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050000)
2019年2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调查发现,对于当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69.8%的受访者认为技能人员创新性不够,58.0%的受访者指出高级技能人才缺失。当前,影视技术行业、产业和业态形式相继出现,更是急需大量高技能影视类应用型人才,影视院校肩负培养大数量和高质量的社会需求人才的重任。河北传媒学院是华北地区培养影视类应用型人才的三大传媒院校之一,提高学生的影视创作能力是我校影视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针对影视类学生存在培养数量大、文化底子差但模仿创作能力强的情况,提出新型模仿创作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升我校学生影视创作与制作水准,打造和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作品和人才。
“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重心,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等文件都明确指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019年2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2%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新型学徒制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自2015年至今,国家通过了3批56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其中试点高校有交通运输类、电子类、财贸类、医疗卫生类、工业类、农业类、铁路类、纺织类等,而文化艺术类开展学徒的院校不多,主要有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天津艺术职业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河北地区还没有艺术院校正式成为学徒制试点。
河北传媒学院是国家职业技术转型院校之一,虽然还未列入“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但一直在尝试应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广播电视编导是我校培养影视人才的一个重要专业,近年来我校多次与河北、北京等临边城市的电视台、影视传媒公司合作开展学徒制建设,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质量和监督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影视类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果,影视类应用型人才转型已基本完成。
在开展学徒制人才培养制作中,遇到了这样的困难:校企融合程度不高、融合难度大的问题与困境,影响影视类人才的大数量和高质量的培养。开展学徒制时大多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学校更偏重理论知识培养,企业更偏重实践场所提供,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场所和实际情境差别较大以及社会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困境,且当前此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现在影视行业对适用人才的需求。
模仿,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地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影视创作领域,与模仿创作相关的名词有“仿拍”“翻拍”“改编”等,模仿可以促使新的影视文化产品的生成,是国内外影视作品创作的重要手段,甚至是促进电影历史发展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郝建在电影学研究方面多次提到模仿创作的观点和案例,他发现,“在艺术学范畴,创作者和研究者注意到一种电影特有的现象:大量叙事模式相近、有固定形式规范的作品被反复创作、接受,创作者不怕重蹈覆辙,观众乐此不疲。”1尤其是“类型电影教程必须强调的主题词确是:模仿、继承、与前人作品对话、把握模式。”2美国人的《火车大劫案》模仿了英国布莱顿学派莫特肖的《邮车被劫记》;《火车大劫案》中的叙事、动作、运动摄影等因素后来在西部片和强盗片中得到充分引用和发展,成为西部片和强盗片的源头。戈达尔的《筋疲力尽》是对好莱坞类型片的破坏性模仿,对其模式的破坏或戏仿也说明了该模式在观众和作者中的地位。3
从电影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影一直是在模仿和破坏性模仿、继而加入创新元素的路线中发展。影视院校是创作电影的发源地之一,是培养影视创作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场所。据调查,大学生创作类型片非常多,爱情片、惊险片、恐怖片、喜剧片是影视类学生常常喜欢创作的类型;校园片、社会热点、教育题材是学生更加擅长发掘的题材。学生往往会把优秀的别出心裁的影片作为创作目标进行模仿、借用和再创作。因此,在影视类人才培养中,采用模仿创作理念不妨是一种有效的培养策略,可以让影视专业的学生,在模仿中创作学习,在模仿中创新成长,最后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影视人才。
有了影视作品模仿创作的理念,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模仿什么、怎么模仿的问题了。新型模仿学徒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重心,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学徒制”也是模仿的策略和制度。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教师和师傅言传身教,学生和徒弟学到教师和师傅传递的知识技能后,模仿着教师和师傅的样子去创作作品,继而实现独自承担任务、独自创作作品的目标。
新型模仿学徒制,是学徒制和模仿创作的融合模式,中间借助的是优秀影视作品。模仿创作,即模仿现有的影视作品进行再创作,是通过不断赏析、解读、摸索、钻研优秀影视作品的创作规律,进行自悟性模仿创作的过程。模仿创作本身可以看作一种师徒关系,一种合作关系,影视作品担任了师傅的引导角色,学生可以在优秀作品创作规律的引导下慢慢探索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来。新型学徒制模仿创作不是案例教学,教师教授影视的案例事先已经具备了成熟完整的制作方法,操作步骤和过程已非常清晰化;但模仿创作不是,模仿创作的前提是,老师和学生均不知道当前影视作品的创作手法,学生和教师是一直处于不断探索、启发的过程,是影视作品自身的创作规律和特色在引导学生去模仿和思考。这个过程中,影视作品始终陪伴学生,而教师是基础知识的灌输和启发角色,更多的是影视作品与学生之间形成的师徒关系。
从影视作品创作角度来分析,影视类学生具有培养数量大、文化底子差和模仿创作能力强三大特征,新型模仿学徒制对影视类人才培养具有以下良好作用。
当前,影视技术行业、产业和业态形式相继出现,急需大量影视类应用型人才,影视院校肩负培养大数量和高质量的社会需求人才的重任。我校影视类专业每年的招生数量高达数千人,尤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每年招500人左右。李锦云校长指出,影视艺术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量大,需要规模宏大的艺术产业人才,包括创作、表演、制作、管理、运营、传播、技术支持等专业,以及这些专业之间的融通与连接,这些艺术人才的数量要求和技能要求,不可能通过“师傅带徒弟”或“学院派”模式培养出来4,这是我校在开展学徒制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影视院校在开展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打破学徒制固定模式,重构新型学徒制培养理念,才能走出困境。新型模仿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了影视作品的“模仿创作”理念,可以利用社会上的大量优秀影视资源和人力资源,消除我校学徒制建设中的不融合因素,为培养大批量优秀影视人才提供了一条的可行性道路。
影视作品是融合性非常高的艺术品,包括剧本创作、表演、灯光和摄制包装等一系列环节,而剧本是影视作品的基础。目前我国艺术专业招生分数线基本上只有普通本科第二批录取线的60%左右。一般而言,艺术专业本科生的入学分数比一般普通本科生低150分左右(各省市略有不同)。大量的文化课程较差的学生被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招进了高校5。在河北传媒学院招生影视类学生招生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文化课程成绩普遍偏低,阅读量小,理论学习兴趣低,艺术和历史、哲学、文学、美学等影视基础类学科知识非常薄弱,并且缺乏刻苦学习吃苦耐劳的习惯,缺乏生活经历和实践。这些基本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校影视类大学生剧本创作来源与剧本撰写水平。因此,针对我校影视专业学生特征,转变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采用新型模仿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解决影视作品剧本短缺的问题,缓解剧本创作压力。并且,我校学生虽然剧本原创能力较低,学生文字撰稿能力较低,学生学术表达能力较低,但是学生摄影摄像能力较高,学生后期能力较强,尤其是模仿创作能力非常强。新型模仿学徒制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生影视作品模仿摄制能力强的优势,翻拍其他优秀作品,是一种省时省力的创作方法,对摄影和后期实践需求强的团队来说是一种绝佳选择,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创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新型模仿学徒制是把学徒制理念和模仿创作理念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把被模仿者与模仿者融入到学徒制中充当师傅和徒弟的角色,被模仿者是为师,模仿者是徒弟。被模仿者是企业主体方优秀的影视创作团队以及他们的影视作品;模仿者学校主体方,主要是学生创作小团队。在这种学徒制实践中,模仿创作是核心方法,教师是引导者,企业团队是师傅示范者,学生是徒弟创作实践者。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为一种新型的模仿学徒制实践范式。
模仿创作是影视创作的快速通道,在快速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教学的根本。新型模仿学徒制遵循“模仿→破坏→模仿创新→再自主创新……”的螺旋上升的创新路径。影视作品的模仿创新需要从剧本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影视作品风格等多方面进行改编和创新。学生通过模仿创作,超越模仿,继而实现自主创新,这才是影视创作的根本目标。在创新过程中,要协调模仿和创新之间的平衡,协调我校学生自身能力和校外资源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是不能完全割裂的两个过程。借助模仿创新、自主创新,最终形成“模仿 →模仿创新→破坏→创新调整→自主创新”的成长模式,是新型模仿学徒制培养创新性影视人才模式的根本目的。
提高学生的影视创作能力是我们影视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新型模仿创作学徒制是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后的一次升级尝试,结合了河北传媒学院影视类学生具有招生数量大、文化底子差但模仿创作能力强的情况,融合了学徒制和模仿创作的理念,有利于提升我校学生影视创作与制作水准,打造和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作品和人才,缓解当前影视类应用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匹配度问题。
注释:
1.2.3.郝建.类型电影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3,2,22.
4.李锦云,刘福寿.把学生推向社会大舞台[J].河北传媒研究,2016(5):3.
5.狄其安,叶志明.重构综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课程与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