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霞
摘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提高高校創新创业教育实效的关键是要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法学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法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结合法学教育自身的学科特点,突出特色课程教学,善于利用案例分析法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同时,法律作为一种工具,对高校各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所以,法学专业教育可以通过外部融合的方式来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法学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融合
d01:10.16083/j.cnki.1671-15 80.2019.06.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9) 06-0032-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发展口号。在人人都讲创新、各行各业都讲创新的时代环境下,肩负培养创新人才、传播创新思想和方法任务的高校,如何将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活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双创”教育教学改革的利好政策,“双创”教育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各大院校均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来统筹管理仝校的“双创”教育。但是要想把“双创”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与学校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同时,还要实现高校内部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
一、法学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基本方略之一。完善以宪法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科学立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当前依法治国的重心所在。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中国法治事业的接班人,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提高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法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中国未来科学立法和法治文明的实现,也关系到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要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也要结合中国国情,立足中国实际进行制度创新。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民法典有了许多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文明,仅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还不行,还必须有科学的司法体制设计。近年来,中国各地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取得创新性的进展和成绩。比如在最高人民法院相关政策推行下的家事审判制度改革,针对家事案件的特点,很多地方法院探索出了非常有人性化和亲和力的家事审判制度,大大提高了家事审判的效率,提高了法律的实施效果,既解决了矛盾也广泛地维护了家庭的和谐稳定,是我国司法实践领域典型的制度创新。这一审判制度的改革彰显了创新思维在司法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因此,法学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有效促进未来中国立法制度和司法制度的完善。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高校的“双创”教育有了明显进展。一个直接的体现是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实效并不明显,突出体现在:“双创”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课程内容具有随意性,上课时间太短,考核方式太随意,缺少专门的“双创”师资等等。所以,表面上看,“双创”教育是普及了,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要想把“双创”教育落到实处,关键是把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法学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融合,二是外部融合。内部融合是指法学专业教育本身要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外部融合是指法学专业可以与其他专业的“双创”教育相结合,发挥法律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和服务作用。“双创”教育理念应当贯穿于高校所有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法学专业教育也不例外。法律作为一种调节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性工具,其价值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人们的创新创业行为自然也在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内。
二、法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融合
法学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内部融合要根据法学专业学科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知识和技能训练。
(一)在专业课程中渗入“双创”教育理念
在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里,与创新创业关系度最为密切的一门法律制度是知识产权法。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认为:在激励创新的科技制度中,最根本的是知识产权制度,这源于知识产权制度蕴含的三大机制:新型产权安排机制、创新激励机制、有效的市场机制。知识产权法是激励创新和保护创新成果的法律制度,它与创新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作为知识产权权利对象的知识产品(作品、发明创造、商标等)必须具备创造性,创新是智力成果的必要特征。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法的立法目的在于通过保护创造者的创新成果来激励人们创新,从而促进人类科技文化的发展进步。通过学习知识产权制度,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这在《专利法》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具体来说,如何来认定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以发明创造为例,根据我国《专利法》,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权,必须具备创造性、实用性、新颖性,而对于创造性、新颖性的认定标准,则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含义和方法。因此,学习《专利法》能培养学生掌握技术创新的方法与技巧。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对这些与创新紧密相关的法学类课程,应当从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师资培训等方面予以重视,学校应当加强对知识产权法任课教师的培训,使他们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尽可能地传授更多如专利检索、专利布局、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创新创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