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国画院 225000;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 210000)
中国古典园林源起何时,至今尚无定论。研究园林山水画仍需从传统绘画说起。从原始社会岩画遗存看,绘画内容主要是人类狩猎,祭祀,舞蹈等社会活动的再现,画面质朴明快、绚丽多彩,表现手法稚拙、夸张、变形。
中国园林的原始雏形,是囿和台形式的相互结合,源自两个源头:苑囿、灵台。前者主要是生产场所兼具猎场功能。后者是人们为了天人沟通的需要在城外修建的大型“祭祀”场所。随着时空的斗转星移,苑囿的游乐功能逐渐加强,建筑样式和功能也逐步丰富并个人化。直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末周初时,出现了与如今园林形式功能相似的早期园林。
秦始皇统一后,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宫廷园林建设,如历史上有名的“阿房宫”。此后私家园林也悄然兴起,为后来的江南园林和园林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中的“神”“情”之论主张山水画创作应主客观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这也对以后的园林山水画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但这一时期史载画家大都是文字资料,并无作品传世,艺术留存主要是石窟壁画等与山水图像有关的作品。及至隋唐时期随着国力的增长艺术也得到空前发展。诗人兼画家王维就为园林山水留下难得的图像资料,苏东坡评其画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辋川别墅是他结合自然环境刻意经营,后将此景描绘成淡泊超尘的长卷《辋川图》,融绘天然景点和造景成为古代园林山水画的经典。
隋唐之后五代至宋元时期,山水画事实上出现了董其昌所说的影响甚巨的“南北宗”画派。更有荆浩的“六要”和郭熙的《林泉高致集》等进一步完善了山水画理论,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座山水画史上的高峰。国力和艺术的发展也让大批文人艺术家参与到造园中来。彼时的皇家园林也定期向公众开放,直接影响到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兴建之先河。
明清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民间造园之风日盛,吸引了更多的文人画家参与其中,这也对园林山水画的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清嘉庆之前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包括园林山水画,得到集大成式的发展,无论是以复古集大成的“四王”画派还是革新体现自我个性的“四僧”等。皆有园林山水画方面代表作传世。
“园林山水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当代郑力《园林山水画刍议》中,他认为“园林山水画”是以中国园林为载体描绘并发掘其深刻内涵的山水画,是界画的一种。笔者认为园林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个细分题材,表现形式主要有工笔、写意两种风格,当代也有少部分抽象意味的绘画形式。艺术上追求个人主观思想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有机的将自然山水转化成有园林景趣的艺术作品。
界画,早在隋唐时期得以确立。唐代张彦远认为隋代“杨(契丹)、展(子虔)精美宫观,渐变所附”。至唐代出现描绘皇家宫殿、园林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湖亭游骑图》是李昭道代表作,亭台巧妙,色彩细秀,生动描绘了达官贵人闲适的生活场景,充分展示盛唐欣欣向荣的时代气象。宋代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则体现了疏朗简约的风格并影响了同时代的园林艺术。此外作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也曾画过以江南园林为蓝本的《狮子林图卷》传世,时人称其为“第一逸品”。所以界画创作在这一时期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与一般园林山水画在形式内容的不同之处是表现皇家园林或风景名胜见长。例如王振鹏的《金明池奇标图》,夏永、孙君泽的《岳阳楼图》《莲塘避暑图》等传世名作。
明代更多的文人画家参与造园,特别是明四家之一的文征明亲自设计苏州最大的私家园林“拙政园”,并作大型纪实性作品《拙政园书画册》,此册共画了名园31景,每景以细笔为体,既写实又有其山水画特有的简洁苍润,很好的体现了他绵密工致的艺术特色。尤其是以端秀挺健的用笔书就的《拙政园记》小楷,书画合璧成为那个时代的园林山水画经典。其它几位吴门大师也有园林山水名作传世,如沈周的《东庄图册》等。吴门画派园林题材山水画问世区别于其他画家的一个重要特色,即他们园林题材的独创性是彰显了山水园林化,人文园林的艺术风范。
清代的中前期的山水画以复古和革新为两大主流。表现题材多以江南特有的人文风貌为载体。“四王”的王原祁融自然山水与精湛传统笔墨技法的《西湖十景图》长卷,该作品以鲜丽的色彩将如苏堤春晓,花港观鱼等十景绘制在长卷之上,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且层次分明极富立体感。同为“四王”之一的王翚亦有《沧浪亭图》传世,此图系王翚应人所请而作的一幅典型的园林实景长卷图。他也是“四王”中唯一创作实景的名家,如《艺圃图》《西陂六景图》等。与之相对的作为革新派的代表“四僧”与“扬州八怪”,也多有园林山水画传世。“四僧”之一的石涛不仅是一代宗师同时也是造园名家,江苏扬州名园寄啸山庄的片石山房的叠石,假山,就是他流传至今的造园代表。他一生画了许多江南题材的园林山水作品,尤以《谿南八景图册》为著,其笔墨精伦,也是其搜尽奇峰,兼融古法的经典之作。当年的徽州仅谿南一镇就有名园十几处,此八景并非写实之作,但是作品贴近生活的气息,至今仍然散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另外,清代以袁江、袁耀为代表的江南一带界画家可以说是中国界画发展史上的高峰。从他们现存的作品来看,宋代阎次平的界画影响着他们的创作风格。袁江、袁耀所创造的界画,如《沉香亭图》、袁耀《江天楼阁图》等,亭台楼阁的描画极为工整、雍、端庄,建筑样式和各种建筑的透视关系合理。其中袁耀擅长园林实景的描绘,晚年还写生创作了反映扬州四处各胜风景的《扬州四景图》。图绘各处名胜四季景色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园林胜景或是画舫上观景的游人、抱琴弄笛的闲人,让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令人神往的丝竹管弦之音。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伴随这经济交流和西方的坚船利炮,西方的艺术也随之涌入国门,逐渐形成以中为主,以西法为辅的中西结合的艺术样式也为国人所接受,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的美术发展的新时期。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百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双百”“二为”文艺方针为美术创作开创了新的局面。古典园林艺术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形成了以北方园林(皇家、私家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庭园为主的三大风格,并成为艺术创作经久不衰的灵感源泉。
新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老一辈画家从旧社会过来,面对新社会火热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建设的新风貌,以无比激动的心情投身到改造中国画的实践中去并产生了一大批贴近生活的优秀美术作品,并激励了一代代美术工作者。以园林题材山水画为例:其一,写生创新类的。他们大都有西方美术治学经历,并身体力行地进行古典园林的对景写生创作,如北京的李可染,张仃等。特别是李可染,曾对北京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作过非常深入和系统研究,并对景写生创作了一批杰出的园林山水画作品。《颐和园》写生系列作品、《苏州拙政园》以及浙江杭州、绍兴等地的园林写生都是他的这一类型的代表作。他的写生既忠实于客观对象的艺术表现,又对山水画写生创作中逆光效果运用发挥到极致,成为区别于其它大家的不同之处,显示了其艺术发展的独特性。
目识心记或现场勾画速写一直是南方画家深入生活的主要途径,陆俨少、新金陵画派钱的傅、钱、亚、宋等诸大师均有园林山水画代表作传世。虽然园林山水画并不是他们的经典画风,但从其独具匠心的构图和精美的笔墨程式同样值得被载入现代美术史册中。以新金陵画派钱松嵒和宋文治两位大师为例,钱松嵒于上世纪60年代写生创作一批江南园林山水画,如《南京十二景》、《绿杨轻绾瘦西湖》等就是其中之一。《瘦西湖》是以写生为本,取俯视之景用特有的笔法和传统青绿山水的设色,描绘了瘦西湖春日泛舟的社会新貌。宋文治以擅长描绘杏花春雨的江南山水闻名于世,《扬州史公祠》系先生上世纪60年代在扬州写生创作的一幅园林山水代表作,虽尺幅不大,但皆细笔勾勒景物,再以墨与淡彩进行渲染,有一种水墨速写的感觉。《拙政园图》是描绘苏州拙政园的山水画,画面上五分之四自下而上采用双勾法画出一片荷花,画幅最上方才是回廊水榭,是他江南山水中的另类,“此种笔法仅此一幅”更显弥足珍贵。同时代的陆俨少、关山月等大师均有少量的园林山水画作品,尺幅多以册页小品或写生创作为主。
《世说新语》曾记载:“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涧想也……”。
当代江南园林山水画创作当以南京、苏州、杭州为代表,以学院派画家为主依托其深厚的艺术专业学养,深入传统和生活,以自己居住的城市里的古典园林为艺术创作源泉,乐此不疲的运用一切创作手法去表现江南园林胜景。周京新水墨雕塑感的园林对景写生创作一系列专题代表作;何家林、张捷等新浙派山水画名家的江南园林写生精品。且有部分巨幅园林山水画创作如张谷旻《烟霞此地多》,该作在杭州名胜烟霞洞写生的基础上创新而成既有实景的真实美感又营造了飘渺朦胧、梦幻虚灵的云烟雾霭的唯美水墨画面。当代吴门画派园林名家辈出,他们大都以苏州园林为写生创作蓝本,以传统手法或以小青绿工笔创作亦真亦幻的江南园林新境,孙君良、孙宽父子的园林山水画堪称代表。学院派的后学新锐时有原创意味的园林题材作品崭露头角且在全国重大美展频频获奖,使得这一古老的绘画题材经久不衰,且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焕发出夺目的光芒。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今社会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的园林题材绘画的传承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当今东西方艺术的频繁交流学习为古老的园林山水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结合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通过一代代绘画人的努力,江南园林山水画艺术也会在中国艺术百花园中开得愈加绚丽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