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霞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组织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 177例
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 根据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检查是否存在高信号病灶分为DWI阴性组(109例)和DWI阳性组(68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血管病变。结果 ①危险因素:DWI阴性组患者男66例(60.6%), 年龄>60岁51例(46.8%), 高血压52例(47.7%), 糖尿病36例(33.0%), 高胆固醇血症65例(59.6%), 缺血性脑血管病史37例(33.9%), 吸烟史36例(33.0%);DWI阳性组患者男36例(52.9%), 年龄>60岁34例(50.0%), 高血压30例(44.1%), 糖尿病22例(32.4%), 高胆固醇血症35例(51.5%), 缺血性脑血管病史23例(33.8%), 吸烟史27例(39.7%),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临床表现:DWI阳性组患者肢体瘫痪、高级皮层功能障碍、发作时间1~24 h占比明显高于DWI阴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肢体麻木、面舌瘫、TIA发作次数>2次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管狭窄:DWI阳性组患者血管正常占比明显低于DWI阴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35, P<0.05)。结论 TIA发作时有高级皮层功能障碍、肢体瘫痪及发作时间1~24 h者, 脑组织损害的可能性大。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者是导致脑组织损害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颅内血管狭窄;磁共振弥散成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6.0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指因颅内动脉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研究表明, TIA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很高, 7 d内为24.4%、30 d内为42.0%[1]。而且最近研究发现磁共振弥散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检查TIA比常规平扫或增强扫描更能发现新近缺血性病灶。本研究根据MRI、DWI检查是否存在高信号病灶分为DWI阴性组(109例)和DWI阳性组(68例), 研究两组在临床症状、血管狭窄、危险因素等方面的区别。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2018年本院收治的177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 临床表现均符合颈内动脉系统TIA, 症状和体征在24 h内完全消失, 发作缓解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0分。排除标准:①症状持续时间>24 h;②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出血、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等;③确诊为低血糖、局灶性癫痫、晕厥等发作性疾病;④临床资料不完整。其中男102例, 女75例;年龄41~85岁, 平均年龄(62.8±12.7)岁。全部患者于住院2 d内行头部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DWI检查。由2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TIA诊断要点做出诊断。根据MRI、DWI检查是否存在高信号病灶分为DWI阴性组(109例, 占61.6%)和DWI阳性组(68例, 占38.4%)。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除控制基础疾病外, 根据病情给予疏血通、低分子肝素钙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常规口服拜阿司匹灵(10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
1. 2. 2 磁共振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NOVUS 1.5T核磁共振扫描仪, 标准头线圈, 常规轴位T2WI、T1WI及FLAIR, 轴位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WI, 轴位图像包含19层, 层厚5 mm,
FOV大小230 mm×208 mm, 矩阵256×256;DWI的掃描层面与T2WI完全一致, b值=0、1000 s/mm2, 在线生成轴位DWI图像。MRA检查:采用三维时间飞跃MRA技术检测颅内血管。MRA检测颅内外血管, 重点检测并记录病侧颈内动脉狭窄率, 狭窄率=(狭窄远端正常直径-狭窄段最窄直径)/ 狭窄远端正常直径×100%。轻度狭窄:狭窄率<30%;中度狭窄:狭窄率30%~69%;重度狭窄:狭窄率≥70%。多处狭窄者选狭窄程度最严重处计算。由神经影像科医师判定磁共振检查结果。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血管病变。TIA危险因素判定:高血压:正应用降压药或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糖尿病:正应用降糖药, 或入院后2次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2次餐后血糖≥11.1 mmol/L。高胆固醇血症:正服用降脂药或血清总胆固醇>5.17 mmol/L。缺血性脑血管病史:有明确脑梗死或TIA病史。吸烟:时间>6个月, 且>10支/d。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比较 DWI阴性组患者男66例(60.6%), 年龄>60岁51例(46.8%), 高血压52例(47.7%), 糖尿病36例(33.0%), 高胆固醇血症65例(59.6%), 缺血性脑血管病史37例(33.9%), 吸烟史36例(33.0%);DWI阳性组患者男36例(52.9%), 年龄>60岁34例(50.0%), 高血压30例(44.1%), 糖尿病22例(32.4%), 高胆固醇血症35例(51.5%), 缺血性脑血管病史23例(33.8%), 吸烟史27例(39.7%),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3、0.173、0.217、0.009、1.135、0.000、0.815, P>0.05)。
2. 2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比較 DWI阳性组患者肢体瘫痪
52例、占76.5%, 面舌瘫20例、占29.4%, 肢体麻木23例、占33.8%, 高级皮层功能障碍32例、占47.1%;发作时间<1 h
24例、占35.3%, 发作时间1~24 h 44例、占64.7%;TIA发作次数>2次25例、占36.8%。DWI阴性组患者肢体瘫痪
62例、占56.9%, 面舌瘫25例、占22.9%, 肢体麻木32例、占29.4%, 高级皮质功能障碍30例、占27.5%;发作时间<1 h
61例、占56.0%, 发作时间1~24 h 48例、占44.0%;TIA发作次数>2次33例、占30.3%。DWI阳性组患者肢体瘫痪、高级皮层功能障碍、发作时间1~24 h占比明显高于DWI阴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0、7.022、7.167, P<0.05);两组患者肢体麻木、面舌瘫、TIA发作次数>2次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0、0.926、0.800, P>0.05)。
2. 3 两组患者血管狭窄比较 DWI阴性组患者血管正常
20例、占18.3%, 轻度狭窄29例、占26.6%, 中度狭窄32例、占29.4%, 高度狭窄28例、占25.7%;DWI阳性组患者血管正常5例、占7.4%, 轻度狭窄12例、占17.6%, 中度狭窄20例、占29.4%, 高度狭窄31例、占45.6%。DWI阳性组患者血管正常占比明显低于DWI阴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4, P<0.05)。两组血管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35, P<0.05)。
3 讨论
随着CT和常规磁共振的研究, 诸多证据表明部分TIA患者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持久性缺血性脑损伤。DWI不仅能鉴别急、慢性缺血性脑损伤, 还能显示常规MRI不能显示的病灶。本研究证明38.4%的TIA患者DWI发现责任病灶, 与报道相似[2]。
本研究证明, DWI异常和肢体瘫痪、发作持续时间、高级皮层功能障碍、血管狭窄有关, 与胡微微等[3]研究结果一致。在出现失语伴运动障碍的TIA患者中, 可能是由于粥样硬化斑块碎屑脱落引起动脉-动脉栓塞。大动脉分支阻塞后因远端血管缺血扩张或栓子崩解, 栓子向动脉远端移动而使症状消失, 但因缺血范围大在缺血中心区易形成梗死灶, 故DWI检查阳性几率大[4]。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分析, 因脑缺血因素持续存在, TIA症状>1 h者DWI更易出现异常[5]。血管狭窄>50% 影响血流动力学, 可引起低灌注TIA发作, 甚至进展为脑梗死。血管狭窄严重时, 脑缺血时间延长可导致局部出现不可逆性梗死, 血管狭窄越重代偿越差。
本研究结果显示, DWI异常与肢体麻木、面舌瘫、TIA发作次数无关, 也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缺血性脑血管病史等危险因素无关, 与李雪梅等[6]研究结果一致。缺血预适应理论认为:因亚致死性短暂脑缺血可诱导组织产生内源性保护机制, 使脑组织对再次缺血有耐受性, 故一定程度上可免受或减轻再次缺血性损伤。临床研究也证明:与无TIA发作病史的脑梗死患者相比, 反复TIA发作患者脑梗死范围较小[7]。
综上所述, TIA发作时有高级皮层功能障碍、肢体瘫痪及发作时间1~24 h者, 脑组织损害的可能性大。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者是导致脑组织损害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Lin G, Ren D, Guo S, et al. Effectiveness of cilostazol in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refractory to aspirin:a report of two cases.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 2014, 7(3):739-741.
[2] Albers GW, Caplan LR, Easton JD, et al.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roposal for a new definition. N Engl J Med, 2002, 347(21):1713-1716.
[3] 胡微微, 叶静, 杨巧莲, 等. 颈内动脉系统TIA脑组织损害相关因素分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12):1089-1092.
[4] Hadjiev DI, Mineva PP. A reappraisal of the definition and pathophysiology of th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Medical Science Monit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Research, 2007, 13(3):50-53.
[5] 孙奉辉, 胡文立. 磁共振弥敖加权成像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9, 35(2):127-128.
[6] 李雪梅, 李壬子, 候小强. 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DWI异常与临床特征分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359-360.
[7] 杨永刚, 赵会颖, 张建平.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梗死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河北医药, 2014, 36(8):120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