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旭雷 [湖北师范大学, 湖北 黄山 435002]
“我去”是网络语言的高频使用词,已经由主谓结构的短语,变为人们表达某种情感态度的感叹词,如:
例1.我去招待所取来行李,大小六七件,足有二百斤。(朱晓平《桑树坪记事》)
例2.我去,四级竟然考过了!
例1中的“我去招待所”中“我去”是主谓结构的短语,例2中的“我去”是感叹词,表示说话人对自己考过四级感到吃惊。
目前学界对“我去”作为感叹词的研究很少,通过知网、维普、万方、读秀等的搜索,明确与“我去”有关的论文只有三篇:柴静利(2015) 《网络流行语“我去”探析》,主要从“我去”的本义新义、色彩义、语用功能三个角度进行阐释;王涛(2017) 《话语标记“我去”》,主要从“我去”的句法位置、话语标记功能、话语标记化的原因三个角度阐释;裘晓晨(2018) 《流行词“我去”成因及表达效果小考》,主要从“我去”的来源、词义发展、表达效果三个角度进行解释。其他如田建伟(2010) 《“来”“去”的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陈贤(2007) 《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等论文中,零星分布着与“我去”有关的内容。本文是在借鉴已有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主要从“我去”的来源、语用功能、演变、流行成因四个角度进行阐述,本文的语料主要来自新浪微博、百度贴吧以及文学作品中。
关于“我去”的来源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我嘞个去”的省略。“我嘞个去”最先出现在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用于表达玩家在游戏过程中的不满和愤怒,后来在贴吧“魔兽世界吧”频繁使用进而流传开来。“我嘞个去”在《搞笑漫画日和》——《平田的世界》及《西游记——旅途的终点》中也频繁出现过,为平田君和唐僧师徒四人的口头禅。
例3.平田:我嘞个去,这货不是宿敌这货不是宿敌。
平田:我嘞个去,这货不是叶子这货不是叶子。
唐僧&孙悟空:我嘞个去,你什么时候开始有这凶残能力嘞。
不可否认,“我嘞个去”和“我去”都是表示主观的情感宣泄,根据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将“我嘞个去”缩略为“我去”符合这一原则。
另一种观点是来源于“去你的”。“去你的”是一个有很强否定意义的构式,比如在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袋鼠》中,索默斯看着对面那么兴奋的英俊面孔,缓缓地说:“理论上说是这样。可事实上呢,我真的不知道。”“去你的‘理论上’吧,像个有感情的男人那样直来直去,你想还是不想?别用一个‘理论上’遮遮掩掩的。想还是不想?”句中的“去你的”表示对索默斯所说理论的否定。又如在魏巍的《东方》里,有这样的表述:那婆娘一听急了,跳下炕,指着谢清斋骂道:“你这个老不死的,你说什么?她是我的亲闺女,也是你的亲侄女,她个黄花幼女,你就叫她去干这事!你倒是安的什么心哪!嗯?”“你。你听我说……”“去你的!”女人不许他还口。“去你的”表示女人对男人所说话的否定和不满。由“去你的”衍生出了一些带有辱骂性质表示说话人强烈不满情绪的构式,在实际生活中,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素质的提升,这类词语虽然能表达说话人强烈的不满,但过于粗俗,而“我去”既能满足人们表达强烈否定的主观意愿,又不至于那么粗俗,同时也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无论是哪种来源,“我嘞个去”和“去你的”最开始都是表达说话人的否定不满情绪。
“我去”作为一个感叹词,能表达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态度,这种主观情绪在不同语境中略有不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用语言传递情感的需要。“我去”表示的情感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表示烦躁、无奈
例4.我去,脱粉也好,取关也好,不用特地留言评论吧?
( 2) 表示不满、鄙视
例5.我去!是我眼睛疯了?还是“冰粉”脑残?
“我去”表达对某星公开道歉但却不开评论的鄙视。
(3) 表示疑惑、不可思议
例6.我去,都快2019了,居然还有人转发锦鲤啊!
“我去”表示对人们转发“锦鲤”这个行为的不可思议。
(4) 表示揶揄、调侃
例7.哎呦我去!不按套路出牌。(背景为两位男士接吻)
(5) 表示赞美、惊喜
例8.一位已婚网友发帖说他在超市被一位背景诱人的女士吸引,忍不住看她,但是过了一会儿他发现,哎我去,这不就是我媳妇么。
(6) 表示无意义的感叹
例9.我去,这赛季准备退游了。
“我去”是单纯的感叹,没有任何感情色彩。
“我去”在有的语境中会有情感交叉,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如:
例10.哎呦我去,我转sy的微博就是站他那边,我站他那边就得被你们骂啊。
“我去”既有博主被无故骂的不满,又有疑惑不解。
在有的语境中情感表达比较模糊,如:
例11.编辑:主角一年级,你写的奶奶八十了?我:我去,我奶奶八十,我一写奶奶就默认那个年纪。
从微博中,“我去”不表达上文任何一种情感,带有解释意味。
例12.我去,红星这是要惨案了。
此句中“我去”带有同情色彩。
(一) “去”的语义虚化
“去”的概念意义虚化。“我去”在现代汉语中作为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类像“我去北京”这样的主谓宾结构,“去”表示空间位移;另一类是像“我去买菜”这样的连谓结构,“去”充当连谓结构的前一个直接成分表示目的。在这种结构中,“去”的意义稍微虚化,没有实在的空间位移意义,正如陆俭明指出表示意在强调施动者从事什么事情,而不再强调施动者运动趋向时,一般用“去+VP”的说法。此外,“我去”也能单独成句。例如,甲:“明天谁去图书馆?”乙:“我去!”在“我去买菜”这样的连谓结构中,“去”可以挪到后头去充任连谓结构的后一个直接成分,例如:“我买菜去”,后置的表示目的的“去”读轻声,这是一种虚化了的动词。在有的语境中“去”只起连接的作用,没有什么实在的意思,比如:用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即使把“去”去掉,也不会影响句义的完整性,这表明“去”作为趋向动词表示趋向的概念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虚化了。“去”的概念意义虚化后,有些语境中“去”不再表达位移变化,如上例:用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但语义中心仍然是存在的,表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趋向。而“去”表示主观趋向在古代汉语中就存在,例如:
例13.单于视,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史记集解三家注索隐正义》 史藏正史)
例14.须贼破路开,便跃马驰去。(《宋书》史藏正史)
“驰去”表示离开,“去”与“驰”连用,形成主观趋向连动式,表示动作发生对事件表征具有较强的主观判断性。又如:
例15.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全唐诗·赋得花庭雾》)
动词“去”的宾语是微风,动词与宾语一起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意愿。现代汉语中,“去”还可以跟心理动词搭配使用,比如“想、关心、爱”,例如:你去想办法找他来一下!
“去”从表示空间概念的远离说话人所处的空间位置,也产生了情感上的排斥和疏离,心理上认可的、欢迎的符合说话人需求的往往用“来”,反之用“去”,这是因为“来”是以目标为导向的,逐渐靠近说话人的位置,而“去”是以源点为导向的,逐渐远离说话人的位置。比如:说话人不想被打扰,会说“去去去”,“去你的”,就不能说“来来来”“来你的”。这与笔者上文分析的“我去”最开始流行的否定情感态度是一致的。“去”概念意义的虚化、主观意愿的表达以及由空间位移意义衍生的情感上的排斥和疏离为“我去”的流行提供了语义基础。
(二) 詈词——“我去”的感情色彩变化
“我去”最开始出现在语言交际中,属于带有侮辱性、攻击性的詈语,而现在多是作为感叹词宣泄人们对某件事的情绪,不再具有贬义色彩,反而在某些语境中具有褒义。“詈”,《说文解字》的含义是:“詈,骂也,从网从言”。张廷兴认为:“詈词詈语就是骂人的话,即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它是人类语言交际中最粗俗鄙俚的一部分词语,普遍存在于社会交际群体尤其是民间交际群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侮辱性的语言有一部分在语境中带有褒义色彩,这从学者对詈语的分类中可以看出,王伯浩(2000)从语用功能和特点把詈语分为:表示憎恨厌恶、表示亲昵、表示声明和断言、表示祈祷、表示乞求、表示庆幸或感恩、表示呼语、表示感叹等。因此詈语的辱骂意义趋于淡化甚至完全虚化,在交际中,詈语通常不是其字面意义,主要是通过符合语境的特定情感参与交际。
(三) “我去”的叹词化
非叹词转化为叹词的过程就是叹词化,刘丹青(2011)指出:“叹词化是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等实词或相关短语失去组合能力用作次生叹词的机制”,国外某些学者将叹词分为两类:原生叹词和次生叹词。原生叹词指与生俱来的叹词,与声音密切相关,次生叹词指由其他词类派生的叹词。“我去”在人们使用过程中,已经由概念意义明确的主谓结构短语变为了次生叹词,可以从语音、语义、句法三个角度分析。从语音上来看,“我去”后面有停顿,书面上用标点符号。例如:我去,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呢!从语义上来看,“我去”不表示理性意义,只表示强烈的感情色彩,在不同语境中表现说话人不同的主观情绪,表示烦躁、不满、鄙视、疑惑、揶揄调侃、赞美、不可思议、惊喜等。从句法上来看,“我去”身在句内,但与句内的其他成分不发生结构关系,无配对的成分,相对独立。即使去掉,不会影响句义的完整性,只会影响听话人对说话人情感态度的认知。(一) 受众人群分析
“我去”的受众多是青年人群,以大学生为主,除了网络媒介的快速传播,大学生对“我去”的流行也功不可没,首先大学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是与网络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许多网络流行词语最先从校内开始传播,逐渐扩展使用范围和领域。其次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我去”这类的流行语为缓解压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宣泄途径。第三是从众心理,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社会心理学家阿希认为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成员发现自己的意见和行为与群体不一致时,会产生紧张感,促使他与群体趋向一致。大学生作为一个小的社会群体,当“我去”在群体中开始广泛流传时,群体成员为了保持与其他成员的一致,也会用在交际中。“我去”有时仅仅作为口头禅出现在语言交际中,没有任何指向性的意义,也不掺杂说话人的情感态度,仅仅是作为一种使用习惯,经常挂在嘴上,习惯性地表达。(二) 与其他构式的比较
在汉语中,与“我去”相类似的构式还有“我晕”“我汗”“我天”“我倒”等,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情绪。以“我汗”为例,笔者发现与“我去”类似。从“我汗”的起源看,它是源于日本漫画中人物流汗的样子,这种形象进入互联网以后,弥补了文字不生动的缺陷,因而备受网民喜欢,但这种表情符号在互联网输入时不易处理,同时互联网的高效便捷要求网络语言高效经济,因而“汗”逐渐取代表情符号。在现代汉语中,“汗”不再单纯作为流汗使用,而是逐渐虚化,用来表达人们的主观情感态度,这种虚化从与“汗”有关的诸多词语中可以发现,比如“汗马功劳”原指“军功”,现指在工作中的突出贡献;汗牛充栋,本义是用牛运书,牛累得出汗,形容藏书很多。这与“我去”的演变相似,“我去”也经历了一个虚化的过程,“去”不再表达实际的位移意义,逐渐发展到今天表示主观情感态度的叹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演变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与本义有联系。“我汗”用与本义密切相关的人流汗表示人的羞愧、惊讶、无奈、无言以对。这是因为人紧张就容易出汗,出汗能够缓解人的紧张,而“我汗”常常用于表达与紧张相对应的某种感受。而“我去”中的“去”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趋向动词,姜南秀在《现代汉语趋向动词“来”“去”的语义分析》一文中指出:“趋向动词基本语义的共性是‘移动性’和‘目标性’,这也是其语义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汉语趋向动词逐渐引申出非空间位移意义,从表示领属占有关系等转变的一般趋向意义,到表示动作结果的意义,再到从空间领域引申到时间领域表示时间先后的时体意义,呈现出从实词到虚词演化的连续状态。”“去”表示逐渐远离说话人的位置,反映的心理距离比较远,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惊讶不满等多种情感,可见“我去”作为叹词表示的不同情感态度与“去”的本义是分不开的。再如“我晕”可以表示不满无语的情感,“晕”有昏迷之意,比如“晕倒”“晕厥”,这种无意识不能言语的状态很容易引申出无语的情感。“我天”可以表示惊讶惊异,“天”有“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意思,呈现出高远义,也可以引申出超出预料的惊讶之情。从表达的情感态度来看,有的构式可以在语境中互换。“我汗”主要表达以下情感:(1) 表示惊讶、惊异
例16.我汗,没想到鹰潭消费都这么高了。
(2) 表示无奈、无言以对
例17.我汗,加个群就这么难?
(3) 表示羞愧、自叹不如
例18.我汗,学好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
(4) 表示尴尬
例19.我汗,没注意我位置到老三了,好尴尬的位置。
“我晕”主要表达以下情感:
(1) 表示不满、鄙视
例20.我晕,菜的一批就不要跳G港机场这种地方可以吗?致我的傻哗队友。
“我晕”表示发帖人对队友行为的鄙视。
(2) 表示烦躁、无奈
例21.我晕,刚才的帖子被系统删了!
“我晕”表示发帖人对系统自动删除帖子的无奈。
(3) 表示疑惑
例22.为啥我找人要钱我自己还不好意思,我晕嘞!
“我晕”表示发帖人对自己不好意思要钱感到困惑。
(4) 表示赞美、惊喜
例23.我晕,昨晚镜子大师的谜题竟然过关了!
“我晕”表示发帖人对自己意外过关感到惊喜。
笔者将用一个表格对比“我去”“我汗”“我晕”三者的情感指向,可以直观看出三者在哪些语境中可以互换。
尴尬 羞愧 赞美 烦躁 疑惑 不满 鄙视 无奈 惊讶我去 √√√√√√√我汗 √ √ √ √我晕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去”与“我汗”都可以表达惊讶、无奈的情感,表明二者在这两种语境中可以互换。“我去”与“我晕”都可以表达疑惑、惊讶、赞美、烦躁、无奈、不满、鄙视的情感。表明 二者在这几种语境中可以互换。三者都可以表达惊讶、无奈的情感,表明三者在这两种语境中可以互换。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去”的流行一定受到了其他构式情感指向的影响。
通过对“我去”的来源、语用功能、演变以及流行成因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去”由最初的主谓结构叹词化,变为人们经常使用的口头感叹词,用以抒发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无论“我去”来源于“我嘞个去”,还是“去你的”,不可否认网络平台以及詈词的演变对“我去”的流行功不可没,此外,受众群体主要是大学生,快速接受“我去”的表达,无论是情感宣泄,还是仅仅作为口头禅使用,都扩大了“我去”的使用范围,但“我去”的意义和使用范围能否固定下来,或是进入书面语,有待社会成员的检验,现在还不能妄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