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贤降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田莘耕中学,浙江 宁波 315000)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对学生实施体育教、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 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校园体育文化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养成健康行为方式、培养规则意识、锤炼体育品德、增进体育情感、蓄养体育精神的沃土,如果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离开了“学生主体”和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就很难真正地“活”起来。本文从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入手,把握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质,辨别实际操作中的误区,让校园文化“活”起来。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要素是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它是通过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文化活动,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法规、行为及学校的制度等文化因素,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往我们心中的校园体育文化,只要有体育活动就相当于有了校园体育文化,只要活动热热闹闹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就做好了。其实,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需要的是积淀、积累,而不是表面的热热闹闹。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分支,其本身就具有文化的基本属性,而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属性,也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属性和发展脉络。所以,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寻根溯源,找到让校园体育文化“活”起来的根本。
传承和发展是文化的最基本属性之一。作为校园体育文化,更是传承了中国传统思想“身心并完”的文化精髓,发展为现在的人与自然共生、“绿色奥运”,绿色环保运动等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明确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原点和归宿。我们沿着这个远点和归宿点去寻求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才不至于会“跑偏”。
校园体育文化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树立规则意识和体育品德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发挥个性特点和竞争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长,能够拥有更强壮的身体,更好地报效祖国。
校园体育文化不是面向个别优秀学生的专属文化,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适合全体学生参与、发展和享受的一种文化体验。伴随学生主体意识的越来越明晰,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理性方面的内容更多地被体现出来。
随着不同新鲜运动文化和运动元素的加入,校园体育文化也呈现出了,高雅和通俗、理想与现实的不同的文化层次。同时,伴随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形成了格局风格,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校园体育文化格局。
在比较粗糙的校园体育文化中,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就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代名词,主要是对体育的影响力认识很有限,忽视了体育增强体质的功能、教育功能、学生能力发展、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培养等。所以,校园体育文化不能局限于竞技层次。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体育被认为是“小三门”,是典型的副科,其主要作用就是调节和宣泄学习的紧张情绪的,并不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有内涵,学校相关部门应该改变目前单一的、精英化的竞赛形式,特别是在丰富了体育硬件设施的同时,不能忽视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打造,不然所开展的系列体育活动就会流于形式,过了就忘了,没有让学生“走心”。
并不是举办几期体育活动就是有了校园体育文化,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都需要时间的积淀和积累,而不是搞几次活动可以完成的。但是,校园体育活动的确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表现形式之一。
还有一种误解就是认为体育就是文化,可以顺手拈来的,其实,体育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身体的直接感受,这种感受反作用于我们的内心,这就是体育的内涵。我们需要透过现象去摸索本质,体育可以承载、传承和发展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但是体育不能等同于文化。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思想境界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载体,可以开设何种水平的体育俱乐部、体育选修课程、体育社团、体育训练队等等载体的形式;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影响了开启学生兴趣、技能、专长的程度;教师的管理体育活动的能力,比如相关制度的制订,相关活动的体系化等等。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强化管理能力,是校园体育文化得以保障的基石。
除了组织运动会、篮球赛以外,学校应综合课外体育活动、阳光大课间、体育选修课程、社团俱乐部、课外体育训练等校内途径,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节、体育经典赛事。还可以创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开展校外体育活动以及县、区、市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形式和途径,这些活动都是校园体育文化最有利的载体,也是最外显的表现形式。通过尽量多的途径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观看体育赛事,对养成锻炼习惯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是多民族大融合的国家,五湖四海的特色体育活动,正是形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沃土。这样不仅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更便于不同地域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提升。我们应充分挖掘学校地域特色,形成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因地制宜地开展系列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促进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争取借力于校园外的,如电视台和网络等宣传手段来报道和渲染,争取赢得更多的校外资源的支持。校园内橱窗、广播、校园网、宣传栏作为辅助宣传,争取省、市、国家甚至国际的交流展示活动。最关键的是要注意历届活动资料的积累、整理和汇总,千万不能出现“断片”,造成校园体育文化链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