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意义

2019-07-13 09:04钟海林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名作欣赏 2019年30期
关键词:延安讲话文艺

⊙钟海林[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毛泽东于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来整理发表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文艺界、思想界、军事界、政治界的大事,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其意义和影响不可估量。

中国在20世纪40年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国际方面,德国法西斯吞并了大半个欧洲,并对苏联进行全面入侵。日本帝国主义猖獗地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并同时大面积侵华。为了克服困难,集中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从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加强根据地建设。此时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是整风运动的标志。《讲话》是对当时延安的各种思想的整合,是文艺方针,也是军事方针。历史证明《讲话》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中国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终于建立新中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主权国家。这一切说明《讲话》的预见性和正确性。《讲话》中蕴含的伟大思想,对当代社会仍有重大的意义。

一、《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军事方面,他提出“从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文艺政策方面,他发表的《讲话》整合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得精英化的知识分子重新审视自己,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为革命的胜利做出贡献。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结合延安和中国革命文艺的实际,制定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我国革命文艺奠定了基本理论和美学原则,不仅是文艺观、文化观的教科书,而且是人生观、方法论和建党学说的重要论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科学的系统的多方面的大发展。”

《讲话》不只在中国文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还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意义。20世纪30年代,是“红色”的3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左翼”文艺运动,但是这一运动在各资本主义国家中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挫折,而唯有中国的左翼文艺运动由上海转移到延安后,《讲话》对左翼文艺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讲话》引领下的“延安文艺”却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使得中国的左翼文艺与其他国家的左翼文艺乃至整体上的文艺不同。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左翼文艺运动就能成功呢?“正因为中国的左翼文艺运动有着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独特经验,所以在理论与实践上我们也会遇到或提出新的命题,如民族形式与‘大众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中国不仅提出了这些命题,而且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在这样的探索中,折射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心灵史、生命史,现在看来,尽管其中也有许多可反思之处,但总体上它却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文艺的一大贡献。”

《讲话》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大贡献。其中文艺必然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的观点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由《讲话》确定、完成的,以《讲话》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种“以人民大众为本位”的美学。《讲话》面对新的形势,抓住新文学的基本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美学原则。《讲话》把文学艺术纳入军事斗争(后转化为政治斗争)的轨道,使之成为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为胜利做出贡献。毛泽东兼有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身份,在抗日战争时期,把文学政治化、政治文学化,号召一切力量团结起来,抗日救亡,争取革命胜利。在救亡这个问题凸显出来,成为第一大问题的情况下,《讲话》在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中,是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而做出的激进选择。帝国主义介入造成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的被迫和被动,共产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理想的转型方案。在革命的紧迫形势下,以快刀斩乱麻方式进行的社会转型将文学裹挟其中,承担了历史选择的使命,开始由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文学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学,继而转向社会主义革命文学。这是一种历史化的过程,《讲话》就是这个过程需要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标志性界碑。

《讲话》的历史生命力不在于或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而在于它扎根在历史特殊的现实之中,却又能超越历史特殊现实的局限,以其基本精神与新的历史特殊性相结合,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并且得到发展,影响深远。这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又一成功例证。这对当今中国也有重大意义,我们面对新情况,应学习毛泽东同志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不盲目模仿西方,而是根据实际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正确的方针路线。

二、《讲话》体现了人民性

《讲话》分为“引言”和“结论”两大部分。“引言”直接指出座谈会的目的是研究文艺工作和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并且着重指出了文艺工作者要解决立场、态度、工作对象、工作和学习五个方面的问题。在“结论”部分,首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文艺运动的状况,然后以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为中心,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述以下方面: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是革命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文艺批评的标准和“人性论”等问题。《讲话》在关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和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两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就。《讲话》从理论上深刻地阐明了革命文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揭示了文艺创作、文艺接受与批评、文艺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规律,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和国际无产阶级文艺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理论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初步奠定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即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体系。

《讲话》提出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的观点,就是以人为本的文艺观点,虽然毛泽东没有使用“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但以为数众多的工农兵这写作和服务对象,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并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艺观。解决了以前的文学并没有真正地站在工农兵的立场上写作工农兵的问题。古代的悯农诗,以高于农民的姿态同情农民,“五四”时期的反映农村的作品,虽然描写对象是农民,但是在农民中反响并不大,因为作者大都是知识分子,以精英的立场对待所描写的下层农民,隔膜是不言而喻的。左翼文学中也写革命,写工农兵,但是作品中这些人物的外形、身份是工农兵,说出的话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样的作品仍然不为劳动大众所接受。只有在《讲话》发表后,知识分子自觉以《讲话》为指导,改变创作立场,深入到劳动群众中去,用劳动人民的语言去写劳动人民的斗争、新生活,这些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歌剧《白毛女》等,才真正被劳动人民所接受。

为了让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符合新标准的作品,提到了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在歌颂与暴露的问题上,《讲话》要求有自信的、明朗的风格新文艺的诞生。对《讲话》之前发表的“暴露”杂文进行批评,告诫文艺家不要成为“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中国的革命文学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讲话》给知识分子指明一条光明的道路。“作为文化资本的拥有者,知识分子的身份由启蒙者转向革命者或革命参与者、追随者,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日益无产阶级化和工农兵化。”

《讲话》提到的“普及与提高”,对以后的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很有影响,《讲话》对为数众多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使得农民开始重视学习文化,《夫妻识字》等作品中,潜移默化地使工农兵以识字为荣,学习知识,对今天人民大众普遍文化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础。描写农村的文学作品也对新观念的普及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小二黑结婚》对农村封建官僚主义遗风的批判,对婚姻自由观念的宣传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讲话》对文艺作品的接受者的关注比西方接受美学、英美的读者反应批评要早近十年。《讲话》对读者的关注与接受美学又有所不同。“接受美学赖以建构的理论出发点是抽象人性论中的平等理念,它所指称的读者对象是模糊的、不具体的、没有阶级和社会地位区分的读者,而《讲话》的出发点则是基于阶级论之上的人性论,它所述及的读者对象是广大的工农兵群众,其指称对象是具体的,有明确的身份限制。”

《讲话》明确地提出了文艺的接受对象是人民大众。“最广大的人民,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讲话》)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把人民的生活作为文艺反映的内容,关心人民疾苦,与人民群众心相连,关心人、鼓舞人、教育人,这样的优秀文艺作品才能流传千古。有新的写作技巧,而无人民性的思想贫乏的作品可能会引起一时的关注,却不能成为经典。

三、《讲话》体现了价值重估的精神

社会要想前进,就要解放思想,推翻旧的观念,提出适合新形势下的新观点。“五四”时期,因为外国列强的入侵,国土被割,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险之中,开始否定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打破抱残守缺的保守观念,文化精英们摧毁旧有的价值观念体系,把目光投向相对先进的西方。这是一次价值重估运动。梁启超、鲁迅等人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体身上的积淀进行展示和分析,教育民众去掉残害人的封建思想,坚持人道主义和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时期文学社团林立,文艺思想、观点各异,但它们的共同目标是培养新的国民,增强国力。这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激进否定,试图学习西方文化来开启民智,重建国民性。

要想发展必须打破思想禁锢的堡垒,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观点,敢于否定已有的陈腐理论,有时甚至是否定权威理论。科学界、思想界、文艺理论界莫不如此。以《讲话》为核心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立足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左翼文艺观点和苏联文艺理论的学习,吸收鲁迅的一些文艺观点,提出了新的美学理念,为当时的文艺工作者指出了新的创作方向,也改变了坚持原有创作理念的知识分子。

李泽厚、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等学者都认为20世纪中国的启蒙文学有“沉重”“悲凉”的美学风格。与“‘改造民族的灵魂’这一总主题相联系,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两类形象始终受到密切的关注:农民和知识分子。在这两类形象之间,总主题得到了多种多样的变奏和展开:灵魂的沟通,灵魂的震醒,灵魂的高大与渺小,灵魂的教育与‘再教育’的互相转化等等”。“五四”启蒙文学的文学创作基调是“沉重的”“悲凉的”,体现着知识分子的选择的艰难,思想从传统文化中断裂出来的现代化过程。《讲话》以后的延安文艺的创作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讲话》就“歌颂与暴露”进行了论述,认为许多小资产阶级作家还没有找到光明,只是暴露黑暗,还有专门宣传悲观厌世的,而社会主义文学却以写光明为主。他们也写工作中的缺点,反面人物,但是这种描写只能成为整个光明的陪衬,并不是一半写光明,一半写黑暗。资产阶级文艺家把革命群众写成暴徒,把他们自己写成神圣的,光明与黑暗被颠倒了。只有真正的革命的文艺家才能正确地解决歌颂与暴露的问题。“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而以歌颂解放区人民的蒸蒸日上新生活为主的新文学是被提倡的。《讲话》之后的延安文艺的创作基调就成为“明朗的”“乐观的”。

《讲话》中的许多观点是全新的,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这些观点和主张有其合理性。《讲话》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颠覆和重建,对“文以载道”重新解释,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作家的世界观、作品的评价标准等观点都是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所以《讲话》也是破旧立新,迎接新时代。

四、《讲话》重视民间文艺

延安文艺是以民间为主体的文艺。毛泽东于1940年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1942年发表《讲话》,前一篇论文指出“五四”知识分子的文学革命是资产阶级的文学革命,无产阶级占人口的90%以上,现在要建设以共产党为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宗旨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讲话》指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对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即雅与俗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进行了论述,认为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广大工农兵的文艺教育要逐步普及和提高,而普及要做得更多一些。文艺作品要想让广大工农兵喜欢,吸收民间文艺的形式是最好的途径。延安文艺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与对民间文艺的利用和改编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虽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但它们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视民间文艺,能促进优秀作品的诞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就能发现这一规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的兴起,都源于民间,是经过民间的长期流传,最后进入文人的视野,再经过文人的加工提炼,成为成熟的文学体裁。

文艺大众化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学建设中的一个根本问题。1922年文学研究会展开“民众文学”讨论,1923年的革命文学也有“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漩涡中去”的主张,“左联”把“文艺大众化”作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成立了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并且进行了三次有关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在以前的大众化理论基础之上,《讲话》指引作家体验生活,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到民间去。延安时期文艺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注重对民间文艺的吸收和发展,形成延安文艺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活动有街头诗运动、秧歌剧运动、新歌剧运动、解放区话剧等等,都离不开当时的延安民间文学和延安民间艺术家。民间的俗曲、小调、山歌等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人李卜、韩起祥、汪庭有等利用民间旧形式,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李卜精通郿鄠戏,他把演技传授给其他戏剧团成员,当时许多著名艺术家都借鉴郿鄠戏的旧形式,创作出新型的艺术作品。有马健翎的《十二把镰刀》《两亲家》等,韩起祥能弹奏和演唱五十多种民间小曲、小调和多种民间传说故事,他也利用旧形式创作出反映新生活的说书作品《刘巧团圆》《张玉兰参加选举会》《时事传》等,汪庭有用民间《诱荷包》调子编了《十绣金匾》。当时已经成名的作家都十分敬重民间艺术家,同时重视民间文学。丁玲、艾青、萧三都曾向社会介绍民间艺术家,认真评价他们的创作。在政府的号召下,边区的许多文艺机关、团体纷纷下乡采风,当时民间的民谣、俗曲、剧本、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样式都得到了搜集、整理,其中许多都是民间艺术家完成的。

其中陕北民歌中各种曲调被改编,有许多新歌都成为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民歌。陕北民歌有许多种,“以小调、信天游为主,还有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及儿歌、风俗歌曲和宗教歌曲等”。

对民间文艺的吸收和改造,利用,使得延安文艺空前繁荣,当年延安的“鲁艺”(鲁迅艺术文学院)、“文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边区文协”(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等文艺团体中聚集着大批的文艺家。据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造册登记,当时延安的文艺团体就有二十四个。1938年至1945年仅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就有685人。1940年底,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的推动下,仅延安就有四十五个单位成立了八十多个文艺小组,小组成员达667人。“1948年春、夏由周扬同志主持编选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反映了当时创作的优秀成果。其中戏剧作品二十七种,通讯报告三种;小说十六种,诗歌五种;曲艺两种,还不包括音乐、美术在内。仅现在出版的《延安文艺丛书》中,收集到的各种类型的延安文艺作品十六卷一百多万字。”

《讲话》重视受众,也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延安文艺的鼓舞下,广大劳动人民干劲十足,精神高扬,自信乐观,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对今天的我们仍有意义,我们要保持欢乐向上的精神,正确面对我们今天遇到的困难。当初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人民群众都能乐观自信,最后取得胜利,那么我们今天的困难较之延安时期的困难,那又能算什么呢。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经七十多年了,其影响越来越大。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几十年后,我们再一次惊叹它的超前性、战略性、可行性。它比当代西方文论的一些观点提出得要早,比如对读者的重视(比接受美学的出现要早),比如大众参与(比狂欢化理论要早),还巧妙地把战时文艺与军事、政治结合在一起,为中国的革命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讲话》的丰富内涵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挖掘。

猜你喜欢
延安讲话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讲话慢
节日畅想曲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变脸