牛、蛋禽、肉禽规模养殖比例接近100%。三是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聚焦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等现实难题,通过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把政府支持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千家万户结合起来,引导各类服务组织按照社会化分工,各司其职,专业协作,发展农资供应、生产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开展苗种培育、作物收割、秸秆还田、粮食烘干等订单式社会化服务,全区粮食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蔬菜林果等设施农业生产正在加快推行机器换人。

聚力建设“三级农业园”。坚持园区示范带动,有效引导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上台阶。一是抓好区级示范园建设。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抓手,做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平台载体,在园区核心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展示馆、农(文)旅融合展示馆、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等,实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高标准提升整体形象,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树立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抓好镇级精品园建设。大力打造黄河故道现代农业产业带,加快果品、花卉、中草药、休闲、体验、餐饮、民宿等产业集聚,真正把产业带变成观光带、旅游带和富民带。集中力量相继建成了壹优中草药园、悠然农庄采摘园、咏春牡丹园、黄西生态园、台上草莓园、店西猕猴桃园、宫品优质梨园、红日葡萄园等30个特色鲜明、品质高端、带动力强、示范性好的镇级现代农业精品园。三是抓好村级特色园建设。围绕产业富民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多渠道争取国家和省试点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积极推广“园区+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种养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多方精准发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推进村级产业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初步建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园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动新格局。

精心下好“三步品牌棋”。大力实施质量品牌驱动战略,坚持走“绿色打底、质量筑基、品牌增效”的品牌强农之路。一是推进优质农产品品牌化。坚持品牌强农,聚焦农产品品牌“小、散、弱”问题,大力实施“铜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的原则,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产品,培育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一批企业品牌、精炼一批产品品牌。目前,全区有“维维”豆奶、“华升”面粉等一批国家和省级著名农产品品牌,有19家主体入选江苏农产品品牌目录,占全市的40%。二是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坚持质量兴农,逐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将农业标准化融入到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使用、农产品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督促经营主体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全面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销地准入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按照上海标准,全区建成4个上海蔬菜(果品)外延基地,建成高标准农田83万亩,完成了303个村级益农信息社建设,实现全覆盖。三是推进生产环境生态化。坚持绿色兴农,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全面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逐步实现农药使用零增长。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率达88%。2018年启动史上最严环保治理责任制,强力实施钢铁、化工、水泥和玻璃四大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关闭“散乱污”企业2212家,治理黑臭河道44公里。

铜山汉王花海

着力解决“三个关键点”。在发展富民兴村产业的考卷上,铜山区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深入系统研究,着力解决好“人、地、钱”的制约问题。一是培养造就“一懂两爱”人才队伍。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实施基层组织振兴“四强四促”工程。积极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大力实施现代农民选育工程、新乡贤返乡工程,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培养造就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深入实施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工程,打造精准服务现代职业农民新路径,每年开展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次以上。二是充分释放土地利用效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调整更多建设用地指标,拓展城乡发展空间。不断完善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土地指标用于保障乡村产业发展新增用地需求。三是统筹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做好资金整合文章,按照“统筹安排、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集中投入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形成拳头效应。完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区级以上财政每年投入农业农村重点工程资金均在8亿元以上。做好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文章,充分用足用好扶贫小额贷款等政策性普惠金融资金,支持地方金融机构探索开发面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政银保合作贷、农业保险贷等创新型贷款,全区金融机构每年投入农业发展贷款金额达10亿元以上。

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

产业兴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主引擎”、保障基层和谐稳定的“压舱石”。铜山区紧紧围绕“5句话、20字”总要求,强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好产业兴旺这一“标志性战役”。经过持续发力和强力推进,已基本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带、面上全覆盖”的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

提升农业综合水平。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铜山区农产品走进了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成为上海市首批蔬菜和果品外延基地。全区设施农业占比突破43%,呈现出向规模化、高效化、特色化、园区化、精品化、信息化、绿色化加速发展的喜人态势。先后获批首批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荣获“中国蔬菜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全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等荣誉。

加快富民增收步伐。探索推行“股田制”“全程托管”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利益联结新机制,促进了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拓宽了“两个增收”路径。刘集天观葡萄生产基地带动周边果品基地1000多亩,农户亩均增收近万元;郑集润嘉公司推行“五统一”管理标准,蔬菜走进了英国、韩国、日本超市,带动3000多名农户年增收6000元;10个经济薄弱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制,均实现年集体增收20万元以上。2018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全区行政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超过80万元。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通过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增加了产业综合效益,还美化了农村田园风光,带动了乡村旅游,涌现了汉王黄集花田花海、刘集伊庄葡萄长廊、吕梁马集满山杏花等一批休闲农业“网红”景点,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提升、万户集中居住”工程,农村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转身,真正成为农民宜居的家园、市民向往的田园。

集聚镇村发展后劲。全新的产业格局、优惠的扶持政策、优越的区位条件,使铜山成为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的“强磁场”。今年以来,已有10多家全国农业行业领军企业主动到铜山洽谈投资,2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完成签约,1000多位乡土人才回乡创业就业,10亿多元社会资本投入铜山乡村振兴。汉王镇南望村、紫山村等一批特色田园乡村正逐步完善,乡村新型服务业、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后发优势不断显现,镇村新一轮经济增长极正在加速形成。

“四个坚持”谱写产业兴旺新篇章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实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是现代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总结铜山经验、着眼徐州实际,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篇章,应重点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规划引领,不走错路、少走弯路。铜山实践表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前提和保证。铜山从顶层设计入手,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铜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了现代农业“一带三区二十园”产业发展规划,为各镇和涉农街道发展现代农业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抓手。通过规划引领,系统推进,铜山区已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苏台农业合作创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标志性现代农业园区的县区。

坚持项目带动,振兴有力、成效明显。小打小闹不是现代农业,规模发展才能产生聚变效应。铜山实践表明,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应按照规模化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规模经营。铜山区聚集优势资源打造形成的现代农业四大产业板块、四大产业集群和四大产业融合体,对全区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区委、区政府把农业招商和工业招商放在同等位置,按照工业化的理念,每年推进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每年都招引一批社会资本来铜发展现代农业。目前,仅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企业就达40家,年产值达到30多亿元。

坚持质量兴农,强基固本、持续发展。铜山实践表明,质量是兴农之基。为确保农产品质量稳中有升,铜山区从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推进:推进农业标准化,把优质产出来;加强执法监管,把安全管出来;强化要素集成,让产业强起来。彻底解决农兽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非法添加、滥用乱用等问题。全区上海蔬菜外延基地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全覆盖,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增长贡献率达到65%以上,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43%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以上,农业物联网技术运用比例达到31%以上。

坚持品牌强农,提升效益、增加收入。铜山的实践表明,品牌就是效益。走品牌强农之路,可以使农民更多分享品牌溢价收益。铜山大力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将品牌建设与“一带三区二十园”建设紧密结合,建立健全激励保护机制,严厉打击假冒行为,发动媒体大力推介优质品牌,持续办好上海江桥市场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品鉴会,把维维、华升、天观、苏牛、润嘉等一批“名特优”品牌树了起来、推了出去。天观葡萄在上海市场每斤卖到130元,进入了人民大会堂成为国宴水果,有效提升了铜山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猜你喜欢
铜山牛鼻子全区
奇怪的牛鼻子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牵好“牛鼻子”
让乡村小学生科学素养落地生根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小学科技教育掠影
两类公司改革已成为国企改革牛鼻子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实然和使然
“黄岩工作法”牵住乡村振兴“牛鼻子”
系统论视域下学校体育整体发展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