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曹丕《典论·论文》中体现的政治文化

2019-07-14 08:56夏康宇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550025
大众文艺 2019年16期
关键词:曹丕魏晋文体

夏康宇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550025)

一、前言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更迭和多个政权并立的时期。在此社会背景下,原有的文化开始裂变,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受到冲击,在此基础上,各种政治思想相互碰撞,尤为活跃,在政治思想开始由儒学向玄学变异的同时,当时的政治体制也在开始向门阀政治变异。当政治动荡,社会不稳定的情况下,文学发展很奇异的总会相对繁荣发展,在三国时期,就有如为我们熟知的“建安文学”,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建安七子”。魏文帝曹丕在作为一位文学家身份上,为该时期的文学领域的繁荣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尤其是他的《典论·论文》,更是把他推到了一个文学大家的位置。《典论·论文》中内容广泛,思想繁多,其文体观也独树一帜。在此混乱的背景下,集政治、军事和文学家为一体的曹丕,在他的文学著作中当然有着代表那个时代的政治烙印。接下来的内容笔者试着对曹丕的《典论·论文》中的文体观进行分析,以初窥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

二、《典论·论文》的文体说

(一)奏议宜雅

奏启指的是奏,臣下上言就称之其为奏事。“奏议”指的就是臣子向圣上上书、出言献策的一种公文,它形式主要为疏、表、议对、对策、封事等。我国的奏议在秦代的时候就正式生成,但是还未进入繁荣状态;汉代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在儒学作为一种官学的基础上,奏议气盛言宜,可以说,奏议在汉代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政治文化。但随着社会大动荡的出现,儒学开始在三国时期受到冲击,于是到了魏晋时期,奏议从而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了。此时奏议的发展和当时的官僚政治制度是同时发展的,虽然经常会受到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冲击,但在政治与审美中开始逐步适应,建安奏议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那时的文章样貌。汉朝末期时的蔡邕关于奏议的创作表现为过渡时期的风貌:奏议质朴厚重,极具典雅。他的创作多是经典的行文用字。如在他的《对诏问灾异八事》、《被收时上书自陈》中就有体现。因此在以上基础上,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 “奏议宜雅”,他认为奏议应该质朴不失典雅,不应该是粗略庸俗的,是需要有仪式感的,这是他《典论·论文》中的第一个文体观。这样一个文体观反映了想有作为的魏文帝希望努力的使政治回到正常轨道,重塑儒家体系下的政治文化,可惜在那个时代,豪门世族林立,战乱频繁,儒家的文化体系接近崩溃边缘,政治体制以及政治文化,包括文学的发展趋势都已经脱离原有轨道,有的甚至开始变异,有的逐步转型而形成另一种独特的风格,曹丕即使任用陈群等文官创建九品中正制来压制豪门世族,但最终也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无论是文学,还是,政治文化,他力图改变改变的决心,也都力有所不及。

(二)书论宜理

魏晋时代的书、论类的散文与汉时期的散文是不同的。其开始从初期的具有公文性质转向士人们的平常生活,是实用与审美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渗透,文与言之间的矛盾关系被处理得比较平和与和谐。曹丕作品中,有三十七篇书,这些书题材比较丰富,涉及的事物面较广,并具有文学艺术性,同时,还对传统的题材有所继承与深化。《典论·论文》在谈到文章四科上,提出了“书论宜理”的文体观,即就是说文书和论文应该是说理明白的。他的书就表现,如《九日与钟繇书》《又报吴主孙权书》等理论清楚,恩威并进,可以说是理、利、礼三者有机结合。还有其论文《论太宗》《交友论》等皆体现他的文论观。此乃他《典论·论文》中的第二个文论观。我们可以看出,曹丕的文论观都在力图体现出儒家礼仪,和上文所说一样,在魏晋时期,文风浮夸,玄学盛行,有时候让人找不着理头,说不清事。这是因为在那样的环境背景之下,人们既想努力的避开政治,但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矛盾心理所倒致,于是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

(三)铭诔尚实

魏晋时期,不仅天灾时至,而且战乱世离。从而对于生死存亡的感慨,对人生短促的感叹。这种感叹从建安到晋宋再从皇家贵族再到中下层阶级,在很长一段时间与空间成为主流文化,并成为当时整个时代的最具代表性的音调。如曹操《短歌行》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都是对于人生苦短经历的感慨。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开始逐渐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铭诔。铭乃指刻在器物上用于记述事件,即功德。诔是指哀悼陈述死者的文字。诔文作为哀悼铭颂的文章,在魏晋之后逐渐流行起来,主要用称赞的方式述说逝者的生平故事,通过回忆过去来感慨个人的悲伤之情。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强调“铭诔尚实”,就是要求铭文和诔文崇尚真实,也就是所说的求实反虚。在求实反虚这样的时代风气影响作用之下,魏晋时代的建安文人大多数人开始朝着抒发悲思的方向进行探索。如曹植《文帝诔》中的“奏斯文以写哀思兮,结翰墨以敷诚。呜呼哀哉”。许许多多抒发悲思的文章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当时社会中所流行的政治文化。因此,在此背景下,曹丕提出的“铭诔尚实”,是符合当时的创作潮流的,是对求实反虚的创作风气的诠释,铭文和诔文的创作就应该是崇尚客观真实的,这是他《典论·论文》中的第三个文体观。第三种文体观更直白的体现了曹丕反对当时社会上的文学浮夸风,政治文化玄而又玄的状态,也体现出了作为皇帝的他,求真务实的作风。

(四)诗赋欲丽

《典论·论文》中所说的“诗赋欲丽”,从而,“丽”逐渐变为了魏晋文学的审美标准。“丽”看起来似乎只是诗歌和赋的形式表象,但是熟练的语言技巧和多种多样的词语更能帮助作者去更佳地抒发诗意中所包含的思绪与情感。“诗赋欲丽”是带有着形式主义的倾向性,可它也是中国的诗赋形象论的开始。从建安时期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限以及不对诗赋提出政治与伦理上的要求到齐梁时期的“诗歌声律”,再到盛唐时期的“诗歌兴象”,从这个发展不难看出,毫无疑问是在逐步地延伸发展的。总的来看,此时的诗歌对句的种类比较丰富多样。陆机、曹植是当时开骈偶化的先驱,都喜欢去追求文学形式的华丽技巧。谢林运、傅亮及谢庄的赋中都能够有所表现。如傅亮的《征思赋》、谢庄的《月赋》、《芙蓉赋》等作品。因此,魏晋文人对诗赋的追求是崇尚华丽的,体现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内外兼美的自觉追求。于此现象下,曹丕提出的“诗赋欲丽”是对当时诗歌和赋文创作的总结,这是他《典论·论文》中的第四种文体观。

三、结语

以上便是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所表明的文体观,《典论·论文》的出现是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标志,给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了不可忽视的理论指导作用,其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在文学理论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当然,在其《典论·论文》也体现了其在关于当时政治文化发展方向的真实诉求,我们深入地剖析在曹丕的四个文体观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曹丕的文体观都也体现了作为皇帝的他希望文学求实,反对浮夸,希望政治文化回归到有礼仪的状态,重塑良好的政治秩序。这对当代的政治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曹丕魏晋文体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另类文体巧谋篇
魏晋时期的“绘本”——《女史箴图》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曹睿给曹丕上的一堂亲情课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以“哭”占先机的曹丕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