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214122)
路内是近些年来展露锋芒的70后作家,他从自身经验入手,避开重大主题的书写,对青年的境遇与时代的变迁有独特且深刻的内省与透析。他至今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2007年)、《追随她的旅程》(2008年)、《云中人》(2011年)、《花街往事》(2012年)、《天使坠落在哪里》(2013年)、《慈悲》(2016年)。有学者曾言:“艺术的生命之源是‘回忆’,艺术的本体是‘回忆’。”1回忆作为人类有意识的情感体验方式,在运用到文学中时,它既是一种叙事方式,也是艺术主题的彰显。通过对路内长篇小说的解析,可以发现回忆叙事不仅是他小说中重要的技巧与形式,也是作家对过往生活的一种筛选,成为作家表达自身与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也完成了小说意义的建构。
路内在文坛崭露头角是在《收获》发表《少年巴比伦》,有学者对此给出高度评价:“路内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的出现,显示了七十年代生作家的真正觉醒和成熟。”2可以说这部小说开启了路内回忆叙事的大门,这一策略一直伴随着他后续的小说创作。
主人公路小路拥有叙述者与亲历者双重身份,以一个游离的姿态拉开过去与现实的距离,并以全知视角展开回忆叙事。上世纪90年代的戴城,他高中毕业后被塞进了化工厂,年近30岁时决定离开戴城到上海谋生。作者坦言这故事是以自己为原型,只不过他无法让二十岁的路小路拥有三十岁的想法,就运用了狡猾的回忆式口吻。所以这部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当他解决不了年轻自己的困惑时,就拉出三十岁的自己来救场,在恍惚与真实的交错情境中,让年少时无法与世界和解的路小路,在成长后确认自身存在的自己身上找到答案,并向青春做出逃离式的回望与告别。
有了《少年巴比伦》的引领,路内在翌年发表的《追随她的旅程》继续沿用回忆叙事这一策略。故事依旧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戴城,叙述者仍是全知全能,得知时间发展的进程,掌握故事发展的脉络,自由地穿梭在故事场景中。故事发生地由工厂变为学校,叙述者由初出茅庐的工人转变成不谙世事的学生。在这部小说中回忆叙事造成了一个封闭式的恶性循环,路小路一再地失去引领者与陪伴者,每当他找到一个追随对象,都在同命运和地域的抗争中以失败告终,因而青春有了无处安放的忧伤,这种伤感情绪在回忆轮廓中变得逐渐清晰。作者在第一人称叙述中,延展了叙述的可能性,尤其是对十八岁身份的反复强调,看到了叙述者对青春的回首。
路内在这两部小说中都塑造了路小路这个平凡的青年形象,并让他通过回忆的方式叙述了年轻往事。他没有宏大的理想,也没有明确的人生追求,处在一个需要被启蒙的年纪,却一次次失去启蒙者。文中青年自我的零距离缅怀与见证者的远距离旁观交叉呼应,带入了对青春真诚的回望,但最终只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做出被动的选择。
两篇青春题材小说后,路内在《云中人》的创作中进行了形式与题材上的新尝试,虽然还是采用了回忆叙事的方法,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中的转变。作者不仅从形式上进行突破,更重要的是讲诉了个体在时代困境中的遭遇。
此前小说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脉络,但《云中人》由44个短篇连接而成,这些故事联系极少,只靠与叙述者夏小凡有关系的人物支撑。夏小凡人到而立之年回忆往事,既是经历者又是讲述者。路内不仅在形式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突破题材创作的局限,营造了回忆叙事的魅力。他主动离开了戴城这个惯用的故事发生点,以T市作为叙事起点,展开了一段无秩序、无意义的现代都市回忆叙述。这部小说看似有悬疑小说的影子,实质上指向当时那个年代给夏小凡带来的精神困境。本应是带着满腔热情开始进入社会的青年,却陷入了沉重的虚无感,无法摆脱时代变迁带来的困境,一直漫无目的地在城市游荡,只能靠自己浅显的一知半解在时代的困境中生存下去。
在《花街往事》中,路内又进一步地推进了回忆叙事,延续《云中人》的叙事策略,写了各自成篇的八个故事,以顾大宏这个家庭为叙述主线,折射出不同年代民众的生活。这部小说中第一次采用全知和受限视角切换的模式,这种自由转换得益于回忆叙事的运用。因为在回忆中故事的发展脉络都清晰可见,叙述者深知故事发展的走向,即便在文中多次打乱了叙事时间,仍能带领读者回到主线。在叙事内容上,让顾小山这位有某种“缺陷”的边缘人对回忆的事件进行思考,更有力地讲述了不同时代中个体的生存状况与跌宕命运。
这两部小说中可见路内在回忆叙事上的显著转变,《云中人》里离开了戴城这个叙事地点,加入了悬疑的成分,《花街往事》中改变一贯以来的主人公形象,扩大了回忆叙事的时间。作者不再局限于青春题材的创造,从更深远的时代意义着手,让时间在拉长的回忆中显示出厚重的力量,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完成深度的自我认知与人性描写。
路内在完成《少年巴比伦》和《追随她的旅程》后,停下了“追随系列”的创作,而《天使坠落在哪里》作为“追随三部曲”的终结篇,作者又重新回归到了熟悉的回忆叙事地点戴城,但这次的回忆不同以往,作者为故事里的人都安排了一个“天使”,他们借此获得了继续前行的能量。
这部小说中讲述路小路下岗后独自在社会上飘荡的故事。在这次回忆里,路小路拥有着始终对他不离不弃的幼儿园同学——宝珠。路小路觉得她是他生命中的天使,天使由一个模糊意象变成了现实生活中切身存在的人。作者还塑造了一个特殊的形象,路小路与朋友在福利院领养的孩子——戴黛。这个以戴城为姓的女孩,带着戴城的记忆去了大洋彼岸,也成为了路小路这三人对故乡的最后回忆。戴黛这个小女孩贯穿故事始终,让他们重新找到了在戴城生活的动力。但是当她不得不随着养父母到美国生活时,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戴城的生活也结束了,所以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这群人跻身到城市中寻找人生的新希望。
路内在之前的创作中刻意地不在工厂中展开回忆叙事,而在《慈悲》中又回归到工厂。这部小说全程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借陈水生的口吻回忆了底层人物的故事。这一叙述视角带来的突破打消了人们的疑虑,路内不仅能写自己的故事,还能从他人视角呈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慈悲》采用了复杂的双线结构,一条线从水生在工厂工作讲起,讲述工人陈水生坎坷曲折的五十年生活历程。另一条则是通往历史,通过水生的回忆,讲述饥荒之年他们一家逃难时家人分离的痛苦,并将这段记忆一直根植在水生心中。《慈悲》中的人名字大多带有一个“生”字,这里的生不仅是作为小人物的生存意识,更是出于对于生命的尊重。哪怕现实是残酷的,但是他们依旧坚韧、与人为善。
在“追随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天使坠落在那里》与近作《慈悲》中,可以感受到路内在回忆叙事中呈现的人道主义关怀的情结,以及对生活信念的书写。
路内在回忆叙事中,采用了居高临下的全知视角、旁以关照的见证视角、若即若离的混合视角等多种视角。在叙事时间的选择上,既采用过大跨度的时间轴,也就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展开过论述。在叙述者的设置上,有18岁的青年小混混,也有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大学生与社会上的普通人。他在《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中寻找青春与爱情的归宿,在《云中人》中到都市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在《花街往事》中力图挣脱时代的困境,在《天使坠落在哪里》中寻找生活与灵魂的归宿,在《慈悲》中与生活握手言和找寻希望。他将带有现实性、零碎化、个人经验性的历史叙事客观化,借助时间维度找到回忆释放的正确途径,进而探寻生活的意义和时代发展的价值。
注释:
1.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3.
2.葛红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巴比伦”一一路内《少年巴比伦》读后[J]全国书目,2008(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