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 210023)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会用人需求不断提高,教育部也多次强调教育改革,因此人才培养要区别于传统模式,探索多种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式去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应用型人才,这是当今社会人才市场的亟需。各大高校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下达的人才培养方式,将“双创”制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对创新理念进行深度解剖来使我国高校学生的个人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当前中国高校由于缺乏探索经验因而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尚未成熟,工匠精神的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也未能深入落实到高校艺术教育当中。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强调综合考虑社会文化、经济变革、艺术规律等因素,涉及技术和艺术两个领域,将工匠精神和“双创”问题结合分析,将区别于传统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拿来主义”的理论。探讨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中关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等问题从而有力补充了对现有研究的深度,将工匠精神与“双创”教育模式有机结合,以工匠精神作为培育载体为我国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帮助。
信息时代下掀起“双创”新浪潮,一些新名词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线上经济”“5G时代”等逐渐出现在大众面前,不断转变着人们管理观念与设计思维方式。互联网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浸透,并以这个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现实语境作为指导来顺应时代发展的全新要求。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型行业大量涌现以及新型技术层出不穷,形成个巨大的市场需求。社会市场讲究多维度多广度的综合性发展,而传统院校人才大多缺乏创新知识与实践经验,因而造成大量的人才缺口。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信息化与数字化的结合产物,为了对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若单纯培养设计服务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更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所以对现有人才培养的重点要放在艺术技术的综合培养上来满足信息和科技迅猛发展、跨界人才和创业潮流冲击的现实需要。
“工匠精神”源于古代传统手工业,现代社会多用来表现精益求精、独具匠心的设计态度和工艺精神,其核心是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代表中国自古以来传统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在当今信息时代,需将逐渐消失的传统手工艺进行现代化的传承,而对于数字媒体艺术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需要专注专业素质、专业精神和专业态度,从而达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体现个人价值观。铸造信息时代下的国家工匠,高校教育占其中很大一部分,高校教育是培育国家工匠的重要教育载体,重振工匠精神自然也离不开各大高校的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适应国家战略催生的人才需求,双向制培养模式,强化社会实践契合,工匠精神应当始终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从而培育精益求精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从而向社会推送一大批优秀数字媒体艺术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数字化技术延伸发展下的新型交叉性学科,该学科通过互联网环境下数字技术的支撑加以艺术展现从而为社会提供一大批具有良好艺术设计感的人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范围广阔,因而在专业培养过程中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及丰富教学方法,从教学改革到实践实习整个过程融入工匠精神,坚持“工匠精神”的主体性地位不可动摇,明确“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是将艺术素养和探究精神完美结合,让学生领悟其背后精神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专业性与创造性,以此培养出具有审美性、专业性、创新性三者相统一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
目前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层面上,尤其是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性改革的经验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手工艺精神在当下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问题。部分学者们虽对“工匠精神”这一热点保持持续关注,但将信息时代“工匠精神”应用到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中涉及甚少。分析现代教育模式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征,将“工匠精神”作为培养高校人才的内在驱动力,把“工匠精神”的内涵即精益求精、知行合一、一丝不苟、勇于创新完全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中从而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工匠精神”为我国现代高校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营造一种氛围,以此促进匠心文化的传播。
国内学者李肖娅晖在其文章《"双创"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思考》(2016)中提出我国高等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从专业特殊性及培养质量要求出发,进行教学创新和制度变革。现阶段,具有较好的美术审美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创新设计能力是当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目标。为响应教育部号召,就推进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给予以下两个方面建议:
素质教育要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培养出不同类型的综合型人才,这是当今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工作和思考方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紧跟国家现代教育理念,秉持素质教育思想观念,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匠精神”与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因此想要加强素质教育,必须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内涵,形成统一规划并把它融入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双创”培养模式中,并在日常教学和实践各方面加强素质教育,在各类实践操作和实习训练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敬业态度。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使得各国经济竞争、文化渗透日趋复杂,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改变人们对高校艺术人才的定义,同时也促进着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工匠精神”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影响深刻,强化“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敬业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文化理念,彰显其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了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培养人才的社会应用价值。
“双创”作为高校教育培养模式的核心,需要把创新创业思维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和未来展得到全面关注。在研究培养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双创”人才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战略模式,并在此培养基础上进行对现有的艺术教学模式、设备条件和创新创业模式三个关键问题的研究,从而推进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召唤、按照艺术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与艺术思维结合,用一种既可以符合当今时代特色发展需求,同时又具备传统文脉传承的表达方式去探索交叉学科发展,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时代的“工匠精神”,保证专业基础上建立多维度教学思维,突出“双创”理念的同时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艺术素养。
在强调“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双创”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首先要完善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全面到位的课程模式,仔细分析专业信息学科之间的交叉点,进而运用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去;其次把专业教材尽快向综合性方向改进,强化专业教材内部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形成一个实用型专业教材,让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最后需要把人文社科及制造科学等课程安排进来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紧贴学生发展特点,将学生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在互联网这个时代背景下,社会市场人才供不应求,要求各大高校对学生进行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以此来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完善“信息时代”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就是在信息时代这个数字化平台上构建一种基于“双创”模式的全方位培养体系,即从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培养、信息数字技术岗位技能实践、设计项目实地实战三个角度完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体制,突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领略“工匠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反思,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发挥学生个性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专业程度与专注态度,熟练掌握数字化技能与信息技术,从而达到技术岗位应用要求。最后在项目实战中指出不足,针对性对其指导改正,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满足“工匠精神” 下对艺术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
差异化人才培养战略方案。针对“双创”人才需求及培养特性,将“工匠精神”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融合,从而开拓了教育实践平台、丰富了教育内容、优化了教育质量、创新了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双创”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和模式;进行成果推广实践。让基于信息时代“工匠精神”为依托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落地,多方面、多角度的观测双创教育模式和工匠精神培养的内在关联,提升其推广力;科学总结。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熟悉数字媒体专业发展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在文化、艺术、技术三方面综合性培育,以此来促进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的可持续。
信息时代下“工匠精神”与“双创”教学模式的创新融合为高校艺术人才培提供新策略。把握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去除症结,引导数字媒体艺术类大学生抓住“互联网+”这个新的经济形态和机遇,为自身就业创业做好准备,从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用创新实现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针对解决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创新培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并实施相应的举措,不仅有助于丰富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对一般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