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豪
(镇江新区建设工程质量中心试验室,江苏 镇江 212132)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深度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同时早在201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要实施全面规范、空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不仅包含有预算编制、执行、调整以及决算等环节,还包括有单位的内部控制、绩效考核评价等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可以进行讨论的问题,本文主要对预算编制与执行偏差展开简单的讨论。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主要根据是单位内部的工作制定计划,由于预算是跨年度编制的,在后期工作中则会出现许多不可避免的变动因素,导致第二年的工作计划的执行出现一些变动和调整。比如单位的采购价格上涨或下调,不可抗拒事件的发生等,这些情况都会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形成偏差,这也是由预算编制容错特点而决定的,不可完全将其避免。
当预算编制制定出来后,将其下达到单位的各个部门及事业单位,有一套流程,就目前来说,我国大多地方实行“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程序。从财政部门下发文件后,各部门单位编制单位年度收支预算建议计划逐级上交,财政部门审核后再下达控制指标,各部门单位重新调整本单位预算草案后上交审核,财政部门批准并经政府同意同级人大审议后回复给各部门,各部门逐级下发各基层单位。但实际上由于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时间有限,尤其对下属单位较多的事业单位来说更加紧张,这就给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次年预算编制执行带来影响,造成一定的偏差。
大多数的事业单位所采用的预算编制方式是零基预算以及增量预算,一般而言,概率预算法的采用率比较低,通常是以固定预算的方式存在于预算编制当中。例如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维修和检测等,大部门的概率样本较多使得预算执行力的效果比较好,小部门则相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即使是十分合理地运用全部编制方法,也不能完全将偏差消除,只能达到在一定的范围中降低偏差存在的频率。
各级部门都在不断重申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但是事业单位的预算在实际操作环节中依然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进度拖延或者未根据预算执行,因此预算执行还需其他机构组织的指令和协调,重视预算而忽略执行力度往往会造成执行的进度受到影响,增加了预算执行偏差。
预算执行所包含内容较多,大体上包含了过往所改革的内容以及成果,例如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公务卡管理、政府采购管理改革、内部控制管理,等等。这一系列的工作通常都会由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管理,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以及经济资源投入的约束,使得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执行管理工作受到消极的影响。
事业单位想要降低预算执行偏差,调整预算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是要进行预算调整时,要确保调整的合理范围,保证部门与财务之间建立了有效地沟通,同时还要把握好调整的时机,因为这些都会对预算执行偏差有影响。实际中,事业单位要确定偏差的合理范围,则需要保证预算调整符合程序标准即可。若是存在挪用挤占、私自使用预算资金或者是没有获得单位批准而更改资金的使用方式的行为,违背了《预算法》当中所规定的产生的执行偏差的行为都应该作为不合理范围处理。
通过以上的分析,因为预算编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结果之间具有偏差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偏差也是不可避免的。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建立以及完善制度来不断地减小两者之间的不合理的偏差,可以保留预算的科学调整,从而从整体上降低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力偏差。
加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投入,一是增加人员方面的投入。就目前来说,如财务司局、处室等预算编制工作人员占比较低,据调查统计,百人左右的事业单位部门占4%,百人以上的事业单位部门占2%~3%。这些人力对单位日常财务工作能基本满足,但需要做预算管理工作时,需要抽出人员来进行专职或兼职,但这就导致人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加大人员投入会有效减少事业单位人为因素造成的执行偏差。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我们知道,预算编制的项目评审及执行监督等工作耗时耗力、效率低下,而这些工作又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因此,可以考虑通过资金的投入来建立专家库或引入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减少编制所花费的时间,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工作质量,使执行偏差得到有效的降低。
预算管理改革的任何举动都能影响到预算编制及执行偏差,最近几年,我国财政部就预算编制强调“建立和完善项目库”,这个举措是财务预算管理改革十分务实的内容。对事业单位来说,建立项目库有利于对评审过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对来年的单位预算编制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能大大降低工作时间,同时海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来研究工作内容和工作量以及预算资金的数学模型,使单位定额标准体系的建设加快,从而为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科学化提供数据保障,对执行偏差进行快速修正。加快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步伐,减少预算审核和预算分析的时间,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预算执行管控上,对减少预算执行偏差具有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预算控制也属于财政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财政部相关文件《关于加强财政内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深入梳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财政业务重点领域和主要流程”。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该把预算执行偏差作为重要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加强控制力度,在目前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加入预算执行偏差控制。根据预算编制的特点和执行偏差的特点来进行制度设计,科学制度控制流程、公正预算执行监督、合理绩效评估及问责等,充实预算控制的内容,使预算控制的目的得以达到,减少和消除预算执行偏差。
事业单位根据现实实际情况,可对预算进行调整,按其调整幅度可分为全面调整和局部调整。在进行调整时,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预算调整程序进行,尤其是全面调整,所谓全面调整实际是重编预算,因此为保证预算过程不发生混乱,必须规范其模式。同时,盘活存量资金,而存量资金的产生可以看作往年执行偏差造成的后果。因此,事业单位应对盘活资金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局部调整来减少这一环节的异变,保证按照预算方案进行,以此取得来年更好的执行效果,防止执行偏差。
总之,预算编制与执行偏差不是简单的问题,减少和控制执行偏差是综合性较强的全局工作。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控制执行偏差要根据单位工作实际情况,科学分析预算偏差产生的原因,明白预算编制和执行偏差的特性,同时适当的预算偏差是合理的存在。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过程中要规范其工作、完善其控制、总结其经验,提高单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合理控制事业单位的执行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