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艳
摘 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三原县委县政府将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升到重要地位,并且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三原县;土地流转
一、基本情况
三原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平原广阔,水利发达,历史悠久,为陕西省重要的粮、棉、菜、果产区之一。辖区14个镇办中心,农业人口33.97万人,土地总面积59.77万亩,耕地面积53.76万亩。截至2019年12月,全县土地累计流转面积186529亩,累计流转出耕地的农户数16904户,累计签订的流转合同11289份,累计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流转面积113513亩。
(1)流转方式多样化。
从全县土地流转情况来看,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流转方式并存。
1.转包(含代耕满一年的),大部分外出务工家庭采取了这种方式。即原承包户将承包地全部或部分转包给转入户,转包条件和利益关系双方达成口头协议,也不经过发包方,只是一年一定一结算。截至2019年12月,全县转包土地流转面积累计62266亩。这种流转期限的不固定性,容易造成转入方的短期行为,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
2.出租,即土地的流入方向流出方支付一定的租金。截至2019年12月,采取这种流转方式全县共累计流转土地面积40547亩。如嵯峨镇唐陵村的天齐现代农业园,自2012年成立以来,陆续流转土地5300亩,种植酿酒葡萄2300亩。打造一家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特色美食、户外运动、窑洞宾馆、生态葡萄种植、酒庄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现代休闲农业庄园。采用这种流转方式,让转出方收入比较稳定,但未考虑到价格因素给收益所带来的影响。
3.入股,这种流转方式,将农民与企业(合作社)联成利益共同体,农民受益较大,但其收益受企业(合作社)的经营状况影响较大,农民对此持观望态度。
4.转让。对于那些家里有困难,不能外出务工的人来说,通过转让从当地农户手中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从而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当地农户在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已经有比较稳定的非农收入,通过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又得到了经济补偿用于扩大二三产业。
(2)经营模式多元化。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总体虽然较小,但蕴育出了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符合我县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些农业规模经营模式:
1.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截至2019年12月,我县登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684 个,其中省级示范社13个。累计流入合作社的面积25966亩。如三原瑞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建设大棚40座,中棚300座。
2。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馨盛花卉苗木科技有限公司,在高渠服务中心申家村建成大型智能温室27000平方米,智能连栋温室花卉生产线4条,推广示范用日光温室20个,花卉定点育苗中心1200平方米,年实现产值1100多万元,辐射带动1000多户。
3.专业大户经营模式。截至2019年12月,全县流转规模在50-100亩累计流转面积达55937亩。流转规模在100-500亩的累计流转面积23249亩。如渠岸镇的农民张栋,流转土地263亩,用于种植粮食。陂西镇安乐中心共富村的马彬好,流转面积937.83亩,用于苗木花卉的栽培和粮食种植。
(3)发展效果明显化。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几十、几百亩集中成片流转呈上升趋势。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在大户示范、基地带动下,全县已发展为南菜北果全县畜的产业格局,土地流转加快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结合全县土地流转实际情况,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对土地流转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亟待转变。部分干部存在怕麻烦的思想,不愿意引导农民进行土地合理流转,对土地合理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同时有许多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对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了解不多,担心因流转而失去承包权和收益,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轻易流转。
(2)農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所需资金不足,融资比较困难。大面积流转土地从事高效农业开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合作社一般没有贷款担保单位,没有资产抵押,因此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致使部分承包大户在土地开发上存在严重的资金困难,规模难以扩大,效益难以提高。
(3)农村土地流转程序和方式不规范。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扩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涉及农户越来越多,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如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大多是通过私下担保进行土地流转,很少委托政府机构或相关组织进行土地流转。大多数农民的土地流转是以口头协商进行,至多找个中间人进行说合,基本没有签订正式的协议或合同。另外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也出现了以村组名义代替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将农户的承包地出租、转包,甚至买卖,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强行流转,既违反了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法律,也极大的损害了农民的权益,极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影响,产生大量的土地纠纷。
(4)风险防控机制还不健全。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面积的增加,土地流转价格上升明显,目前主要集中在每亩每年500元至800元这一区间,但用于非农经营的土地流转,流转价格会更高,超过了每亩1000元。过高的土地流转成本,致使种粮新型经营主体效益微薄,甚至难以承受。如果遇上自然灾害,或经营稍有不善,承包户就必然亏损,最后这种风险自然就转嫁给流出农户,租金也得不到保障。
(5)土地大规模流转难度大。一些村在家庭承包经营时为了公平,把土地按照高、中、低产田分类,平均发包给农户,导致地块较多,难以成片。在规模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不同意流转,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以达成,从而阻碍了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还有不少农户对自己承包经营土地依赖性强,特别是农村“40-50岁”人员,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外出务工技能,也不想远离家庭,致使土地难以成方连片的大面积流转。即使采取转包、出租、代耕等方式流转的土地,也大多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农户规模小,不适于连片种植和机械耕作,规模流转难度加大。
三、几点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到土地流转对自身带来的好处,不仅可以增加农民自身的收入渠道,还能将闲置的土地变为钱,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民积极配合国家农村土地的流转。同时充分利用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版证工作的成果,农民手里有证件,就能放心大胆地把土地流转出去。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加大对土地流转的补贴扶持力度,让土地流转着真正吃上一颗“定心丸”。
(2)以提高土地流轉效益为目的。把土地流转与稳定粮食生产结合起来,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把土地流转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就近就业结合起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土地流转与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
(3)实行政策倾斜,加大对流转大户的扶持力度。要在政策扶持、信贷倾斜、风险补偿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实现倾斜政策,扶持流转大户,让他们流转土地有钱赚、无风险。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政府应当给予产业政策扶持,比如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直接补贴;对涉农项目直接打捆,向流转大户倾斜,扶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要建立农业产业风险补偿机制,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要强化科技服务,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服务,对规模较大和有发展潜力的流转大户,进行科技人员与大户结对子,进一步提高其经营水平和科技水平,加快全县土地流转进程。
(4)完善制度规则,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和交易规则,对市场运行、服务规范、中介行为、纠纷调处等作出具体规定,建立镇(办、中心)农村产权交易所,各村配备信息员,完善县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为经营者和承包农户双方提供信息的有效对接;完善交易前置审核、拍卖竞价交易办法、交易保证金缴退等制度,授权小额交易、方便群众就近交易,进一步规范农村产权行为,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模式,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公开公正、规范有序”;加强流转合同管理,使用三原县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合同示范文本,避免流转合同不规范,土地承包期限超出二轮延包期限等问题的发生;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加强监管,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健全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纠纷,保障流转双方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薛濡壕.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17-21.
[2]徐文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影响机理与模式创新[D].天津财经大学,2018-6-1.
[3]陈学兰.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