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的文化哲学研究——基于莫里斯·梅洛-庞蒂和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思想

2019-07-13 01:18
体育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身体体育

赵 歌



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的文化哲学研究——基于莫里斯·梅洛-庞蒂和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思想

赵 歌

(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根据莫里斯·梅洛-庞蒂和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思想,可揭示当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体育健身”这一身体文化所呈现的审美意蕴和哲学维度。首先,审美视角下体育健身的基本内涵包括:1)体育健身是以身体作为审美对象;2)体育健身是以身体作为审美主体;3)体育健身是“身体化”的审美活动。其次,体育健身作为“身体化”的审美活动,哲学基本理论要素:1)其哲学基础是生命满足的直接体验;2)其关照对象是健康而美丽的身体形态;3)其涉身机制是自由的全身心体验与践履;4)其社会功能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其应用价值是“体验经济”。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其审美特性包括感官超越视听和功能超越欣赏。体育健身对于人们良好“生活品质”的达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健身的哲学阐释对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如下启示:体育健身消费属于体验型消费,体育健身消费不仅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健康工程,更是满足体验时代下人们追求时尚与美丽、个性与自我认同的经济工程。因此,力求对中国体育健身市场的精准开发,从而引导大众对体育健身消费的投入,最终促进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是一个经济性问题,更是带有社会进步意义的战略性问题。

体育健身;身体化;审美活动;文化哲学;体育产业

前言

众所周知,自从尼采成功地将“身体”确定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始发点”之后,西方传统“扬心抑身”的哲学思想就此遭受到猛烈冲击。身体开始堂而皇之地进入到大众视野,并呈现出狂猛的逆转之势。尤其是自20世纪末期以来消费社会的到来,感官体验、休闲娱乐以及体育健身等“体验产业”成为当今东西方社会的普遍文化现象。

由于“欲望”的身体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逐渐取得了“合法性”地位,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极其的“呵护与关注”,体育健身、时装设计、瘦身美体等形式繁多的身体产业的迅猛发展成了当今消费时代的一大重要标志。正如舒斯特曼所描述的那样,“当今,正如数以百万的美国人热火朝天地训练他们的身体一样,欧洲人也呈现出对身体加大投入的迹象。这种对身体的热爱不仅表现在越来越多人为了身体的改良型改造而热心地从事系统的训练,而且也体现在其在锻炼所采用越来越多样的训练科目上”(Shusterman,2000)154。美国学者布莱恩·特纳深刻揭示了当前这个被称之为“身体社会崛起”的时代,“在这个社会里,我们所有重要的政治和精神事宜都要通过身体的渠道来阐述”(肖恩·斯威尼 等,2006)4。

当今中国,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以及大众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充沛,体育健身也普遍成为老百姓选择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对“全民健身”的提法与以往明显不同,“全民健身运动”改为“全民健身活动”,“活动”取代了“运动”,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变化,却另有一番深意。首先,反映出在国家层面上更新了有关体育的发展理念;其次,反映出体育健身需求应该被包含在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最后,反映出这种惠及全体人民的、形式灵活多样的、可以经常参与的“分散性行动”取代了过去有目的、有组织而且声势宏大的“集体性行动”。

当前,在个体层面,体育健身已经成为改善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层面,“全民健身战略”已经成为“健康中国战略”成功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健身将会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认识你自己”一直是西方哲学所履行的格言,那么,对于人的自我关怀与自我提高以及如何使人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也就成为哲学应尽的分内之事。本文尝试着从“存在论”和“实用主义”的角度去思考、解析并阐述体育健身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之基本内涵,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其哲学基本理论要素、所呈现的审美特性、体育健身与人的生活品质的思考以及体育健身的哲学阐释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启示等。

1 西方现代哲学中“身体”的出场与复兴

为什么身体在20世纪会成为西方哲(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或者说,为何要研究身体。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量:1)因为在此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身体被粗暴地等同于物质,是认识的客体对象,而并不是引发人们思考的问题的起点与中心;2)身体研究在20世纪中后期出现是由于20世纪积累了有关身体的丰富的理论资源,为身体的复兴做了充分的准备。

从古希腊一直到19世纪,人们是在灵魂(soul)、精神(spirit)、心智(mind)、理性(reason)与身体(body)的二元对立中来认识身体的,认为身体是灵魂、精神、心智的附属物,身体是被动的、臣服的。在自古希腊传承而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①文化中,人们把身体当成物质客体来认识,如何才能更真实地认识对象与最大限度地发挥理性精神有关,因此,认识问题也是有关主体意识的问题,而不是身体的问题。而在提倡灵魂至上论的基督教传统看来,人们关注的应是克服肉体欲望的阻挠从而达到精神的提升,其最终落脚点和最终目的是精神的修行。所以,在西方传统哲学看来,关于人的问题的核心始终应该围绕着精神的“纯洁与神圣”与否,不能偏离。

从19世纪的尼采开始,到20世纪的现象学、精神分析学、生命哲学、后现代哲学以及身体美学等逐渐瓦解了整一的、稳定的、无时间性的主体观,研究重心越来越偏向注重个体性的、动态的、有生命的身体,为20世纪中后期的身体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尤其是法国学者莫里斯·梅洛-庞蒂和米歇尔·福柯以及美国学者舒斯特曼有关身体的思想,为欧美身体研究的大规模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初兴起的现象学是对传统哲学的理性认识的又一次追问和质疑。传统哲学预设了精神性的“我”的存在,而现象学一步步指出“我”并不是笛卡尔意义上的实体,“我”与境域相关,是时间性的、空间化的。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试图弥合传统哲学中主客体的分裂,探究认识活动究竟如何可能。他意识到身体不是传统哲学所认为的解剖学意义上的机械肉体,而是具有生发性的、整体性的,身体在知觉活动中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他区分了身体(leib)与肉体(körpern),并指出现象学的“直观”离不开身体。胡塞尔不仅主张在直观行为即知觉活动之前,悬置所有理性概念与知识判断,强调对对象的无中介、直接性的知觉与想象,他还看到了身体感知在知觉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将感知落实到身体之中。他强调:“身体始终作为感知器官在共同发挥着作用,并且它自身又是由各个相互协调的感知器官在共同发挥作用。身体自身的特征在于它是感知的身体。我们把它纯粹看作是一个主观运动的、并且是在感知行为中主观运动着的身体。”(胡塞尔,2002)58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也正是受到了前期胡塞尔研究的启发,并从真实的生活世界寻找意义之本初,并最终把这一源头锁定为世界中的身体。

1.1 梅洛-庞蒂身体思想概述

对于梅洛-庞蒂在身心一体化问题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舒斯特曼曾如此评价:“在西方哲学领域中,梅洛-庞蒂就像守护身体的圣徒。尽管拉美特利、狄德罗、尼采和福柯等人都曾热情洋溢地捍卫过人类经验中的身体纬度,但在严谨而系统、并始终如一地强调和论证身体不仅是所有知觉和行动的根本来源,还是我们自身的表现力之核心这一点上,无人能与梅洛-庞蒂相提并论。”(Shusterman, 2008)

梅洛-庞蒂研究身体的第一步,是彻底地颠覆了理性/精神中心论与身心二元论(以基督教神学和笛卡尔为代表),并把存在的基础从心灵转到身体上来。他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相继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如《行为的结构》(1942)、《知觉现象学》(1945)、《意义与无意义》(1948)、《符号》(1960)、《眼与心》(1964)、《可见的与不可见的》(1964)等。受此前的现象学理论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梅洛-庞蒂不仅把传统观念中的理性知觉还原为场域化的感觉,还关注到了身体存在的根本特点,即“关联性与情境性”(Shusterman,2008)。

身体作为在世存在的根本目标,是梅洛-庞蒂始终秉承坚守的,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把此前的精神中心论转变为身体中心论,而且,还力图从身体这一维度来解答一直困扰着西方哲学的3个问题:1)人的身体如何与精神相统一;2)人的主观认识如何与客观世界统一;3)人在存在中如何与世界和谐统一(Shusterman, 2008)。他指出,首先,身体不是物体,是与世界彼此交融彼此沟通的情景化肉身,其本质上就是灵肉统一的。我们无法把灵性从身体上剔除出去,就像无法把身体与世界完全剥离开来一样。其次,身体及其体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基础,身体思维是理性概念建立的根基,没有身体及其经验的类比,我们就无法同化陌生事物,更谈不上赋予他们以意义。身体是置身于某处的身体,世界也永远是人体眼中的世界,主体与客体其实密不可分。最后,由于身体是不断投射并融入世界的身体,所以,拥有身体就拥有投入世界、与世界相融的能力。我们熟练地通过身体与世界打交道,与世界融合在一起。梅洛-庞蒂干脆指出,“我”就是身体。境域中的“我”不是在理性地、保持距离地认识世界,而是我与世界本是一体,原本就粘连、融合在一起。他的这一身体观彻底颠覆了被西方传统哲学所奉行的精神/灵魂中心主义论,使研究中心转向了身体,树立了西方现代哲学研究的里程碑,并为身体研究的后续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石。梅洛-庞蒂的身体研究,促使人们对身体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变革。

1.2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概述

虽然梅洛-庞蒂的身体研究对于西方现代哲学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他始终强调“作为自发表达的身体”,其典型特征是“沉默”,并且坚决认为身体思维不应该存有“反思性”意识。舒斯特曼将梅洛庞蒂的身体思想称之为“沉默跛脚的身体哲学”(Shusterman,2008)。

“身体美学”被舒斯特曼这样描述:“充满灵性的身体是我们感性欣赏(感觉)和创造性自我提升的场所,身体美学关注这种意义上的身体,批判性地研究我们体验身体的方式,探讨如何改良和培养我们的身体。”(理查德·舒斯特曼,2011)按照舒斯特曼的构想,身体美学是包含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在这里,“身体”是那个敏锐的、目的性明确并且富含感情和灵性的“身体”,而绝非那个纯粹是肌肉和骨骼组成的物质性“肉体”(理查德·舒斯特曼,2011)。身体美学的主要观点是,让哲学成为指导我们审美生活的工具,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哲学的实践以及存在功能。我们通过身体这个媒介来生活,因而,如何更好地生存不只是拥有外在的躯体,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笔者将身体美学的核心思想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敏锐的、具有感知能力的身体。舒斯特曼核心思想下的身体,“Body被Soma取而代之,并用3个词living(活生生的)、feeling(富含感情的)、senting(敏锐的)来形容”(理查德·舒斯特曼,2002)。与单纯物质性的身体(肉体)不同,这里的身体某种程度上具有“身心合一”的特征。感知(preception),按照一般的理解就是感觉和知觉,在哲学、心理学和现象学的领域里,感知是基础性概念。舒斯特曼认为,身体在哲学实践和审美活动中的感同身受就是感知,敏锐的、具有感知能力的身体在自我完善的方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非语言、实践性的身体体验。对于哲学而言,为了获得智慧和真理,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渠道:1)通过阅读、思考以及理解理论文本来实现;2)可以通过身体的实际体验来获取。西方传统哲学拒绝身体体验,使得文本主义意识形态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舒斯特曼认为,哲学的使命除了纯粹化的专业理论之外,更应该引导人们运用身体体验来进行自我关怀和自我提高,而作为生活哲学的身体美学,也正是把非语言、实践性的身体体验作为其研究的中心,良好的身体体验可以增强人们的幸福和德行并且提高人们的自我认识。

第三,具有反思性的身体意识。在《重构美学》一书中是这样描述感知的:“感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感觉,另一方面为知觉。感觉与快乐相联系,属情感性质;知觉与客体相联系,属认知性质。主观的估量构成感觉的焦点,客观的确证构成知觉的范围。”(沃尔夫冈·韦尔施,2002)15感知是通过身体的感觉器官来对事物进行具体和直观的把握与反映,而意识(consciouness)则复杂得多,意识是更为高级的活动,它是通过感知觉、思考、记忆等手段对自我的身心状态与当前客观现实的一种整体性与综合性的省察与认知。在身体美学中,舒斯特曼将感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视觉和听觉为外在或者远距离感官的感觉;二是身体的审美感知系统,如肌肉运动知觉和身体的本体感受。舒斯特曼将具有反思性的身体意识作为其课题的研究重点,他所说的“身体意识”主要指的是“身体化的意识”,通过这种意识,身体既是体验性的主体,又是体验性的客体(对象),反思性的身体意识对于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和自我关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说,舒斯特曼所构建的身体的美学维度是:“身体美学致力于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官欣赏(aisthesis)和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进行批判的、改善的研究。因此,它也致力于构成身体关怀或可能改善身体的知识、话语、实践以及身体训练。”(舒斯特曼,2007)185身体美学一方面将身体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是人们自我塑造的场所。

舒斯特曼构建的身体美学特别注重从实践层面关注身体训练,身体的意义也经由身体训练来深刻揭示和阐发,这在以前的传统哲学思想中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这种实践我们可以从事对自我知识和自我创造的追求,从事对美貌、力量和欢乐的追求,从事将直接经验重构为改善生命的追求。”(舒斯特曼,2002)正是在这种理念下,舒斯特曼一直身体力行并接受大量的身体训练,如在美国接受了4年的亚历山大、费尔登克拉斯训练以及生物能疗法,跟随日本禅师进行冥想训练,并且还有在以色列的从军经历等。这些都说明舒斯特曼本人常常从身体的角度思考训练的益处,而以上这些训练对于改善人的生活品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审美视角下体育健身的基本内涵

“今天,除了男性之外,女人也比以前更加了解通过运动、体操、沐浴、按摩以及健康的饮食来开发身体所带来的乐趣,她自己决定自己的体重、体型及肤色。当代的美学观念允许女性将美丽与活力结合在一起;她有进行肌体训练的权利,她拒绝发胖;在体育运动中,她把自己作为主体而自我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从她偶然的肉体中解放出来。”(舒斯特曼,2011)在历史上,身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客体,不再是罪恶的源泉,也不是危险的标志,而是生活方式、人格以及成就的一部分。或者说,身体就是我们自己。你要关心自己吗?请热爱自己的身体,那么我们也应该拆除所有阻碍身体通向自由的屏障。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欧美国家一直热度不减的体育健身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比较有影响力的当属齐格蒙特·鲍曼、迈克·费瑟斯通以及布莱恩·特纳等,在这里对3位学者的基本观点做一番简单归纳。

齐格蒙特·鲍曼曾经分析过20世纪80年代一度风靡美国的“简·方达健身操”现象,他认为“简·方达健身操”是身体技术中的“软技术”,这种身体“软技术”指的是种种自我塑造和保持身体形象的手段和方法,诸如运动健身和节食,“简·方达健身操”现象正说明了明星们是如何通过“软技术”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关注的。

迈克·费瑟斯通则指出,修饰身体与改变身体已经变成人们的日常工作,成为人们进行运动、健身、饮食、化妆、整容的重心与目的。“围绕着身体的符号,作为表达和/或创造个体身份或主体自我认同的方式而发挥作用,追求身体的外观美也成为人们处理身体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自我与身体关系的出发点和主要目的。”(Featherstone,1991)78,因此,身体形象(images of the body)这个概念被费瑟斯通所深刻揭示并用来指代消费社会中的身体,身体形象也不容置疑地成为人的快乐载体。

由于身体形象的维护和更新需要人们不断地投入注意力和行动,因此,布莱恩·特纳提出了“身体实践”的概念,其意思首先指身体是我们赋予行动的对象——健身、食物调节、清洁等。这些实践是我们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把我们与自然以及世界联结在一起。“身体现在是自我规划的一部分,在这个自我规划中,个体通过建构自己的身体来表达他们的需要。考虑到当代消费文化对自我的强调,身体被看作存在的一种可变形式,这种存在形式可以被塑造,并适用于个体的需要和个体的欲望。”(特纳,2000)278-279为了更好地说明个体如何为身体服务,以及社会如何通过身体实践规训个体,特纳对消费社会中大众对于苗条形象的狂热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现代个人身份问题上,良好的身体形象是很重要的。富有青春活力的健美身体是社会和个人的主要财富,要终生维护”(欧阳灿灿,2013)66。因此,体育健身正是通过成为维护身体自我形象的手段,而变成了人们的自发需求。

对身体的关怀在当代消费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身体越来越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而健身、运动、美容以及节食等成为改造和塑造身体的手段。一种普遍的观念是身体就是自我,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当今,人们对于身体的关怀不仅表现在健康层面,还表现在人们对于身体外观的重视方面,人们的快乐和幸福取决于身体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健康与美的标准。

2.1 体育健身是以身体作为审美对象

尽管鄙视与贬低身体是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但西方艺术史却始终不曾将身体遗漏,甚至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以身体为主题的西方雕塑,如思想者、维纳斯、大卫以及拉奥孔等一直是西方艺术雕塑的精品,身体作为审美对象,一直是西方的艺术主题。虽然像西方那样的裸体雕塑和人体形象中国不曾有之,但是,在中国把人体作为审美对象却并不缺乏这方面的例证,有关“硕人”的描述就出现在先秦时代的汉族民歌《诗经·卫风·硕人》中,后来的《洛神赋》也是有关对于“美女”的描述。当今,身体意象已经完全充斥在大众文化中,整容、美甲以及塑身等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事物,这些事实都在不断地表明:身体,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审美对象。

英文Aesthetic object,可翻译为审美对象,其中,“感性的”是作为aesthetic的第一个层面,“审美的”可以作为其第二个层面;object则包含着对象与客体两个层面,因此,也常将其理解为审美客体。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不够严谨。因为,人一旦关注某项事物,并将某项事物作为审美对象,那么这项事物就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客体”,而是变成了富含主体思想情感与审美趣味的“对象”,并最终由审美主体加工创造。基于以上缘由,笔者将Aesthetic object理解为“审美对象”与“感性客体”两个互为相关的学术词汇,而主体的关注经由“感性客体”向“审美对象”的转变过程,恰恰是审美体验与审美活动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基于以上思考,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身体在何种意境下成了美学关注的对象,即审美对象”,这也是作为身体美学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身体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实际上自古就有。以中国古代的身体审美为例,“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样的典故表明,当时的身体俨然成为文化和社会权力改造的对象。福柯的“权力理论”揭示了这种现象,即自然的身体一旦进入社会就成为社会改造的对象,无论是东西方文化都不可回避。身体本身具有二重属性,即自然的和社会的身体。如果身体脱离开社会观念和意识,那也就不会存在身体的审美化现象。作为“被欣赏”和“被观看”的对象,身体无疑会受到社会的改造与塑造。

体育健身作为一种身体文化,原本盛行于美国,随着全球文化的相互流行与融合,体育健身也逐渐受到中国大众的广泛追捧。在当今消费社会,体育健身将身体作为消费对象,而身体成为消费对象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体育健身是为了维护个体的生存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对身体进行的“健康消费”;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体育健身可以用来塑造美丽的外表,体育健身成了以身体为目标的“审美消费”,从这种意义上理解,身体也就成了审美对象。古希腊的体育竞技,遵循着“神灵也喜欢健美的人”的理念,城邦里的青年男女裸露着身体参加到许多竞技项目中来,尽情地在比赛场地以各种姿态、动作,展现和表演着自己的身体。对他们来说,健美的身体形态是神的杰作更是神的启示,不断激励着他们去刻苦训练自己。进入到消费社会,相对于身体来说,其他的审美对象几乎都是身体美感的附属物。因此,体育健身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培育健美的身体形态,主要是通过锻炼来塑造和构建身体美,包括身体的形态、力量、灵敏、协调、肤色以及娴熟的身体运动技术、舒展的身体姿态以及矫健的肢体动作等。与其他身体文化相比较,体育健身引导了健康的审美观与审美趣味,是“正价值和绿色”的身体消费。正是因为体育健身的诸多价值,我们应该遵循“提升体育,美化身体,娱乐人生”这样的人生审美理念。

美国哲学家科恩认为,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迷恋肉体之美并崇尚美丽和年轻的时代,大量的媒体也秉承着这种宣传理念制造出大量的人的“理想”身体形象,并暗示人们只有拥有“健康而美丽”的身体以及“魅力四射”的面庞才会开启人的幸福未来。因此,可以毫不掩饰地说,身体已经成为消费时代最为华丽的文化景观,并已经处于日常消费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人的身体正是由于成为欲望对象、想象对象和消费对象,所以,才会促使人们通过体育健身使身体成为审美对象。

2.2 体育健身是以身体作为审美主体

作为“心灵美学”的集大成者,笛卡尔为了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以及反复强调知觉的重要作用,他本人在哲学观念上区分了“心灵与身体”,并且认为这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按照笛卡尔的理解,思维作为心灵的本质,是不占据任何物理空间的,完全不包含在物理的几何范畴之内。而身体则不然,身体是实实在在的。从柏拉图开始,西方的思想观念都认为灵魂和心灵即使脱离肉体也能够继续存活,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基督教神学,且愈演愈烈。西方的“身-心”二元论被笛卡尔继承并被继续发扬壮大,他在《第一哲学沉思》中这样表白道:“我有一个明白而清晰的关于我自己的观念,一个思维着的非广延的事物(a thinking non-extended thing);还有一个对于身体的明白而清晰的观念,它是一个广延的、非思维的事物(an extended and non-thinking thing),两者的特征正好相反。”最后,他强调:“总之,心灵可以离开其外延的身体而存在,心灵是不同于身体的实体,其本质是思维。”(笛卡尔,2016)

“我思故我在”这句被我们所熟知并且经常娓娓道来的名言正是出自笛卡尔之口,他口中的“我思”究竟代表什么含义?笛卡尔指出:“什么是思想的东西呢?就是在怀疑、理解、理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和感觉的东西。”(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编译,1982)370笛卡尔这里的“我思”,将诸如情感的、理性的、想象的、感性的等都归结在一切思想意识之内,确实,以上种种活动均不占据任何空间。而问题在于,身体真的是一个非思维的事物吗?真的如像笛卡尔所说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真正思考,不是源于尼采,首先提出“身体具有审美功能”的是梅洛-庞蒂。他认为:“我们要重新发现现象、唤醒知觉,为了知觉呈现给我们的物体,身体作为主体,包括感官、皮肤、神经、肌肉、运动习惯所构成的‘我能’去深入世界的感性存在之中,去发现,去建构,将身体借给世界。”(梅洛-庞蒂,2001)34其次,认识到“身体具有审美功能”来自于美国现代美学家舒斯特曼的思考。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有关论断是对笛卡尔“身体观”的正式否定。舒斯特曼认为,身体虽然不能像心灵那样进行严密抽象的逻辑思维和精确无误的数学计算,可是,身体的“感觉”功能完全符合了笛卡尔的“我思”,身体的“感觉”功能笛卡尔本人也并不完全否定,按照这种推理,身体和心灵一样都可以成为审美主体。舒斯特曼在其著作《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中,以六位身体哲学家为例,探讨了身体在人们知觉和体验中的强大作用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更加说明身体完全可以作为审美主体。另外,和舒斯特曼教授持相同观点的要数世界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大师、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他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genceTheory)获得众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好评。

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详细逐个描述了语言、音乐、逻辑-数学、空间智能,并且在第9章用了36页的篇幅分析了“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身体-动觉智能”)。在这本著作里,他首先描述了古希腊人运用体育运动来使身体和心灵达到高度和谐的状况。他写道:“对于身体的熟练运用,几万年以来(如果不是几百万年的话),一直是人类发展史中十分重要的能力。谈到对于身体的熟练运用,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古希腊人。在人们的意识中,这种智能形式在西方的古典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古希腊人崇尚形体之美,他们通过从事艺术活动与体育运动,努力让自己的身体匀称,让身体在运动、平衡和正常状态中都显得优美。更普遍地说,他们寻求身体与心灵的和谐,尽力使头脑得到一定的训练,从而能够恰当地指挥自己的身体。他们也力图使身体得到训练,以便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心灵的诉求。”(加德纳,2016)

在非西方文化中,身体技能的熟练掌握在生活领域里也同样重要,在新几内亚的梅纳斯(Manus),每一个婴儿都要被母亲带到小船上去,如果突然出现风暴,小船就会摇晃,甚至把母亲和婴儿都抛到海里,婴儿就在此刻学会了如何紧紧抓住自己的母亲,以至于不会被淹死。到五六岁的时候,儿童就已经能够保持水面上的平衡而熟练划船,还能在不大的风浪中单独行船,并能够使船在屋檐下准确地通过,而不会碰到水上的支架。在许多船只挤在一起的情况下,他们能够划着自己的船从中穿梭而过。另外,游泳、跳水以及在水中潜游,把水从鼻子和喉咙里排出来,都包括在梅纳斯儿童对海的理解之中。这种在西方只有极少数在海水中泡大的儿童才具备的本领,在新几内亚这个部族的文化中,被认为是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掌握的。

上面的例子清晰地表明,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身体智能确实正确而令人信服,其基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后天学习的每一项新技能,都不仅仅是“心灵”(思维)的结果,或者是靠单纯的理论解释所能够掌握的。总之,身体所具有的能力并非是受心灵控制的,具体到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完全能够通过作为审美主体的身体而进行。

以上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审美活动完全能够通过身体而进行。但是在体育健身实践中,身体是如何作为审美主体而进行审美活动的?通常我们有“五感”,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五感”分别对应身体的五种感官。西方的传统哲学为了突出心灵的高贵性,将听觉和视觉被列入为“高级感觉”,而触觉、嗅觉和味觉则被贬低为“身体的”(bodily)“低级感觉”。因此,通常将触觉、嗅觉和味觉称为“身体感觉”(bodily sensations)。但是在这“五感”之外,还有霍华德·加德纳提到的肌肉运动知觉(kinesthesia),肌肉运动知觉是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的自觉意识,以便于协调我们的肌肉在运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据此,触觉、嗅觉、味觉再加上肌肉运动知觉,就构成了4种身体感觉,而这4种无疑都是感性的(潘立勇,2017)102,在它们感受外部世界时就有了感受意义,也就具备了“审美”功能。

体育健身作为一种整体的身体感觉活动,在健身过程中多种感觉共同聚集在身体这个感受器中。举例来说,健身过程中的“力量抗阻训练”,健身者正是通过感受阻力的大小,调整合适的阻力(如杠铃片的重量)来进行训练。阻力太小,刺激强度不够,不会引起肌肉的兴奋;而阻力过大,会导致肌肉功能无法正常进行收缩甚至导致肌肉损伤,也不会引起肌肉兴奋,力量抗阻训练正是借助身体肌肉感受压力(应该属于触觉和肌肉运动知觉范畴)来进行锻炼的。再如风靡全世界的马拉松跑,跑者在跑的过程中身体大致会经历开始阶段、极点阶段、第二次呼吸阶段、高峰体验阶段以及平缓阶段。以极点阶段和高峰体验阶段为例,极点阶段跑者往往会出现双腿沉重、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生理反应,甚至很难再坚持跑下去;而到了高峰体验阶段,借用马斯洛的分析,笔者将其概括为协调与整合、个体的最佳状态、忘我和超越以及感恩感和回报爱。处于高峰体验阶段时,个体已经达到身体与外界的完美结合,能够体会到身体和心理最高层次的愉悦,并且能够产生对于生命的感悟,这种感悟就已经从身体的“生理”层面转向了“心理”层面。

“身体不是一架简单的机器,与客观世界的人造物体完全不同。身体是人的自我感(sense of self)的器皿(vessel),是人类最个人的情感和愿望的器皿。”(加德纳,2016)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身体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也充分说明了体育健身是以身体作为审美主体。

2.3 体育健身是“身体化”的审美活动

“灵魂不朽”这一传统哲学观念曾占据着西方哲学史的主流地位,而现代的学者为了反对这一观念,探讨哲学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往往从人的肉身性(human corporeality)找寻答案。其实,善于思考的心灵只是主体之一,另外一个主体则是身体(身体不仅是对象或者客体)。由于身体对心灵的塑造和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身体化”(embodiment)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被西方学术界所提出。

1999年出版的《剑桥哲学辞典》中对“身体化”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身体化即人类主体性的身体诸方面(bodily aspects)。”(罗伯特·奥迪,1999)67目前,“身体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西方现象学的核心主题之一,当然,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非梅洛-庞蒂莫属。梅洛-庞蒂将两种身体做了鲜明区分,一种是生理层面上的身体,被称为客观对象性身体(the objective body);另一种是你(我)体验着的身体,被称为现象学的身体(the phenomenal body)(Harris,2015)。身体化不是指生理层面的身体,而指是你(我)体验着的身体。为了更好地理解该概念,本文选取了下面的解释:身体化是指我们身体和精神的到场,它们的到场是主体性、情感、语言、思想和社会互动的前提和条件(Harris,2015),按照上述解释,心灵作为思维主体就显得有些勉强,我们的思维主体应该是“身心合一”的主体,即“身体化”的主体;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不仅是思维活动的认知,而是“身体化”的认知。

舒斯特曼(2011)在其著作《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中指出:“身体化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特征。”那么,审美活动肯定也与身体有关。西方传统的审美观认为,审美欣赏与身体无关,纯粹是心灵的意识活动。很多西方美学家对此观点进行了批判,比较著名的要属“詹姆斯-朗格情感说”以及浮龙·李的美学理论。丹麦心理学家苏珊·朗格与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于20世纪80年代共同提出了“身体的变化必定引起情感的变化”,在这种理念影响下,浮龙·李开启了自己的审美研究,分析身体器官的变化能否引起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心灵感受变化,最终认为产生美的根源是来自于身体的感觉器官变化(张玉能 等,1999)。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给了美学家阿诺德·柏林特很大的启发,其“审美的身体化”就是在梅洛-庞蒂“世界之肉”的思想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阿诺德·柏林特关注的重点是“审美活动中身体是怎样参与其中的”。在他看来,西方传统的“身-心”二元理论都是不切实际,都是虚构的,没有纯粹的心灵也没有纯粹的身体,应该借鉴佛家的“身-心”合一的理论。为了验证这一点,他特别举了舞蹈的例子,并且认为身体和心灵的合一在舞蹈世界里体现得非常贴切。“舞蹈典型地显示了人类身体在审美体验中的积极参与与呈现,这种意义上的身体化传达了所有体验的真理:它所理解的体验永远是身体化的,而且强调了我们实际的呈现与到场。”(Berleant,2004)

根据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观点,笔者认为,体育健身属于身体美学的第3个维度,即实践的身体美学维度(Practical somaesthetics)。举例来说,体育健身中的有氧耐力以及肌肉力量训练等训练手段关注于人们的健康、外形的改善以及身体的技能训练,这些都属于实践的身体美学维度。舒斯特曼强调,有着身体外形塑造的各种训练方法,通常都旨在关注身体的内在感受或者是身体外观以及力量的展现,而这类的身体实践,起初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改善身体外观,而最后却完全影响到自己的内在感受。

因此,与观赏竞技比赛不同,大众层面的体育健身是自我参与体验的活动,人们在从事健身活动的过程中快乐就会伴随左右,健身者们体会着塑造形体的快乐,增强力量的快乐,消耗能量的快乐,改善机能的快乐,也体会着汗水从身体渗出的快乐。体育健身过程中的诸多快乐,不是纯粹的心灵活动,而是由身体的生理层面引起的诸多变化。医学研究证明,人们在跑步过程中会产生多巴胺(dopamine)和内啡肽(endorphin),而多巴胺和内啡肽属于“快乐激素”,这两种“快乐激素”可以有效排解人的不良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让人变得满足和愉悦。在日常生活中,人体也会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但分泌量是有限的,在跑步过程中,上述两种快乐激素会持续分泌,但分泌量的多少和运动强度(至少是中等以上强度)、持续时间、运动方式以及呼吸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正是由于身体分泌的快乐激素导致了人的精神愉悦,精神愉悦又会激励人们以更高昂的情趣去从事体育锻炼,这与苏珊·朗格与詹姆斯的观点“身体的变化必定引起情感的变化”相吻合,借用哲学的一句话描述“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在场了”。

以上分析充分说明了体育健身是身心合一的审美活动,即“身体化”的审美活动。

3 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的哲学理论要素

3.1 哲学基础:生命满足的直接体验

人作为有生命的机体,其存在的基本方式就是生命活动,按照封孝伦的分类方式,生命活动又可以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活动三种,而生命体验就存在于这三种生命活动之中。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何以通向美学以及如何审美?体育健身的哲学基础又在哪里?要揭示出体育健身的美学内涵,就必须从审美特性来进行思考。有人说,“审美是人类基于完整、圆满的经验而表现出的一种身心恰适、灵肉协调、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的自由和谐的行为方式、心理活动和生存状态”(姚文放,2008)。体育健身作为“身体化”的审美活动,是在非责任时间和非工作状态的一种享受和花费,是真正地掌控自己身心的“直接体验”,因此与审美特性高度契合与相同。

体育健身的审美过程可以概括为应目、会心、畅神三个阶段,应目正是强调人的感官的愉悦,但是在感官愉悦之后随之而来的则是心情的舒畅,最后所带来的是对于生命的体悟和生命的感发。因此,体育健身与身体审美是作为人生存的最高境界而存在的,其哲学基础是生命满足的直接体验(潘立勇,2005)。

在体育健身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是身体本身,并且由于身体的塑造过程直接满足了人的生命需求,致使主体(身体本身)感受到了充分的愉悦。实际上,在审美体验中人的生命需求常常直接体现在某种功利需要的满足上(健康的需求、身体形态的追求以及需要社会认同等),如果排除了这种功利需求,审美将是一片荒漠。康德曾经执着地主张审美无功利,但无功利的审美活动几乎一例也没有。

在体育健身活动中,“生命满足”主要表现在:1)自然生命的满足,人们对于身体美的向往而带来的对于身体形态的塑造以及作为“健康”副产品的获得;2)精神生命的满足,由于身体形态的变化引起情感的变化,情感的变化致使精神获得极大的满足与愉悦;3)社会生命的满足,由于身体形态的改变而获得了社会认可与自我认同,从而缓解了当今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焦虑。

3.2 关照对象:健康而美丽的身体形态

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其关照对象是“健康而美丽”的身体形态。对健康而美丽的身体形态的追求,最早源自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2004)中“主张男人和女人应该具有共同的优点”,他强调,“首先,无论男女所有年轻人体格上都应该健壮高大、善于运动、外表俊美,灵魂上应该具有勇敢和自治的优点;其次,对于女性来说,身体上的优点包括美丽和高大,灵魂上的优点是自治,勤劳而不利欲熏心”。在《尼各马科伦理学》(2003)93中,他又再次提到,“如若状况良好是指肌肉的结实,那么,状况不佳必定是指肌肉的衰弱。要造成良好的身体,就在于体育锻炼使身体结实”。另外,为了应对频繁的战争,古代的自由人也需要身体强壮,成年男性最好孔武有力。根据古代雅典的法律,“凡能够自备武装的人具有公民权利”,应该时刻准备参加保家卫国的厮杀,需要参加“骑马、射箭、投掷”等身体训练(亚里士多德,2010)。“骨骼必须具备适当的结构,四肢要有适当的比例,胸部要有适当的宽度,关节要相当柔软,肌肉要相当坚韧,才宜于奔跑、跳跃、攻击、搏斗,不怕用劲,不怕疲劳。”(丹纳,1981)384在古希腊,参与公共生活的男性普遍渴望拥有强壮之躯,甚至效仿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苏格拉底虽然致力于精神接生术,但并未忽略身体层面的训练。据同时代人回忆,成年后的他始终维持着旺盛的活力,常常于艰难时刻大显身手。在这段时期,男性的美主要体现在具有旺盛的精力和生命力、行动果敢、力量十足、英姿飒爽且具有蔑视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虽然不同阶段的身体的美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排在首位的仍然是体格的强壮,“对于青年人来说,美就是拥有身体上的适宜,以便忍受奔跑时的努力和力量上的竞争,这意味着他看起来舒服,故而适应力量和速度竞赛的全能运动员是最美的;就一个壮年男子而言,美就是适合战时的努力,好看但具有令人生畏的外表;到了老年阶段,美就是强壮到足以应付必要之事,远离造成他人痛苦的畸形。”(Aristotle,2004)18-19身体的强壮是需要力量作为承载的,力量也意味着可以从事任何艰难困苦的体力工作,力量显然是属于劳动者、运动员和军人的美。到了近代发轫时期,“身体精力及其展现依旧是权力的标志,大人物常常具有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库尔第纳,2013)175此后,对优雅的倡导开始兴起,但强调力量、健康、敏锐的身体美学原则依旧流行。

先秦时期的中国美学也崇尚“大”。甲骨文中的美字“从羊,从大”(《说文,羊部》)。落实到身体层面,硕大是身体进入美学殿堂的前提。在《诗经·邶风·简兮》中,被赞颂的男性舞狮“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属于诗人眼中的“雄武”。

可以看出,中西方传统身体文化都是以“健康而美丽”的身体形态为参照,“细瘦可能被视为营养不良、贫穷、感染疾病的标志,体重的增加会获得肯定的评价,成为健康、财富、繁荣的征兆。”(Grogan,2008)31体育健身对于当代人的重要作用,在于其作为塑造理想身体形态的重要方式以及作为身体健康维护的重要手段。我们的健康、美丽、强壮、年轻以及性感的身体正是通向生活中所有美好事物的金钥匙,而上述这些都需要通过精心设计来达到。身体是一种看得见的自我,其外在表现深刻地影响到自我的感觉、自信心的程度。

3.3 涉身机制:自由的全身心体验与践履

审美活动是以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为根基的,没有人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切身体验和感受,审美体验便难以发生。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关注的是人的当下生存,将人自然的生命状态尽情地释放。与传统美学比较,体育健身将人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由体育健身所引起的审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身心之学”,体育健身给予人的体验,不仅是浅层次的愉悦与自由,更是全身心的体验与践履。

体育健身是“以满心欢喜的心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审美与体育健身的本质相通之处就是身体的自由体验与生命的自由自在。即使在竞技体育中,虽然与体育健身大有不同,后者是自由随性的“生命释放”与心甘情愿的“身体规训”和“身体享乐”(赵歌,2016)。而前者虽然以挑战人的体能或技能的极限为宗旨,某种程度上甚至带有一些“功利”色彩,但是如果运动员们不深爱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不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不长年累月地坚持并为之奋斗,是不会取得任何优异成绩的。因此,任何活动或者是任何现象,只有以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出现,以自由体验的状态出现,并能够给身心带来极大愉悦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美学观照的对象。

体育健身与传统的审美形式不同(如艺术、自然和社会美),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所呈现出的美不是静态的和单向度的,而是一种活的生命的呈现,不是有距离的凝视,而是“身-心”处于水乳交融的状态,是忘我的“在场”。正是由于这种全身心的体验与践履,全面地超越了传统美学所局限的仅是“视-听”的感官机制,因此,“自由的全身心体验与践履”就成为体育健身审美活动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进一步研究发现,体育健身审美活动涉身体验,可以概括为“畅”和“高峰体验”。畅是指身体层面的酣畅淋漓,没有阻碍的畅快。高峰体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在调查大批成功人士时发现,这些成功人士常常提及自己生命有过的不同寻常的心理反应,“感受到发自肺腑的超然、战栗、满足、欣快等等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虽然短暂,但确是从未有过的欢愉与兴奋,而且令人记忆深刻,犹如站在高山之巅的感觉,马斯洛将此种现象命名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高峰体验的侧重点在心理层面,有研究表明,从事体育健身者,其身体感受与幸福指数普遍高于不参与健身者,这也说明了体育健身对于生活品质的意义。

3.4 社会功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人的发展的基本内涵,也完整确立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明确提出了“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自由的生活活动”“全面发展的个人”等概念,并多次提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并且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他们的理解中,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状态的两种表现。或者说,对于人的发展而言,全面意味着自由,自由才能全面。自由发展,即人的活动超越了生存的需要,彻底摆脱了分工的需要,不再为了谋生而生活,除了劳动之外,每个人可以在闲暇时间在某一个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审美的方式来使自己完善并将自己的“本质力量”最大化。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在未来社会中,人们除了发展自己的智力和个性外,还应发展自己的体力和创造力,增强人的主体性,完善人格,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美学的社会功能也具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审美与体育健身都是以人在闲暇过程中的“自由体验”为前提,两者均是在摆脱了来自生存和物质需求之后,将人的本真天性尽情释放。作为“身-心”体验的体育健身,以“无功利”的审美愉悦来完善人性,并通过“身-心”的自由体验与践履来丰富人性。

人们在闲暇时间可以通过体育健身来释放和满足人性,并使人在彻底放松和身心自由的状态下陶冶自我。体育健身的最终导向是审美,体育健身可以使人从繁华世界的“无止境的物质欲望”和“科技文明导致的过度理性”的束缚中解脱。现代文明中的体育健身充分体现了人的自我反思性和创造性,也充分体现了人需要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的发展过程。审美和体育健身作为人生存的最高状态,其本质前提是生命的自由体验,体育健身是实现身体审美的重要手段,而身体审美是体育健身的最终归宿。席勒的“游戏说”正是以审美过程和自由体验为前提,人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实现人的本真和自由状态,“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席勒, 1985)76。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也只有在审美状态下的体育健身才能完成“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5 应用价值:体验经济

体育健身首先是塑造身体美的活动,更是体验性的身体活动。因此,体育健身必然将人的体验、人们对身体美的需求与体育产业相连接,体育健身也将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有身体美的塑造,就有对于体育健身的需求;有对于体育健身的需求,就会加大体育健身作为产业的生产、创造和传播,其本身也将会成为目前乃至以后最重要的“体验经济”②,其实质就是体育的“美学经济”。

以健身俱乐部为例,健身俱乐部与体验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具体表现在:1)俱乐部会员参与体育健身(体验)是为了达到身体(身体形态或者身体健康)的改善;2)俱乐部会员参与体育健身(体验)可以获得生理上的“高峰体验”;3)俱乐部会员参与体育健身(体验)可以获得自我实现;4)健身俱乐部与体验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健身俱乐部能够给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并且让消费者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IBIS World早前报告,中国在2004年,仅有1 434家商业健身房,年收入约5.82亿美元,而在2012年分别增至5 749家和36.9亿美元。此外,他们还在2016年的另一份报告中提到,中国市场规模将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并在2021年达到84.7亿美元;英国独立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Mintel)2017年统计显示,76%的中国城市消费者已经养成了体育运动和健身的习惯,其中,男性更偏爱力量运动和户外运动,而锻炼身体柔韧度和改善体型的室内运动深受女性的欢迎(陆雨聆,2018)。

可以看出,伴随着中国经济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体育健身也愈发受到我国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追捧。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当前的健身热潮,首先,这一现象符合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体育健身是人的更高级别的需求,属于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次,依据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理论”,自消费社会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身体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健康与美的身体标准也必然成为人们的竭力追求(赵歌,2016),体育健身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众所周知,在任何社会形态中,身体本身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由于消费社会的到来,人们发现了蕴藏在身体里的巨大消费潜力,从而引导人们对于身体进行大量的、戏剧化的投入,身体俨然成了消费社会里最为耀眼的商品。

由于身体受到格外关注,因此,它被纳入到消费目的和计划当中,并且,由于媒介的推波助澜,完美的身体形象已经渗透到普通大众的心中。因此,消费者被鼓励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精心照顾,市场上也出现了大量的有关体育健身、慢跑、健康食品等方面的书籍、健身讲座、视频以及适用于手机操作的各种健身App也应运而生。需要强调的是,在消费社会系统地、大规模地开发身体消费潜力的过程中,媒介的作用不容忽视,正是因为新兴的媒介全方面地宣传身体维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鼓励消费者对身体的健康和外表进行自我监察和自我提高,才有希望全面实现身体的商品化,而体育健身被认为是最好的消费手段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健身热潮就逐渐兴起并迅猛发展。

以体育健身作为绿色消费的重要手段,也就将人对美的需求真正地融入现实生活,实现体育的产业价值和人本价值,产业与体育的美学相结合,实现了体育健身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转变,为“美学经济”带来新的增长,也是美学经济的未来前景。体育健身作为具体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未来前景无限的产业类型也亟待人们去补充完善,相关研究不应停留在思辨的理性论证中,实证的和量化的研究也需得到关注,有关体育健身与审美活动对于改善人的生活品质的研究还需继续深入,实现体育健身与体验经济的顺利衔接。

无论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是体验经济,审美本身从来不拒绝功能,有时带有功利色彩也很正常,只不过,体育健身的这种功能一方面是塑造健康又美丽的身体,另一方面又使人在自由愉悦状态下获得了有效应的良性目的和功利,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无功利的合功利”(潘立勇,2017)102,以上这些都与康德的美学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4 体育健身的审美特性

4.1 感官超越视听

西方的有关人类的审美传统基本尊崇一个事实:人们产生美感并进行审美判断主要是依靠视觉和听觉所完成的,这一理念的发起者和奠基人是柏拉图,也是最早对美的本质进行思考的哲学家。在与希庇阿斯的对话中,柏拉图借用其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提出了“视听快感虽非美本身,却可通达于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1980)的著名论断,基于此种理念,身体的其他感官的审美是不被考虑的。

作为西方古典哲学和美学代表人物的康德,直接将“视听”作为审美的感官要素。康德认为,“只有作为感官的视觉和听觉才能将身体的快乐感受表现出来,并可以让人根据刺激物的质料进行感觉判断;只有视听感官因为不直接与人产生利害关系,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鉴赏判断,并作为形式的感性判断”(康德,2002)79。因此,“经验性感性判断”在《美的分析》一书中被康德彻底忽略,仅将“纯粹的感性判断”的视听作为其审美思考的来源(朱璟,2015)。正是由于传统美学将审美局限在“视听”领域,因而,审美结果就带有形式上的距离性,艺术品领域成了事实上几乎唯一的“审美对象”。

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则是以全身心的践履以及生命的自由体验为其涉身机制,则“全身心的体验与直接感知”成为其审美方式。作为“身体化”的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超越了传统审美,将作为带有距离性的观赏活动,引入到全身心直接感知的体验中去,这也正是体育健身对人的现实关怀。

“我们不能从游戏之外认识游戏,游戏并非一种理性行为,……游戏的目的就是游戏本身”(托马斯·古德尔 等,2000)238。因此,体育健身的指向与目的,就是体育健身本身,也存在于体育健身的人本身的感受之中。体育健身将人整个身体作为其感觉器官,运动时的高峰体验,协调的肌肉线条,优雅的动作姿态等都给人带来无限的快感和生命的愉悦。

4.2 功能超越欣赏

传统美学认为,唯有艺术具有审美的功能。这种艺术中心论带来的负面作用直到现在还存在于很多人的认识中,这种疏离于生活本身的论断,把美学变成了纯粹的哲学式抽象思辨。而审美教育作为传统美学的主要社会功能,更是将“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唯一手段,艺术教育主要是提高艺术鉴赏力的教育形态,这种思想观点流传至今。即使是作为审美教育鼻祖的席勒,也认为作为审美教育主要手段的游戏仍然游离在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之间,其本质仍然基于视听的感官范围之内。

传统的审美教育专注于视听感官的作用而忽视了人“身-心”的体验。体育健身作为人们在闲暇时间的“身-心”体验活动,使人收获的不仅是健康又美丽的身体形态,更使人体验到身体规训与身体享乐之间带来的人生平衡。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对于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欣赏塑造身体本身,更重要的是介入,其本质是生活的历练和生命的完满。也正如朱熹写给友人的“盖观于外者,虽足以识其崇高钜丽之为美,熟若入于其中者,能使真为我有,而有可以深察其层累结构之所由哉?”(答林正夫,2007)。因此,在审美活动中,如果没有真正地践行到美的实处,便无法真正做到知美与审美。

当今时代,审美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体育健身正是需要人们去体验和践行的。体育健身不仅是精神上的自我陶醉,更是身体上的修炼,真正地发挥了端正人生活方式和改善人生存境界的人文社会功能,真正做到了对人的“身-心”关怀。更为重要的是,体育健身的美学价值影响程度不可小觑,在当今消费社会,体育健身活动及其载体已经完全介入到人的经济生活,传统美学在经济价值层面已经远远弱于由体育健身所带来的“美学经济”。

5 体育健身与人的“生活品质”的思考

如果说生活品质是“生活质量”与“生活品位”两词的合成,那么就要先对它们分别进行解释。生活质量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英文为quality of life,或译为生活素质、生命质量、生存质量等。这一概念曾先后用以描述福利的非经济方面、精神健康和幸福、生活幸福的总体感觉等。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它至少有3种理解维度:社会学的(与一系列规范的宗教、哲学和社会理念密切相关),经济学的(与经济人的选择与偏好有关)以及主观感受的(与个体对于生活快乐的主观评价相关)(中国经济试验研究院,2013)。从近几年使用趋势看,健康状况、主观幸福感、自我实现等术语成为解释生活质量的关键词,反映出人们越来越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建立在一种主观体验的基础上。

生活品位是用于反映生活能力的一个概念。“品味”一词的英文是taste,它的意涵经历了从身体(感觉、触摸)到隐喻(辨识力、鉴赏力)的变化。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2005)将它视为一个“抽象化”概念,“通过字母的大写将‘人的才能’化约为一个普遍的优雅特质……远离了主动的身体意涵,转化为与某些习惯或规范的获得有关。而现在该词不能够与消费者分开来谈,都与运用与展现其鉴赏力的假设有关”。在中文里,品味一词多与审美关联,称为审美品味、审美趣味或审美情趣,“是人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情趣、爱好、态度和习惯,是人的思想、理想、情感、性格、气质、能力在审美上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情操、品味、文化层次、精神修养”(罗晓明,2006)335。把品味与生活联系起来,就具有了作为某种生活标准或行为准则的指向,它的核心目标仍在于满足人的需求水平,提高人的生活层次。因此,生活品位具有美学与道德的双重意味。

生活质量以及生活品位都是具有综合性的概念,都着重反映人的生活水平、层次,而将两者合并而成的生活品质,无疑更具包容性,更能全面反映人的生活状况及问题。

体育健身作为“身体化”的审美活动,从生理层面上,让健身者体形更加健美,提高了健身者的运动能力、身体机能、健康水平等;从心理层面上,通过体育锻炼,使人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后心理和大脑得到平衡恢复,让人心情愉悦,神清气爽,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和乐趣,进一步激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体育运动可以成为紧张的生活和疾病之间的缓冲。”(杰弗瑞·戈比,2000)338体育健身就是人们在摆脱自然必然性和外在压力之后的一种自由生活,是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基础上追求“身体-精神”的实践活动。体育健身通过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人的体魄、精神和心理,对于现代人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认同自我和实现自我有着重要价值,对于人的健康状况、主观幸福感、自我实现等起着重要作用。体育健身对于人们良好生活品质的达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 体育健身的哲学阐释对于中国体育产业的启示

根据前文对体育健身的哲学维度与审美特性的分析,体育健身消费属于体验型消费,有的研究者也将其称为参与型消费。按照体育健身消费的外在表现形式,体验型消费可以更好地带动体育服务型消费(技术培训、健身指导及健康咨询等)和体育实物型消费(服装、运动鞋及其他配饰等)。

现阶段,我国体育服务型消费与体育实物型消费比例极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够稳定,我国体育产业还没有进入成长阶段的高涨期,需要进行体育产业转移。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才能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唯有体育产业结构满足体育消费结构的发展模式,才能最终促进体育经济的增长。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体育产品在结构上要满足社会对于体育的需求,从而满足整个体育消费结构的要求,同时,实现空间结构上的协调发展。人的消费决定了体育生产,而体育产业成长和体育经济增长均受制于人的体育消费结构。从这个意义讲,体育消费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决定着体育产业结构的特点和方向,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注定是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以体育健身场馆的经营为例,根据央视财经(CCTV2)《经济信息联播》2018年7月26日报道,传统的健身房正逐渐转型为“小而美”的专业模式。一方面,传统健身房的生存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全民健身从国家层面愈发受到重视,新的增长点也不断扩张,央视财经预测,到2020年,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将达到1.5万亿元的超级规模。如何切这块巨大的“蛋糕”,从体育产业经营的角度无疑是值得深思的。这几年,随着新零售概念的出现,新的健身房经营模式不断形成。传统健身房的经营面积基本上都在 2 000 m2以上,而如今为了让客户更好地体验,“小而美”的专业健身工作室经营面积大都控制在500~1 000 m2左右,并且按照功能定位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虽然面积和规模变小了,但市场定位却更加精准和清晰了。比如,Mamalia Fitness Studio是国内第一家专业妈妈健身工作室(国内首家专业的孕期运动、产后恢复健身工作室),其创始人蒲筱婉在近10年的妈妈训练中发现,当妈妈们坚持运动后,随着健康状况不断提升、身心状态越来越好,整个家庭都在受益。

体育产业是一个典型的最终需求型产业(魏农建等, 2010)。2016年,中国体育产业总产值为1.9万亿元,增加值为6 475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0.9%,而2010年美国的体育产业总产值为4 140亿美元,占同期GDP比重3%(许正勇,2015)。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充分,与美国等相比差距依然还较巨大。但值得高兴的是,随着国家层面提出的“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中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总支出为368.6亿元,相比增加172.9亿元,总产出和增加值名义增速③均超过30%,反映了健康中国理念的普及,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国家统计局,2018)。总体来说,相比美国超过17%的健身人口,中国不足1%的健身渗透率依然很小(韦玥,2018),中国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健身产业)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力求对中国体育健身市场的“精准”开发从而引导大众对体育健身消费的投入,最终促进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带有社会进步意义的战略性问题,这些都需要中国的体育产业从业者、管理者乃至政策制定者进行深入思考。

7 结语

西方形而上学对人的定义是“人是理性的动物”,在这个定义中,人的动物性的身体荡然无存,这种理念和定义几乎支撑着整个西方历史。从17世纪开始,如何获得知识慢慢占据了西方哲学的研究中心,虽然身体逐渐走出了理性(柏拉图的“智慧的存在”)和宗教信仰的禁锢,但却没有获得彻底的解放。人们普遍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是靠身体,而是靠心灵、意识以及具有推算意识的内心世界。相对于能够揭开知识真相的心灵,身体总是显得那么无所适从,其结果是“对于知识的认知,一方的进步似乎事实上必陷另一方退步”(吕西安-列维·布留尔,1995)449。这种情景其实质是对肉体和大脑、知识和劳动、智慧和健康、身体的能力以及认知和实践统一性的无知,也是对“身体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的漠视。典型例证,就是推崇奥林匹克精神的希腊人是一直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深邃的智慧。原因就是,至少从恩培多克勒开始,就关注身体的整体性认知能力,“你要用各种官能去观察,看看每一件事物用什么方式才是明白的;不要以为视觉比听觉更为可靠,也不要以为轰鸣的听觉比清晰的味觉更高,也不要低估其余各种感官的可靠性”,为此,他总结道:“人的知识随身体的改变而改变,人的智慧因身体滋养而日增。……他们的体质怎样改变,心灵中的思想也发生怎样的改变。” (汪子嵩,1997)可以看出,我们很多知识与智慧的增长其实源自于我们身体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因此,绝不能低估身体感知的重要作用。

美国学者舒斯特曼在梅洛-庞蒂的身体思想基础上,充分强调身体的感知功能,并认为身体感知的目的意象性和主体性不容小觑,作为审美和感知的中心其实质就是身体。美,就是作为审美主体的身体在经历一系列的刺激下,经由各种器官感受到的或者产生的诸如陶醉、愉悦、轻松、快乐、兴奋以及舒服之感,这种体验也会伴随着其他类型的冲动与兴奋(如心猿意马、热辣等),以上这些都是作为审美主体的身体产生的美感。

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目前“微”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生活的充沛不但没有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反而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伤害,使人的“身-心”处于极度的“异化”之中。体育与审美是人们追求身体康健与精神愉悦的最佳体验方式,要引导人们以积极的姿态拥抱宇宙赐给人类的最后一件礼物——体育,通过体育与审美的互动,努力地解决现代人生存的困境,并最终实现人的真正自由。

埃德蒙德·胡塞尔,2002.生活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1980.西方美学家论美和快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编译,198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布莱恩·特纳,2000.身体与社会[M].马海良,赵国新,译.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答林正夫,2007.文集卷38[M].北京:商务印书馆.

丹纳,1981.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2018.2016年国家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EB/OL].[2018-01-13]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1/t20180113_1573014.html.

霍华德·加德纳,2016.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杰弗瑞·戈比,2000.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田松,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康德,2002.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雷蒙·威廉斯,2005.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

勒内.笛卡尔,2016.第一哲学沉思集[M].吴崇庆,译.北京:台海出版社.

理查德·舒斯特曼,2002.哲学实践[M].彭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理查德·舒斯特曼,2007.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M].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理查德·舒斯特曼,2011.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雨聆,2018.美媒:“六块腹肌”正成为中国女性热衷的新饰品[EB/OL].[2018-05-31] http://news.ifeng.com/a/20180531/58521944_0.shtml.

罗伯特·奥迪,1999.剑桥哲学辞典[M].林正弘,译.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罗晓明,2006.大思想:人格本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吕西安-列维·布留尔,1995.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莫里斯·梅洛-庞蒂,2001.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欧阳灿灿,2013.身体化的自我:消费社会的“自恋”人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4(6):63-67.

潘立勇,2005.审美与休闲——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35(6):5-10.

潘立勇,2017.休闲文化与美学建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让·雅克·库尔第纳,2013身体的历史[M].孙圣英,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2000.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汪子嵩,1997.希腊哲学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韦玥,2018.万亿市场前景下如何“变身”[N].重庆商报,2018-8-17(03).

沃尔夫冈·韦尔施,2002.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肖恩·斯威尼,伊恩·霍德,2006.身体[M].贾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许正勇,2015.美国体育产业的结构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159(9):153-157.

亚里士多德,2003.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亚里士多德,2010.雅典政治[M].日知,力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姚文放,2008.“审美”概念的分析[J].求是学刊:35(1):100.

约翰·克·弗·席勒,1985.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玉能,陆扬,张德兴,等,1999.西方美学史-第五卷十九世纪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赵歌,2016.身体与体育健身现象的文化哲学研究——基于迈克·费瑟斯通消费理论[J].体育科学:36(11):19-30.

中国经济试验研究院,2013.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2:高生活成本拖累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提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璟,2015.休闲美学的身体感官机制[J].社会科学辑刊,36(2).

ARNOLD BERLEANT,2004.Re-thinking Aesthetics:Rogue Essays on Aesthetics and the Arts[M].Aldershot: Ashgate, Chapter6.

ARISTOTLE,2004.Rhetoric[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

MIKE FEATHERSTONE,1991.The body in Consumer Society[M].London:Sage.

RICHARD SHUSTERMAN,2000.Performing live:aesthetic alternate-ves for the ends of art[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 SHUSTERMAN,2008.Body Consciousness:A philosophy of mindfulness and somaesthetics[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RAH GROGAN,2008.Body image[M].London&New York:Roout-eledge.

① Logocentrism,希腊哲学概念,含有“理性”的含义,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观,追求世界的理性秩序。

②美国经济学家托夫勒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体验”的概念,“体验”意味着让消费者亲自感受并留下美好的印象,此后“体验经济”与“体验产业”便逐渐蓬勃发展起来。

③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名义增速是没有剔除通货膨胀率的增速,因此不代表经济增长的实际水平。

Physical Fitness:AStudy of Cultural Philosophy as a "Body-oriented" Aesthetic Activity—Based on Body Thought of Merleau-Ponty and RichardSchusterman

ZHAO Ge

According to Merleau-Ponty and Richard Schusterman's body thought,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philosophical dimension of "physical fitness", a very popular body culture in today's society, are profoundly revealed. Firstly,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1) Physical fitness takes the body as the aesthetic object; 2) Physical fitness takes the body as the aesthetic subject; 3) Physical fitness is an aesthetic activity of "body-oriented". Secondly, Physical fitness asa "body-oriented" aesthetic activity, the basic theoretical elements of philosophy are as follows: 1) Its philosophical basis is "the direct experience of life satisfaction; 2) The object of care is the "healthy and beautiful" body form; 3) Its body involvement mechanism is "free whole-body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4) Its social function is to "promote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5) Its application value is "experience economy".As a "body-oriented" aesthetic activity, physical fitness has the following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1) Senses beyond vision and hearing; 2) Function beyond appreciation. Fourthly,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at physical fitness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achieving people's good "quality of life". Finally, the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has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physical fitness consumption belongs to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 Physical fitness consumption is not only a healthy project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physical quality, but also an economic project to meet people's pursuit of fashion and beauty, personality and self-identity in the era of "experience". Therefore, strive to "accurat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fitness market, so as to guide the public spending on sports fitness consumption, ultimat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 it is more than just an economic problem, but also the strategic issues of social progress significance, all these require the Chinese sports industry practitioners, managers and even policy makers to think deeply.

physical fitness; body-oriented; aesthetic activities; cultural philosophy; sports industry

1000-677X(2019)01-0085-13

10.16469/j.css.201901011

2018-06-14;

2019-01-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0600-310422112)

赵歌(1973-),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哲学、美学及体育文化学,E-mail:zhaoge0110@bnu.edu.cn。

G80-05

A

猜你喜欢
身体体育
我们的身体(上)
我们身体的由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近年来体育认知研究进展
我de身体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体育梦”
身体力“形”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