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快乐充满音乐教育全过程
——听“走向美与爱的音乐教育”主题发言有感

2019-07-14 08:56张佑晨首都师范大学100048
大众文艺 2019年1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授音乐

张佑晨 (首都师范大学 100048)

5月25-27日,“2019年北京市国际音乐生活展暨国民音乐教育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国民音乐教育大会是以“音乐让生活更美好”为宗旨,以实现“乐器是家庭的标配,音乐是生活的刚需”、“每个国民一生学会一件乐器,每个家庭一年听一场音乐会”为目标任务,围绕中国音乐教育现状,发挥专家和行业的引领作用,融入世界音乐教育先进理念,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赋能,是国内外音乐教育培训交流学习和服务平台。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快乐学习”。在25日的开幕论坛上,来自国内外音乐教育及相关领域的14位顶尖专家学者进行主题发言和高峰论坛。其中,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作了题为“走向美与爱的音乐教育”主题发言,引发现场强烈共鸣。

首先,周海宏教授提问,“快乐教育”和“高压政策”,谁与成功更近?一部分反方观点认为,“快乐教育学不到东西!”“孩子不懂事,就图舒服快乐,没有压力不行,必须要有高压政策”“努力才能成功”“学习不可能不苦,单凭兴趣不行”“学习要有毅力、能吃苦!”“社会生存竞争那么激烈,上不了好学校,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等等。

针对这个问题,周海宏提出了四个小问题——什么是“快乐”?什么是“高压政策”?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快乐教育”?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只有让孩子不爱学习的家长、教师。这个理论观点的出发点是,凡生命体皆有良好生存的本能。

在《海宏教授琴童家长课》第6辑第1节中提出,良好生存本能包括物质资源保障、保持肌体健康、选择适宜环境、战胜竞争对手、协和群体关系、确认自己力量、扩大生存空间。而这些代表了我们的内感、体感、外感、“情”感。当我们的需要获得满足时,我们就会产生快乐的感受;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产生痛苦的感受。例如,物质资源保障和保持肌体健康需要我们的内感(饥、渴、困)和体感(触、动),当这些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饱足感、舒适感,进而产生安全感,最后得到快乐;当这些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匮乏感、疼痛感,进而产生恐怖感,最后得到痛苦。

周海宏教授站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另一角度,提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六种:审美需要、成就感需要、亲和需要、优胜需要、生存需要、自由需要。而这六种需要会带来6类快乐和6类痛苦。与审美需要相对应的是享受感和折磨感;与成就感需要相对应的是成就感和挫折感;与亲和需要相对应的是有爱感和憎恨感;与优胜需要相对应的是优胜感和挫败感;与生存需要相对应的是安全感和恐怖感;与自由需要相对应的是自由感和约束感。假如教育与美为伴、与爱为伴、与自由为伴、与成就感为伴、与自豪感为伴、与安全感为伴,那我们会得到快乐;假如教育与单调枯燥为伴、与粗暴惩罚为伴、与束缚禁忌为伴、与挫折失落为伴、与挫败自卑为伴、与威胁恐怖为伴,那我们将会得到痛苦。

此时,周海宏教授插播了几则视频。一个小孩子在弹琴的过程中非常快乐,乐感由内而外的散发;另一个小孩子在父母的监督下,边罚站边背唱歌曲,且在家长的干预下断断续续,也有跑音的现象,纯粹的为唱而唱。这些视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而引发出周教授对快乐教育的思考——快乐教育不是只快乐不教育,而是让教育过程本身充满了快乐。

若要达到快乐教育需要拉力,而高压政策下只会产生压力。审美需要、成就需要、优胜需要、亲和需要、生存需要都能够产生拉力,而高压和审美需要往往是相斥的。精彩、动听、丰富、多彩;实现、意志、确认、力量;强出、战胜、荣耀、激励;温暖、体贴、接纳、赞许;生存、资源、利益、金钱……等等,能够产生兴趣,从而促成拉力。反之,目标、失落、愿望、落空;看弱、挫败、耻辱、贬损;排斥、孤立、冷漠、斥责;剥夺资源、威胁安全……等等,会造成逃避,从而产生压力。而不论是拉力还是压力,都离不开“毅力”这个词。

很多人相信:“要想成才,就得吃苦”。在这里,周海宏教授希望大家能够注意“能吃苦”和“给苦吃”的差别。进而他提出,学琴的苦从哪里来?哪些是难以避免的?哪些是人为制造的?此时又回到了六种人类的基本需要。在审美需要中,可增加与美为伴,可减少与单调枯燥为伴;在亲和需要中,可充分满足与爱为伴,可完全没有与粗暴惩罚为伴;在自由需要中,可增加与自由为伴,可减少与束缚禁忌为伴;在成就需要中,可充分满足与成就感为伴,可减少与挫折感为伴;在优胜需要中,可增加与自豪感为伴,可减少与挫败自卑感为伴;在生存需要中,可充分满足与安全感为伴,可完全没有与威胁感为伴。

周海宏教授以亲和需要为例,提出如果家长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可以用以下方法试一试:不问孩子学习内容,不问孩子的学习结果,只需做——孩子一学习,家长就欣赏他,不论结果;孩子学不会,家长就理解他,不要焦虑,更不能贬损;孩子出了错,家长就安慰他,不要责备,更不能惩罚。并且呼吁,从今天就试一试,坚持一周、一个月,看看孩子的变化。如果有变化,请反省:孩子也是人。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者不愿意表扬孩子?因为教育者相信,批评使人进步,表扬会让学生骄傲自满。所以,表扬使人落后,进而不愿意表扬学生。在“表扬会让孩子骄傲自满吗”这个问题上,周海宏教授认为,骄傲是优胜需要驱动的行为表现,强化成就感,而不是优胜感,就可以防止发展优胜需要。自满是经验不足的表现,指出与目标的差距就会防止自满。同时他建议,当孩子有了进步,有了好成绩时,1.强调成就感;2.淡化优胜感;3.期待孩子扩大战果。特别提醒,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多对学习行为反馈,少对学习结果评价,防止孩子形成“结果焦虑”。

在最后一部分中,周海宏教授提出探讨,什么是成功——通往成功的教育顶层设计。因取得社会成就,而获得社会赞誉的行为结果称为“成功”。没有取得社会成就,还想获得社会赞誉的行为叫做“虚名”。这些要素包括“动力”系统(目标需要等)、“安全”系统(抗挫折能力等)、“能力”系统(业务、独立、社交能力等)、“三观”系统(伦理道德等)、“结果”系统(成就、成功)。要成功,每一块都不能有短板。而快乐教育就蕴含在“动力”系统的“动机”中。周海宏教授更正了一个观念,学习不等于不快乐,快乐不等于不学习。“快乐教育”不只是快乐,不教育,而是让教育过程本身充满快乐。想成功的目标没有错,但是,许多人的方法、路径错了。不明智的教育,使孩子错失了本来有可能取得的成功,更扼杀孩子完全能够拥有的童年、一生的幸福。周海宏教授呼吁全体音乐教育界的同仁共同努力,推进走向美与爱的音乐教育,让教育成为人生幸福的组成部分!

快乐教育,不仅对学琴的孩子来说是头等大事,对于普及音乐教育并愈加重视的今天,也应当将这一理念正确运用于国民音乐教育事业中。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1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本理念”中也提出:“音乐课程中的审美情趣,主要是指音乐学习者对音乐艺术美感和人文内涵的体验、感悟、鉴赏和评价,以及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创意表达、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2音乐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教师和家长应始终牢记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地”,把握学生音乐学习心理规律,不仅做到“结果美”,还应做到“过程美”。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吸引力,让快乐充满音乐教育全过程。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页.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授音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