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瑞锋
张女士最近喜得贵子,得知这一消息后,老家的婆婆要来城里帮忙照看孙子。但婆婆感染乙肝病毒多年。张女士有这样的顾虑:婆婆的日常起居用具是否需要单独使用?如果同住,宝宝该如何防护?饮食、使用公共用品是否会传染?张女士还有个乙肝“大三阳”持续多年的表妹,关系亲近,但表妹并未对自己的身体太过上心,她是否该接受治疗?平时两姐妹经常一起吃饭,还有握手、拥抱等亲昵行为,自己有没有可能受到传染?
家有乙肝,如何和谐共处?针对张女士的困惑,我给出如下建议。
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图1)。“慢性乙肝”是它的子概念,特指肝脏不仅长期有病毒繁殖,且出现炎症和损伤,需抗病毒治疗。我国数亿民众感染乙肝病毒,但慢性乙肝患者仅占少数,大部分为病毒携带状态,肝脏没有炎症,亦无须治疗,所以,将“携带者”称作“乙肝患者”并不合适,但是,携带者在某个时间点可能转变成乙肝患者。不论是携带者还是乙肝患者,都可能传播病毒。老百姓很难辨析这些复杂的状态,所以,家人代为咨询是不够的,我们一般都动员感染者本人来做全面检查,明确所处的感染阶段,判断有无乙肝或肝硬化,是否需要治疗。若讳疾忌医,则不利于身体健康和控制病毒传播。
拿到检查结果(图2),婆婆表面抗原阳性,提示有病毒感染;但检测不到病毒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说明处于非活动性携带状态而并非乙肝。表妹则是表面抗原、e抗原均阳性(俗称“大三阳”),DNA亦为阳性,且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提示肝脏有损害,乙型肝炎的可能性大。
图1
图2
乙肝感染者应认识到,他们大多数终身携带病毒而不发病,和健康人一样生活,且能胜任各种工作;只有少部分感染者会发展为乙肝,但经积极治疗,病情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如果肝功能检查异常,可暂停工作在家休养,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待肝功能恢复正常,就又能恢复正常工作。只有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及时而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对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
乙肝疫苗接种计划的推广,使更多人获得了免疫力;各种研究也证实,乙肝病毒极少通过日常行为传播。因此,从2010年起,我国公民在入学、入职体检时,均不再进行乙肝检测;乙肝相关诊断也属个人隐私,不得泄露—此举体现了社会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理解,作为家人,更应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悲观的心态。
再者,现有药物可强效压制病毒,乙肝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最新一代药物研发也方兴未艾,不久的将来,乙肝可能被根治,所以更有理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饮食与普通人相比并无二致,要保持营养均衡。少食用油炸食品,易引起脂肪肝,且含致癌物质。忌高糖食物,易使血糖升高,多余糖分还会以脂肪的形式堆积,形成脂肪肝。切勿乱服保健品和中药,它们都无抗病毒疗效,且经肝脏代谢,徒增肝脏负担;此外,部分中药有肝毒性,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使病情雪上加霜。
烟酒都会助长病毒对肝脏的危害,酒精肝对乙肝病情是“火上浇油”。
保证睡眠时间,不熬夜,避免过度疲劳。
肥胖者更需加强锻炼,有助于减轻脂肪肝,推荐慢跑、快步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适量运动也能改善精神状态。
张女士的婆婆是病毒携带状态,无须治疗,但考虑其年纪较大,感染时间较长,其肝脏健康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半年左右检查一次,包括肝功、乙肝两对半和DNA、甲胎蛋白、腹部超声,有条件应做肝弹性检测,监控是否有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而张女士的表妹罹患乙肝的可能性大,若确诊则应尽快治疗,医生会根据她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治疗和随访方案。
很多人不敢和乙肝感染者相处,怕被传染。然而恐惧往往来自偏狭—事实上,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相对固定,易于防控。
乙肝病毒的传播媒介局限于血液和精液等。随着血液及血浆制品安全性的不断提高,如今输血和血制品不再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
医务人员、器官或干细胞移植患者、透析患者、静脉吸毒者、多皮肤或黏膜出血者、多性伴者等,他们频繁暴露于可能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精液,属高危人群。
母婴传播也是重要感染途径。但规范的防护,使传播概率已低于5%;尤其对于“小三阳”妈妈来说,传播概率基本为0。
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成员也属于高危人群之一,感染呈现家庭聚集的特点,究其原因,往往是家庭成员频繁而密切的接触,使微量病毒通过不易觉察的皮肤、黏膜破损入血而被播散。因此,家人之间不要混用剃须刀、牙刷、毛巾和浴巾等。
共餐乙肝病毒不通过消化道传播。国外报道,共餐没有被传染的风险。不过,欧美多为分餐制,而我国大部分家庭则没有分餐的习惯。并没有研究证明,我国这样的共餐模式会促进病毒播散,但出于个人卫生的考虑,我们还是提倡分餐制,可减少各种病原体通过食物传播。有些家庭为乙肝感染成员单独提供和洗涤餐具,这属于过度防护,并无必要。
哺乳乙肝病毒阳性母亲母乳中能检测到病毒DNA,但哺乳并不增加感染风险,母乳喂养好处多多,不应被限制。
日常接触拥抱、握手甚至接吻等行为,都被证实不会传播病毒。
咳嗽、打喷嚏乙肝病毒不会通过呼吸道传播。
蚊虫叮咬乙肝病毒也不属于虫媒病毒。
乙肝病毒虽然狡猾,但它有个致命弱点—可被人类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消灭。疫苗正是诱导人体产生防御性抗体的物质。
乙肝疫苗有效、安全,且诱导长久的免疫防线乙肝疫苗是人工合成的乙肝表面抗原,本身无传染性,可诱导机体产生表面抗体,阻止病毒入侵。受益于新生儿接种疫苗计划的推广,我国婴幼儿乙肝病毒感染率已低于1%。接种疫苗后除低热和局部肿痛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罕见。接种成功的标志之一为:表面抗体浓度>10国际单位/升。疫苗刺激产生的免疫反应可维持10多年,随后抗体逐渐减少甚至检测不到,但这不代表免疫力消失,所以,健康个体若接种疫苗成功,一般无须加强免疫。对家庭成员为乙肝病毒阳性的高危人群(譬如张女士,表面抗体为“阴性”),可再加强1针疫苗。
疫苗无或低应答者有5%~10%接种者不能产生足够强的免疫反应。除受疫苗的量、纯度、接种部位和接种方案影响以外,还与接种者免疫系统特性有关,重新接种能提高成功率。研究表明,即使疫苗接种看似不成功,遇到病毒入侵,同样能迅速产生免疫记忆反应。此外,健康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免疫系统本身足以防御病毒感染,所以,不必为没有疫苗应答而背负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