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与红螯螯虾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对比试验

2019-07-15 07:53何俊张宪中蒋造极蒋严罗绍华俞亚清
水产养殖 2019年7期
关键词:稻虾虾苗试验田

何俊 ,张宪中 ,蒋造极 ,蒋严 ,罗绍华 ,俞亚清

(1.无锡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江苏 无锡 214021;2.锡山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无锡 214101;3.锡山区锡北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 无锡 214194;4.锡山区锡北镇泾西水产养殖场,江苏 无锡 214194)

稻渔共作是由水稻种植与水产经济动物养殖组成的互利共生复合生态农业系统,该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壤资源,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条件[1-3],其中稻虾互利共生是稻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可缺少的主体。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又称澳洲淡水龙虾,隶属甲壳纲,十足目,拟螯虾科,光壳虾属。该虾原产于澳大利亚,是淡水虾中个体较大的种类之一,具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强、含肉率高、肉质好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继罗氏沼虾后我国引进的又一淡水虾种。该研究通过对水稻—红螯螯虾共作和红螯螯虾传统池塘养殖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对两种模式下水产品生长、产量、产值和效益等进行差异性分析,旨在为该种养模式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试验池准备

试验地点位于锡山区锡北镇一家从事红螯螯虾育苗和成虾养殖的养殖场。该试验选取2块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试验田块(南2#、南3#),面积分别为9 478 m2和8 937 m2,四周开挖环沟,上宽8 m,底宽6 m,坡比1:2.5,沟深1.5 m。在该场传统池塘养殖区选取1个红螯螯虾传统养殖池(北1#)作为对照池,池塘面积3 735 m2,池深1.6 m。

1.2 种养模式与水产品养殖模式

南2#、3#田块水稻种植面积比例分别为37.23%和37.69%,水稻种植品种为高杆稻(中国水稻研究所“渔稻4号”)。采用育苗移栽方式进行栽种,用种量0.2 kg/667 m2,4月上旬完成育秧,5月中旬完成移栽,行株距60 cm×60 cm。南2#田块和北1#池虾苗放养模式相近,于2018年6月18日分别放养规格2.8万尾/kg、2.5万尾/kg红螯螯虾苗4 926尾/667 m2和5 357尾/667 m2。南3#田块于2018年4月24—26日和6月18日分两批放养规格为0.18万尾/kg和5万尾/kg红螯螯虾苗,平均放虾苗3 831尾/667 m2。于5—6月期间在养殖环沟和养殖塘内种植轮叶黑藻,水草覆盖度约30%。

1.3 种养管理

水稻生长期不施加农药、化肥,一次性施足生物有机肥,水位随水稻生长而逐步提高,灌浆结实期水位控制在1~1.2 m。水产养殖期间投喂对虾颗粒饲料,搭配冰鲜鱼、牛肉和玉米片等动植物饵料。养殖过程注意水质调节,每半月左右加注一次新水,及时将剩余水草、饵料残渣捞出,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

1.4 生产测定

种养期间,6—10月定期对各试验田(池)进行红螯螯虾称量打样。随机抽取各试验田(池)红螯螯虾50只,用电子天平分别称量体质量(精确到0.01 g),用游标卡尺测量体长,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平均体质量;该轮种养工作结束后统计各试验田(池)红螯螯虾回捕率、产量、稻谷产量、产值和效益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螯螯虾生长对比分析

红螯螯虾定期称量打样数据见图1和图2。南3#田块由于第一批虾苗放养时间早,第一批虾苗放养规格大,平均虾苗放养密度低,虾平均生长规格明显超过其它田块(池),至10月底,该田块虾平均体长达(16.0±1.2)cm,体质量(92.3±25.3)g,比南 2#田块虾平均体长(13.9±1.3)cm、平均体质量(57.5±16.6)g高 15.1%、60.5%,比北 1#池[虾平均体长(13.5±1.2)cm、平均体质量(55.4±14.7)g]高 18.5%、66.6%。放养模式相近的南2#田块与北1#池比较,种养前期(6月至7月)虾平均规格相近;7月至9月期间虾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南2#田块虾平均规格高于北1#池;9月至10月期间虾生长速度变慢,10月底2个试验田块(池)虾平均规格相近。

图1 体长变化

2.2 稻虾共作与传统养殖模式收获情况对比

收获情况见表1,稻虾共作田块水稻亩产量相近;红螯螯虾亩产量传统养殖北1#池略高于稻虾共作田块,分别比南2#、南3#田块高4.89%、2.61%;红螯螯虾回捕率北1#池最低,比南2#、南3#田块分别低14.67%、18.94%。按规格分类,各试验田块(池)红螯螯虾规格在50~100 g(含100 g)之间产量比例较高,其中南2#田块最高,分别比北1#和南3#高15.44%、18.09%;规格≤50 g产量比例最低,其中南2#高于其它两个试验田块(池);规格>100 g产量比例南3#最高,南2#最低。

图2 体质量变化

2.3 稻虾共作与传统养殖模式成本、效益对比

各试验田块(池)成本、效益情况见表2,各试验田块(池)种养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虾苗成本差异,由于红螯螯虾苗放养密度和规格不同造成虾苗成本差异,北1#池虾苗成本最高,为3 220元/667 m2,其次为南2#为2 217元/667 m2,南3#最低为1 233元/667 m2;种养成本北1#池最高,分别比南2#、南3#田块高8.81%、22.14%。北1#池水产品平均单产值最高,分别比南2#、南3#田块高13.20%、5.18%。经济效益南3#田块最高,分别比北1#池、南2#田块高1.40%、13.74%。投入产出比南3#田块最高,南2#田块和北1#池差异不大。

表1 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收获情况对比

表2 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成本、效益对比(单位:元/667m2)

3 结论

从对比试验结果来看,稻虾共作模式下红螯螯虾回捕率高于传统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红螯螯虾平均单产略高于稻虾共作模式,种养成本也高于稻虾共作模式。虾苗放养时间早、平均放养密度低的稻虾共作田块红螯螯虾规格明显高于其它田块(池),经济效益以及投入产出比也最高;相近虾苗放养模式下,稻虾共作模式红螯螯虾生长速度高于传统养殖模式,两种模式投入产出比差异不大。

水稻—红螯螯虾共作选择的高杆稻(渔稻4号)品种抗病力强且抗倒伏,根系发达,适宜稻虾共作。共作模式下高杆稻能有效吸收水体及底泥氮、磷营养盐,有效改善了水质;同时高杆稻对养殖水体具有较为明显的降温效果[4]。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虾的生长,对维持虾免疫力,减少应激反应,降低虾格斗行为等活动的频次具有一定的作用[5-6],从而有利于提高虾的回捕率。红螯螯虾不仅可为水稻捕食害虫,而且它的排泄物及残饵又可成为高杆稻的有机肥料,形成优势互补的生态链。高杆稻、红螯螯虾生长过程未使用农药化肥,提高了水稻和水产品的安全与品质。

猜你喜欢
稻虾虾苗试验田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2022虾苗采购指南全新出炉!近50家优秀苗企等您来挑选
研究揭示稻虾共作时空分布特征
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不降价,不促销,业务员仅3人,他们一年却能卖出虾苗50多个亿
2021虾苗采购指南出炉了!近50家优秀苗企等您来挑选
不同种植密度对甜高粱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2019年第一季稻虾行情报告新鲜出炉,致敬奋战在一线的广大虾农们
耕好外汇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快大茂镇玉米试验田获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